第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 课件(共127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 课件(共127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人大版)

资源简介

(共127张PPT)
第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
*
第三篇 旅游经济效应、环境问题与政策工具
第一篇 旅游经济研究基础
第二篇 旅游的供给与需求
第0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
第02章 旅游经济研究的程序、方法与工具
第0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
第04章 旅游需求预测
第05章 旅游资源与目的地
第06章 旅游供给及市场结构
第0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
第08章 旅游经济效应分析
第09章 旅游环境资源评价
第10章 旅游经济政策
*
本章结构
*
1. 旅游需求的决定
*
1.1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是指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各种因素,它们是决定个人旅游活动发生的基础。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学习了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知识,这种个人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性格偏好、文化背景等内在条件,以及消费者个人的收入水平、时间约束等外在条件。
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心理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影响因素包括可支配收入、生活成本、旅游价格、汇率、旅行成本等等。社会和心理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动机、目的地形象、感知距离、闲暇时间、带薪假期、素质与健康等等。外部影响因素(商业环境)包括资源供给状况、经济增长与稳定性、政治与社会环境、技术进步、基础设施与上层建筑、自然灾害、流行病、战争、恐怖主义、大型节事、条例与法律等等。
也可以把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区分为客源地因素、目的地因素以及两者的关联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例,我们提供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一种分类描述。
*
表3-1 影响旅游需求的经济变量
戈尔德耐等人(2003)把各种旅游者决定因素简化为两大类:倾向因素和阻力因素[1]:
(3.1)
[1]Goeldner, C. R., Ritchie, J. R. B., & McIntosh, R. W. (2003). 旅游业教程: 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 (贾秀海, Trans.).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其中,倾向因素是指那些诱发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文化、心理、人口、营销、正外部性等因素;阻力因素是指那些抑制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经济距离、文化距离、服务成本、拥挤、季节性、负外部性等因素。
显然,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几乎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或潜在因素,我们难以一一穷举,从学术探讨来看,更有意义的是把那些影响旅游需求显著的因素识别出来,寻找那些与旅游需求有稳定关系的影响因素。表3-2是一个目的地因素的研究结果。
*
表3-2 旅华外国游客决策因素影响指数
资料来源:赵现红, 马耀峰, 张佑印, & 刘宏盈. (2007).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桂林为例社. 社会科学家(1)
*
其中,分数越接近5表示影响程度越大,越接近0表示影响程度越小。表3-2通过调查发现,整体上,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和旅游景点质量对游客的影响最大,影响指数为3.7和3.8,接近“大”程度;产品价格和时间的花费对决策影响也都超过了“一般”程度;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距离和旅游交通状况的影响程度也接近“一般”的水平;旅游设施、目的地气候和天气、出入境手续和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介于“弱”与“一般”之间。
*
1.2 旅游需求的经济学模型
1.21旅游需求的模型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节的问题,不妨假设旅游者是一个“物体”,那么,构成旅游者这一“物体”的主要材料都有哪些呢?也即,旅游者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或者说,旅游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谢彦君(2004)把非旅游产品价格纳入旅游者决定因素中,认为旅游者是多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将旅游者决定因素表示如下[1]:
(3.2)
即,旅游者取决于旅游产品价格,非旅游产品价格,个人收入,个人兴趣与偏好,以及闲暇。与Bull模型相比,谢彦君把替代品和互补品等因素考虑进来,把旅游产品数量与种类排除在旅游者决定因素之外。
[1]谢彦君. (2004). 基础旅游学 (第二版 ed.).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173
*
Bull(1995)构筑了一个简单的旅游者模型[1]:
(3.3)
显然,Bull认为,细分市场 的旅游者决定因素有旅游者偏好 ,旅游产品特性 ,旅游产品数量与种类 ,旅游产品价格 ,旅游所需时间 ,可自由支配收入 和闲暇 。上述因素决定了旅游者选择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从而决定了旅游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上述旅游需求决定因素可以归结成2类,一类是效益因素,或者说效用因素,例如Bull模型的偏好因素,戈尔德耐模型中的倾向因素;一类是成本因素,上述各模型中的价格,收入,时间,阻力等因素。我们把旅游当作一种经济活动,为了进行经济学分析,我们需要把上述各种旅游者决定因素归类并规范地表示为经济变量:
[1] Bull, A. (2004). 旅游经济学 (龙江智, Trans.).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pp45
*
偏好 :旅游动机因素
收入 :价格、工资、税收等可统一为收入因素
闲暇 :旅游时间约束
可达性 :旅游阻力因素,又称可进入性。
取这些关键变量,我们可以将旅游者决定因素写成以下经济模型:
(3.4)
也即,旅游者或旅游需求取决于旅游偏好、收入、闲暇以及目的地可达性。其中,可达性 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 、闲暇 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收入很高、闲暇时间很多时,他到旅游目的地就相对容易得多,反之,出游就会很困难。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可达性 与收入 、闲暇 的相关关系,用收入 、闲暇 表达可达性 :
这样,旅游需求仅仅取决于偏好、收入与闲暇,式(1.4)也可简化为
(3.5)
*
该模型可以理解为,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耗时的、从而时间成本较高的经济活动,旅游与其它经济活动相比,受时间约束更为明显,它是一种典型的时间-收入双重约束下的经济活动,旅游需求不仅要受到收入的约束,还要受到闲暇的限制,在图形上可以表示为图3-1(A)。
图3-1 闲暇-收入双重约束下的三种经济形态
受闲暇-收入双重约束的情形还有另外两种,见图3-1(B)、(C)两种经济形态。在(B)图的经济形态中,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收入的约束,存在收入瓶颈,经济活动的主要问题是扩大收入;在(C)图的经济形态中,经济活动主要受到闲暇的约束,存在闲暇瓶颈,经济活动的主要问题是增加闲暇。其中,(B)图相当于(A)图的AEB,(C)图相当于(A)图的CDE。(A)图的BECO是闲暇-收入双重约束下的可行集。
*
1.22 旅游需求量决定的Lancaster模型
以上分析把旅游和其它活动分别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把消费者偏好定义在“旅游-其它活动”空间上,其实,旅游与其它活动也可以视为由一些更为基本的“元素” 或“成份”组成。如一单位“其它活动G”含有收入、归属感等效用,一单位“旅游T”可能包括饮食、服务、日光浴、看演出、体验新生活等活动,在商务旅行中同时包含有“其它活动G”、放松、休闲等活动。Lancaster认为,人们并不是在旅游与其它活动之间选择,而是在更为具体的“活动要素”之间选择,旅游需求量决定的Lancaster模型具体的推导过程如下。
如果组成旅游与其它活动的活动要素全部有种,那么旅游与其它活动都可视为这种要素的某种组合:
≥0(=1,…,)
当然,其中有很多要素可能为零,因为一项普通的旅游或其它活动中所含有的元素只占所有元素中很小一部分。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的种类列为以下几种:生存类要素,安全类要素,归属与爱类要素,受尊敬类要素,自我实现类要素。
假设活动的种类有 种,以 表示各种活动;如果一单位活动 的元素含量为 ,则 所包含的元素 的量为:
*
其中:
假设消费者在上述元素空间上存在一个边界且严格凸的偏好,从而存在一个定义在元素空间的效用函数
给定活动全价格 ~( ,),且在全收入的约束下,消费者要解决问题则是:
现在,考虑一个两要素(快乐、收入)----两活动(旅游、其它活动)的模型。假设旅游和其它活动的元素含量分别为( )和( )。如果消费者将
其时间 全部用于旅游,他可以消费 单位的旅游( 是单位旅游活动所耗
费的时间),他由此获得的元素1和元素2的量分别是 和 ,如图3-2所示,消费者处于射线上 的 点。
*
同理,如果消费者将其时间 全部用于其它活动,他可以获得 个单
位元素1, 个单位元素2,这样他处于射线上 的 点。在图3-2
中,我们的 隐含假设是 ,所以射线 比 更陡峭。
显然,三角形 区域内的所有点都是消费者能够触及或实现的活动范围或活动量。如果以旅游和其它活动的方式消费掉全部时间,那么,他可以获得 线段上任何一点的元素组合。譬如以 点为例, ,0≤ ≤1。自 点各引一条平行于射线 和 的直线,分别与 和 交于 和 。由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我们知道向量 和 之和正是 ;另一方面, 是时间 用于旅游所获得的元素组合, 则是时间(1- ) 用于其它活动所获得的元素组合。因此,这样的消费方式正好使消费者达到 。
线段 就是元素空间上的预算线,或称为有效活动边界。 的斜率表示消费者可以在元素间的替代比例。
*
确定有效活动边界后,消费者的最优旅游-其它活动选择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利用消费者在元素空间上的效用函数,我们可以画出他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最大化问题就相当于在有效消费边界上找一个能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点。
图3-2 元素空间与活动选择
*
假设还有另一种元素相同的活动:家务,约束线是什么样子的呢?假设单位家务活动消耗的时间为 ,仿照前面的方法,如果消费者将时间全部用于家务劳动,他达到图3-3(A)中的 点;如果他在旅游和劳务上花完全部时间,他将处于线段 上某一点;如果他全部选择其它活动,他将处于线段
上某一点;而如果他选择的是旅游和其它活动,就达到线段 。在图3-3(A)中,线段 处于 和 的左下方,是在 上不可能达到活动的有效边界。如果消费者要在三种活动中选择两种,他必定选择的是旅游和家务,或其它活动。在图3-3(B)中,线段 和 都处于 的左下方,所以如果消费者要在三种活动中选择两种,他必定选择的是旅游和其它活动,而不会考虑包含家务的活动组合。
图3-3(A) 凸约束边界与活动选择
*
图3-3(B) 凹约束边界与活动选择
一般地,当元素E2、E1空间中,如果存在N种活动,那么在时间T的约束下,有效活动边界为最右上方的线段组合。当N→∞时,有效活动边界为一凸弧线。
*
1.23 旅游需求的弹性
一、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求弹性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对消费者收入或商品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前者为需求的收入弹性,后者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能在一定程序上反映该商品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具体来说,需求可以定义为因收入或价格百分比变化而产生的需求百分比变化,表达式如下:
需求收入或价格弹性系数=
例如,4%的收入增长引起了8%的票务需求增长,则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2.0。或者说,收入每上涨1%,航空票务销售则增长2%。而如果价格的上涨引起需求量的下降,则弹性系数为负。比如价格上涨4%,而需求减少8%,则弹性系数为-2.0。对某些产品来说,即使价格在需求曲线上的某一范围发生很大变化,但在需求数量上也只能产生很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对价格的反应不灵敏。而对另一些产品来说,在价格方面稍微发生一点变化,都会导致需求数量的很大变化。根据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的相对反应程度,需求可以分为非弹性(Inelastic)和弹性(Elastic)两种。大多数旅游产品具有价格弹性。
*
表3-3 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TR)的关系
资料来源:哈罗德 L 瓦格尔. (2003). 旅游经济学:金融分析指南. 北京: 中信出版社. Pp58
弹性系数,但仍可以判断出哪一个层次的乘客需求是有弹性的或缺乏弹性。一般认为航空业的收入弹性系数在1.2-2.3之间,其中短程休闲乘客接近上限,长途商务乘客接近下限。几乎所有的商务乘客的航空业价格需求弹性小于1.0,而且价格越高的座位,弹性越小,因此如果航空公司能够垄断市场的话,那么商务票价格上升会导致航空公司收入上升,相应地,商务票价格下降会导致航空公司收入下降。由于来自商务旅客的票务收入占较大份额,例如在1990年代实际上,对于大多数行业,我们只能得到其需求收入或价格弹性的估算范围数值,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旅游业也不例外。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确切地估算出末期美国40%的商务乘客创造了60%的国内航空收益,因此,价格策略的运用尤其应当谨慎
*
表3-4 不同交通形式下需求弹性的变化范围
资料来源:哈罗德 L 瓦格尔. (2003). 旅游经济学:金融分析指南. 北京: 中信出版社. Pp58
对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或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有:
●竞争:竞争越激烈,需求弹性越大
●距离:长线比短线线路的需求弹性大
●商务旅行与休闲旅游:商务旅行乘客比休闲旅游的乘客对价格的敏感度低
●时间:时间越充足,旅行计划可以提前越多,弹性越大
*
二、交叉价格弹性与汇率
在旅游业中,计算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Coefficient Of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也同样重要,它指的是替代性或互补性服务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另一产品需求的影响。当两种产品互为替代关系时,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汽车租赁业与出租车业;相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负值,如航空业与汽车租赁业。交叉价格弹性还可以定义为:
如果产品 和产品 具有很强的替代关系,则 为正,可能会大于1。这种现象通常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况中:在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对于汽车旅馆和酒店的选择;对于本地一日游旅游经营商的选择;对于购买旅游纪念品和免税商品的选择;对于经营同一条线路的客运公司和航空公司的选择。在这几种情况中,产品很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具有很高的交叉价格弹性。互补品的交叉价格效应在旅游市场也很常见。例如机票价格大幅度下跌时,旅游地住宿以及其他旅游服务需求明显上升。同样,当航空公司降低票价时,租车公司的需求就会增加。
*
2. 旅游需求的社会经济背景
*
2.1旅游需求的心理背景
2.11旅游者偏好显示
偏好是指人们在不同商品和服务选择之间的函数关系,一般是指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关系。
正如不同的消费者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偏好差距很大一样,个人对旅游与其它活动的偏好也如此。对于旅游与其它活动的不同偏好可以通过个人无差异曲线形状表现出来。图3-5中的A表示旅游爱好者的偏好曲线,A看重旅游,其偏好曲线较为陡峭,意味着让A放弃一单位旅游活动必须增加相对较多的其它活动。
为什么A、B、C会有偏好差异呢?首先,这可能纯粹是由于个性或爱好引起的;其次,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有的人从旅游中获得愉快、大开眼界和其它收获,因此可能成为一名旅游爱好者;有的人可能在旅游中感到很失望,所以厌倦旅游,而有的人则可能根本没有过旅游体验和认识,因此无所谓爱好或厌恶旅游。第三,个人的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具体情况也会影响到他或她对旅游的评价。
*
图3-4 不同个人的旅游偏好曲线
不同形状的偏好曲线无法反映出人们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如社会因素:阶层情况、相关群体、家庭、地位与角色等;文化因素:价值观、精神、生活方式、历史继承、文明知识等;经济因素:收入等;人口统计因素:年龄、健康、性别、职业、居住地等;心理因素:动机、知觉、学习、态度、人格、自我形象等。这是因为旅游者偏好与旅游者因素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任何一种偏好都是众多旅游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根据旅游者因素推断旅游者偏好大致情况,但我们不能根据旅游者偏好线来推断旅游者因素,如旅游者的收入水平、闲暇等情况。
*
实际上,有许多旅游者因素,如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统计因素、闲暇、特殊心理因素等,其实并不是旅游者偏好的决定因素,恰恰相反,它们是旅游者预约束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假定,社会地位高的人更热衷旅游,或相反;我们也没有算理由相信,富人就一定比穷人更愿意坐飞机。在很多时候,我们观察到的地位高的人、更健康的人、更富有的人的旅游需求更高,这是因为他们的预算约束相对小很多导致需求增加了,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偏好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2.12 旅游偏好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曾指出,经济学家对偏好分析一般都望而生畏,他们通常接受这样一个古老的格言,即“人各有好,口味无法说解”。每个游客的产品偏好不尽相同,就跟每个游客各不相同一样。许多豪华酒店仍普遍使用意见簿和顾客偏好调查表,甚至其他全球性接待企业也没有完成其核心使命:使客人的个人口味、要求和偏好得到完全的、最大的满足。
*
在现有的旅游理论中,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管理和其它学科对旅游动机都有较大篇幅的分析,这给旅游经济学的旅游者偏好分析提供一些理论来源,不过,在对偏好的经济学分析主要通过旅游需求分析来进行。
在经济学中,需求是指人们有意愿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它是偏好
与其它各种预算约束(例如 、 、 等)共同作用的物, 。假定其它预算约束相同,则旅游者偏好成为决定旅游需求的素,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旅游需求去获得旅游者偏好的准确信息。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常常通过旅游需求来分析旅游者偏好,所以有许多研究把旅游者偏好与旅游需求混淆。我们必须说明,只有在约束相同的条件下,旅游需求与旅游者偏好才一一对应,因此旅游者偏好与旅游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每个人的旅游偏好相同,那么旅游需求就跟旅游偏好没有关系,它仅仅取决于总预算约束, 。
旅游需求的分布
调查显示,旅华外国人需求的娱乐活动项目依次为,民俗文化类(51.31% ),刺激惊险类 (25.01%),现代娱乐类(19.08%),体育类(18.63%)等。分区看,欧美游客对文化交流项目的兴趣最高,77%以上的人期望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喜爱探险活动的游客比例也很高,尤其是69%的北美游客喜爱探险项目,精力旺盛的欧美游客对体育活动和现代娱乐的兴趣也较高。
*
旅游资源需求方面,外国旅游者喜爱的旅游项目主要是文物古迹、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3类旅游产品(表3-5)。外国游客对以华夏文化为背景的景观尤感兴趣,文化的异质性成为吸引外国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他们对于“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饮食烹调”、“旅游购物”等富有社会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的项目更感兴趣。
表3-5 旅华外国游客对我国旅游资源喜爱程度
资料来源:赵现红, 马耀峰, 张佑印, & 刘宏盈. (2007).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桂林为例社. 社会科学家(1).
*
1.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需求既有因身体安全和生存所需、凭着人类本能及有意识的愿望而显现的基本需求,也有无可捉摸、属于社会与文化上的需求。后者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培育出来的旨在满足某种特殊人类社会需要的活动,这些社会需要可能包括群属、交际、沟通、学习、自我补充和自我扩张、自理和自立、自尊和他尊、自我实现、利他、奉献等范畴。在人类的生理、安全、爱、自尊等基本需求日益获得满足时,成长的需求将逐渐增强,这些都是人性的本质。自我实现是心理健康者的表现,是适度满足匮乏需求之后,进展到更高层次的动机状态;是在追求成长,追求存在价值(真、善、美等);是自我实现者追求充分发扬人性和展现潜能,追求个性的充分成长与发展。
2.13社会心理学关于旅游动机的研究
*
图3-5 不同社会的需要分布比较
资料来源:谢彦君. (1999). 基础旅游学 (第二版 ed.).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30
*
表3-6 旅游中各种需要在需要层次论中的位置
资料来源:Ryan(1997),援引自Williams, C., & Buswell, J. (2004). 旅游与休闲业服务质量管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Pp136
*
2.Plog模型
Plog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旅游者心理类型分布与目的地选择的关系模型。他以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观察到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和出游态度的心理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向型(Psychocentrics)和异向型(Allocentrics)两种极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大多数旅游者属于中间型(Mid-Centrics),在中间型和左右两侧的极端之间,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人数的过渡型,即类自向型(Near Psychocentrics)和类异向型(Near Allocentrics)。
从自向型到异向型,旅游者的心理素质逐渐从内向的、趋静的、保守的,向外向的、趋动的、开放的类型变化,对目的地的选择也从近距的、熟悉的、安全的,向远程的、陌生的、危险的地区移动(图3-6)。
*
*
表3-7 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的人的个性和旅行特点
*
3.根据旅游动机的旅游市场划分
贯穿动机理论研究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个人对逃避日常工作和家庭桎梏去追寻新经历的需要,只有旅行才能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对旅游的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漫游欲”、“阳光欲”等;逃避、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理收益、社会交流等;审美、愉悦、好奇心等。而下图则把旅游动机归结为三个方面:探访亲朋好友、商务和度假。
图3-7 以旅游目的细分旅游市场直观概念图
资料来源:Bull, A. (2004). 旅游经济学 (龙江智, Trans.).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pp15
*
2.14 示范或攀比效应
示范效应指的是消费者依赖于参照群体并模仿他们的消费模式。相对收入学说提出,一个特定群体的消费水平和模式是由另一个群体(通常是更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模式所决定,而不是由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来决定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和赶时髦效应解释了较低收入人群是如何仿效富人的度假模式的。这些偏好的变化导致了旅游行为模式的变化,例如,对某些大众目的地的需求已经下降,正如在英国的传统海滨胜地所观察到的一样,这说明旅游胜地进人了生命周期的衰落阶段。
1.炫耀性消费理论
凡勃伦把社会分为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他认为人类具有三个最基本性格:荣誉标准,掠夺欲望和生产本能。人类的幸福快乐来自荣誉、优越感,而荣誉来自对比、攀比及其结果,对比的形式体现为掠夺、炫耀、竞赛、竞争等,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正是这种体现之一,是上层阶级为了区别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方式。富人要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才能显示出自身的优越,只有两件事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即大量的闲暇和无度的消费。
*
图3-8 人类三个性格本能的关系
*
2.赶时髦效应
消费者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具体表现为:攀比效应(Bandwagon Effect)、虚荣效应(Snob Effect)、凡勃仑效应(Veblen Effect)及混合效应(Mended Effect),并且这几种效应在现实中确实大量存在。
赶时髦效应是指某一商品的需求受其他人需求影响的现象,引发“凡勃伦效应”和“虚荣效应”的也是“赶时髦效应”。所谓“凡勃伦效应”是指,因为想比其他人显得突出,所以越是贵的东西越想买的倾向。而“虚荣效应”是指,商品越稀有越能刺激消费的现象。企业聘请著名艺人和运动员拍广告也是利用赶时髦效应的战略。
一位富有的艺术品收藏家,对于“便宜的”艺术品不会产生任何需求,因为这类艺术品根本就不被认为是艺术珍品。只有昂贵的艺术珍品,才能提高这类收藏家的声望,增加购买效用。同样,某些游客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声誉,会对奢侈型旅游产品产生需求,如豪华游艇上价格不菲的总统套房或者在最贵的餐厅招待客户。
旅游产品,特别是旅游目的地,经常受到时尚生活方式的影响,大部分目的地的需求具有产品命周期,那些时尚前卫者会最先到来,慢慢形成一种时尚,刺激需求。通过考察过去的旅游需求趋势,很容易识别出时尚前卫群体的细分市场。
*
2.15风险态度
风险被定义为所有影响目标实现的客观不确定性事件或因素的集合。风险和不确定情形下的决策可应用于涉及高额开销并在很长时期分摊的度假决策,诸如度假屋的投资决策。这些决定是在未来收入、相对价格、通货膨胀和利率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对此问题可以使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这种方法构造不同的方案,观察消费者所做的选择。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但无法消除不确定性。
就消费者而言,风险是指消费者在其消费行为中所认知到的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因此对消费者风险态度的评估可以从认识消费者风险认知的个人因素着手,即进行主观风险评估。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风险就是旅游者所期望获得的和最终所获得的主观旅游体验之间存在的偏差。
每个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都有一个他们所能承受的特定的阈值(或者临界值),超过这个阈值,消费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旅游业在应对危机时,也常常由于缺乏对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的了解而出现错误。
*
2.2旅游需求的社会背景
2.21教育程度与出游率
一般而言,由于旅游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旅游的需求越大(图3-9)。以上海市为例,其教育水平名列全国前茅,爱好出游的传统由来已久。据调查,上海市民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其职业多集中于教师、公务员、科技人员、公司职员之列,收入居于上中水平,出游能力较高。从出游率的分布来看,初中以下的被试的出游率为35%,而大专及以上的出游率增为72%,其间各教育水平逐次递增。
图3-9 上海市民受教育水平与出游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吴必虎. (2001).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
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到游客的出游率,还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的偏好具有影响。游客购物消费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亦有明显关系。文化程度越高,消费能力越强,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层次间接地造成了游客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需求层次等的明显差异。另据一项在美国举行的调查,发现受教育年限越长的被试者,越倾向于参与体能挑战性较强的游憩项目,包括独木舟、航海、游泳、徒步旅行、背包旅行、跑步、滑冰、高尔夫和网球等。一些对体能要求较小的项目,与教育年限的关系就不那么显著。
2.22对旅游者产生影响的群体
对旅游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关社会群体有:家庭、朋友、购物群体、消费者行动群体、工作群体;另外还有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参照群体。
旅游者的相关群体对旅游者特体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是信息性影响,个人向朋友、邻居、亲戚或同事中对旅游有着可靠知识的人征询与旅游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个人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到独立的检验机构认可的影响;个人对专家(如旅游节目主持人)选择的观察,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方式的选择
*
图3-10旅华外国游客\获取信息渠道
资料来源:根据以下文献数据绘制。赵现红, 马耀峰, 张佑印, & 刘宏盈. (2007). 旅华外国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桂林为例社. 社会科学家(1).
*
表3-10 家庭旅游三种决策模式的信息来源情况
资料来源:亚伯拉罕.匹赞姆等. (2005). 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pp95
注:表中N为该类型样本人数。
一个人在评价他自己的一般的或特殊的态度和行为中,可能使用的参照物是变化着的,从个人到小群体,从家庭到亲属、朋友、以及某个社会阶层、职业、种族集团、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主要社会群体,以此为他的家庭、朋友、所属社会阶层和他的文化。
*
表3-8 旅游需求影响群体分类
2.23 旅游群体的决策
1.群体旅游的特点
现代旅游者的出游大多选择结伴而行,这就意味着旅游过程涉及到的每个决策都是在群体共同商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个体旅游者不同的是,群体旅游者形成决策的时候,存在两个特殊环节,一是群体成员间个别旅游需要的协调过程,二是个别旅游方案的比较和同化的过程。
这两个环节在本质上是溶入到个体旅游决策当中的,是由群体旅游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表现为:第一,群体旅游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由于群体旅游者的成员构成具有复合性,必然导致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第二,群体旅游决策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第三,群体旅游决策的结果具有临时的规范意义,从而使决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表3-12 家庭旅游三种决策模式的休闲活动参与情况
资料来源:亚伯拉罕.匹赞姆等. (2005). 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pp98
注:表中N为该类型样本人数;休闲活动指数最高分为5。
*
2.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
(1)头脑风暴法。这种方法目的是克服互动群体中的从众压力,鼓励创新思维。它运用激发想法与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人们提出各种备选方案,坚决杜绝对这些观念的批评意见。
(2)名义小组技术。此时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或人际沟通进行了界定。
(3)电子会议。具体操作方法是:人们围坐在圆桌旁,每个人面前只放一台电脑,群体的总人数不要太多,最好控制在 50 人内。。
(4)德尔菲法。它是美国兰德公司在五十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用于技术预测的一种预测方法。德尔菲(Delphi)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渝之地,城中有座阿彼罗神殿可以预卜未来,因而借用其名。德尔菲法的优点是:它避免了群体决策中面对面的争论,能使参与决策者都能畅所欲言并避免受到权威人意见的干扰,能最大限度地综合各种智力资源;缺点是:耗时多,信息处理工作量大。
*
2.3 旅游需求的经济背景
2.31 旅游需求与收入的经验分析
一般地,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的出游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国际经验参数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00美元时,就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出游需求;当人均年收入达到800美元时,出国旅游的需求随之产生。当前对旅游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资料(包括服务)、旅游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旅游消费力的现状作了分析和评价;对国际旅游支付能力与人均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回归模型作为国际旅游支付标准线。
据此标准线将国际旅游支付能力划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揭示了各等级国际旅游支付与人均的对应关系,并依据实际支出与理论支付之比率,将国际旅游偏好划分强、中、弱3种类型。
*
表3-14 美国家庭收入与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吴必虎. (2001).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98
这种“收入-旅游”关系体现在图3-12中:
*
图3-11 收入与出游率之间的关系
图3-11中,当收入较低时,旅游需求也较低,曲线较为陡峭,缺乏弹性,即收入增加也不会导致旅游的显著增加;而当收入水平突破某一阀值 后,旅游需求急剧增加,曲线较为平缓,富于弹性,即收入增加会导致旅游更快速的增加,此时,旅游成为一种典型的奢侈品。图3-12显示不同旅游产品的“收入-旅游”线,图中,休闲旅游(也即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的收入弹性较大。
*
图3-12不同旅游产品的收入-旅游曲线
*
我国的实证研究还发现,8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行者在上海市旅馆内人住的人数具有一致的增长趋势,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旅游者增长呈现较大波动,而人住人数的增长更为平稳(图3-13)。
图3-13 上海市国内旅游与入住人数趋势图
资料来源:吴必虎. (2001).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95
*
那么,为什么收入阀值的前后,旅游变化会如此不同呢?一个通行的解释是,尽管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游览成本相对较少,但旅游者却必须要支付一笔数量不菲的旅行成本,只有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的水平后,人们才有能力预留出一笔额外的旅行费用。收入阀值相当于“固定成本”,是旅游的“进入门槛”。
表3-15 1998年海外游客在华的消费构成
数据来源:林南枝, & 陶汉军. (2000). 旅游经济学.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pp147
*
但我们感兴趣的是,旅游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如何?在图3-14中,我们把收入换为价格。由于与具有负相关关系,真实较高意味着相对较低,而相对较高意味着真实较低,也就是说,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旅游需求更大幅度的变化,因为一些只接受低价旅游的需求加了进来。因此,“价格-旅游曲线”关系可表述在图3-15:
图3-14 理论上的价格-旅游曲线
*
2.32 旅游需求与收入关系的经验模型
1.Walsh模型(1986)
虽然收入水平在总体上影响人们的游憩活动参与率,但收入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表显示了美国人1977年时收入水平与参与各类户外游憩活动的频率的关系。
表3-16 美国人年均家庭收入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不同影响 单位:(%)
资料来源:吴必虎. (2001).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97
*
图3-15 收入水平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弹性
资源来源:同上。
2.吴必虎模型
收入水平对外地来沪游客的购物行为的影响同样显著。不同地区的游客,购买力有明显差异。
*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江苏游客,其消费水平集中于200-500元;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徽来的游客,其消费水平则集中于50-100元。这显示了经济收入的区域差异决定了旅游者出游能力和购买能力的大小。旅游规划者必须依据旅游者的收入及消费水平,规划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图3-16 不同地区购物者在上海的消费水平
资料来源:同上,pp99。
*
3.一个案例: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本案例采用的是1985年到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使不同年份的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可比性,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它们进行调整。数据见表3-17。
在表3-17中, 表示国内旅游消费支出,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表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表示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的国内旅游消费支出,计算公式为 = / ; 表示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 / ; 和 分别为和的自然对数。
*
表 3-17 1985-2002我国旅游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
数据来源:李冰州, 杨剑, & 陈旭. (2004). 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 软科学(2).
*
用经济水平解释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因此根据表3-17数据,拟采用模型: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以SPSS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采用OLS法建立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如下:
图3-17 旅游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
相关系数 =0.981,回归解释检验 =0.961,回归的 分布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回归系数 和 的 分布的显著性概率皆为0.00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 值为 =1.427,在5%的显著水平上,Du =1.391,D> Du ,证明模型变量无自相关。
回归结果表明用经济发展水平解释国内旅游消费支出是合理的,而且解释能力很强。模型回归系数 大于零恰好证明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问的这种高度正相关关系。
*
3. 旅游需求与闲暇时间
*
本节探讨闲暇时间及其与旅游需求的关系。
闲暇时间又称自由时间,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之后剩余下来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闲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日闲暇,(2)公休日,如周末,节假日,(3)其它闲暇,如奖励假期,非失业赋闲等。
*
3.1闲暇时间对旅游的影响
闲暇时间对旅游需求存在显著的影响,在下图中,横轴表示闲暇时间的增多,纵轴表示旅游需求内容的增加,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增加了。
图3-18 闲暇与旅游需求的关系
资料来源:楼嘉军. (2005). 休闲新论.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pp85
*
这个现象在理论上得到证明。Edwards在对美国和西欧长期旅游需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既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目的地长期需求是一条“ ”型曲线,见图3-19。Edwards旅游需求曲线中,当价格下降到一定水平( )后,旅游需求急剧扩大,但马上又基本趋于不变,即使价格继续下降,旅游需求也不会增加。这是因为闲暇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而增加,从而限制了旅游需求。如果闲暇时间约束可以解除的话,那么旅游需求曲线将会平缓的向下倾斜。
图3-19 Edwards旅游需求模型
资源来源:Bull, A. (2004). 旅游经济学 (龙江智, Trans.).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pp80,有改动
*
3.2 闲暇变迁及其原因
3.21 闲暇曲线
人们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之间取舍,一些人倾向于用更多的工作时间来换取更丰厚的收入,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有较多的闲暇的时间来娱乐或做家务,而把较少的时间放在工作时间上。
如果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工作时间而拥有较少的闲暇时间,尽管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得不放弃娱乐和家务劳动。相反,拥有更多的闲暇会使收入减少。根据经济学,短期工作时间与工资率关系的曲线斜率应该为正,因为工资越高,工资获取者将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劳动供给规律指出,工资越高,愿意工作的人越多。这一关系显示出收入与工作时间的正向关系。而由于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是反向关系,所以收入与闲暇具有反向关系。
在下图中,工资增加使预算约束线上移,因为工作者获得更多的收入。在这个图例中,当工资增加时工人减少闲暇时间,工作更长时间,所以如图3-20所示,闲暇曲线斜率为负。
*
图3-20 预算约束与闲暇曲线
*
图中的预算线说明了消费者可以拥有的消费量和闲暇时间的不同组合。纵轴代表消费价值,横轴从左向右代表闲暇时间的增长(或从右向左看代表工作时间的增加)。线段 显示了消费者工作时间极大化时的最大消费量。 点显示了不进行工作的人所拥有的消费量和闲暇时间的组合,曲线 、 、
被称为预算线,其斜率表示报酬率,因此,如果工资率上升,它会变得更陡。
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即人们在其工资率较低时,愿意工作较长时间;当工资率上升到较高水平时,人们决定缩短工作时间,放弃超时工作,花更多的时间休闲。人们这种决定更偏好闲暇,从而违背了上述的劳动供给规律。对于做出这种选择的人来说,当工资上升时,感觉脱离工作更好,这诱使他们在工作上花的时间更少,将更多时间留在闲暇上。更多的闲暇像大多数商品一样,当收入增加时更令人神往。医师、牙医和其他高收入职业者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时间。
综上所述,经济学认为,随着工资率的增加,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种效应是消费者增加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以增加收入,这种效应称为替代效应,即用工作时间替代闲暇时间;另一种效应是消费者由于工资率增加导致收入相应增加之后,会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以增加消费,这种效应称为收入效应,即要对收入进行消费从而需要增加消费时间。工资率增加使消费者的时间禀赋更值钱了,而更富有的消费者需要消费更多的闲暇,这会降低工作时间。当收入效应的绝对值超过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就可能随着工资率的增加反而减少。因此,我们看到,随着工资率的增加,工作时间有可能反而减少。这就是所谓的“闲暇悖论”。
*
图3-21预算约束与闲暇曲线
*
工资上升对闲暇的总效应等于收入效应减替代效应,经济学家通过上百年的经验研究发现,随着工资率的上升,总效应——从而是闲暇变动——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
表3-18 工资上升对闲暇总效应的三个阶段
相应地,“工资——闲暇”模型中的闲暇曲线是一条随着工资率上升呈型变动的曲线,[1]如下图。
[1] Hansson and Stuart经过研究,认为闲暇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即工资率与闲暇成正相关。Ingemar, H., & Stuart, C. (1985). Tax Revenue And The Marginal Cost Of Public Funds In Swede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7(2), 331-354.
*
图3-22 “工资——闲暇”模型
*
3.12 闲暇增加的数据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生活时间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劳动时间即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的消长方面。社会每前进一步,闲暇时间就延长一次。
表 3-19 闲暇的历史变迁
资料来源:
1. 格.普.阿波斯托尔. (1979). 当代资本主义. 北京: 三联出版社.;
2. Robert W. Fogel Catching Up With The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No.1(March 1999)pp1-21;
3. 杰弗瑞.戈比. (2000). 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pp161
*
彼得·德鲁克等人认为:在自由社会里,只要事业取得成功,人们就可以考虑满足非经济方面的需求。“随着工资的稳步增长和工作时间的不断缩减,人们会将财富积累的一半用于创造休闲”。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其它现代国家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下图显示:工作时间正在逐年减少。[1]
图 3-23 世界每人每年有效工作时间
[1] 自1991年起,日本国民的年平均工作时间减少了11%,法国减少了10%,德国、英国减少了6%,韩国减少了5%。中国的平均工作时间目前虽然仍远远高于美国,但也正有下降的趋势。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艾伯特·艾尔西纳指出,亚洲经济相对落后,以至人们仍需拼命工作,但是随着他们变得越来越富有,他们将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商业周刊》,“你努力工作的真正原因”,2005.10.3)。
*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每周法定工作时间则将近50小时,缩短到每周40小时,1994年修改《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即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目前我们已经有1/3的时间是在休闲中度过的。如果按每个工作日有8小时闲暇计算的话,则我们每年闲暇时间总量会远远大于1/3。
图 3-24 我国法定休息日变动情况
图3-25 北京居民闲暇变动情况
*
3.13 闲暇增加的原因
在闲暇曲线中,为什么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收入的增加,人们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加闲暇时间,其秘密在于闲暇时间本身的结构。
一般人并没有意识到闲暇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娱乐和休息等普通活动,包括某些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另一种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高级活动,包括积极、主动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
我们相应把闲暇划分为第一闲暇和第二闲暇两种。第一闲暇是用于消费产品和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即劳动者利用一部分闲暇时间来消费者生存和享受资料,以恢复在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就是用闲暇时间来消费部分产品和休息,因此,第一闲暇是从事休息、娱乐等普通活动的时间。
第二闲暇是指劳动者利用另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增长知识与提高生产技能,通过社交等有关社会活动,丰富社会经验与了解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通过文化活动,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因此,第二闲暇是从事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级活动的时间。
*
这两种闲暇活动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闲暇时间的重要部分是满足劳动者全面发展而消费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的时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在闲暇时间里,用于消费物质资料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用于享受和发展科学、艺术、社交等等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即个人的自由活动时间会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中的大部分不再用于消费物质资料,而是用于消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表3-20 闲暇的结构与性质
资料来源:李仲广. (2005). 休闲、效率及两者的相容. 改革(8).
*
4. 旅游需求的空间规律
*
4.1空间引力模型
空间引力模型探讨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在距离、客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引力等因素作用下,产生了(客源地-目的地,Origin-Destination)之间的数学关系,其中一种最为引人注意的数学关系称为引力模型。
其基本原理是牛顿定律(即引力模型,或重力模型),即两物体间的吸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将两个地区(客源地与目的地)看成是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与两个地区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间的距离成某种数学关系上的反比。旅游地理学根据这种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引用到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中来,并不断地对引力模型加以发展、完善。
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地区间的客货流量是两地区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结果,从出行起点到讫点的客货流量与点的总出行发生量和点总吸引量成正比,而与、两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国外对引力模型的研究始于30、40年代,最初是为了分析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及客流分布情况,随后这种模型被推广开来。
*
4.11 G. K. Zipf & J. Q. Stewart模型
如果将客源地视为一个物体,将目的地视为另一个物体,则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借用牛顿定理来解释。牛顿定理认为:两物体间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
如果用 表示两物体 与 间的吸引力, 为吸引力常数, 为物体 与 中心点的距离,那么,
G. K. Zipf & J. Q. Stewart于1948年提出最原始的引力模型:用客源地的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代表 物体的质量,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以及接待能力表示 物体的质量,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表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那么,按照牛顿定理解释,目的地 与客源地 之间的吸引力或旅游规模数量为:
*
4.12 Crampon模型[1]
克朗蓬(Crampon,1966)是第一个明确说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用途的学者,他提出的社会引力模型已成为旅游研究中的标准,他提出的基本引力模型公式为:
其中, 为客源地 与目的地 之间旅游流量的某种量测; 为客源地出游能力的某种量测,如人口、财富、出游偏好等; 为目的地吸引力的某种量测,如景观价值、独特性、容量、住宿、事件、气候等; 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的某种量测,如物理距离、旅行时间、文化差距、政治稳定等; 、 为经验参数。
[1] Crampon, L. J. (1966). Gravitational Model Approach To Travel Market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30(1), 27-31.
*
4.13 对Crampon模型的修正
很显然,这种模型还是过分地简化了实际中的复杂因素。它缺少约束条件,模型预测的旅行流量没有上限,此外它对距离过分敏感,往往会导致短距离的过高预测或者对长距离的过低预测。
为了克服上述一些弱点,许多研究者分别或同时对基本引力模型中的变量或参数进行了不懈的修正努力。如Wolfe(1972)、Eawards和Dennis(1976)对距离变量的修正;Cesario和Knetsch(1976)对方程约束条件的完善等。
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可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问题。
*
1.Wolfe(1972)模型[1]
出于对上式的缺陷的认识,Wolfe(1972)提出了一个修正了距离变量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在预测短途旅行具有很强优点:
式中, , 经验估计系数,其他参数同上。
[1] Wolfe, R. L. (1972). The Inertia Mode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 73-76.
*
2.Wilson模型[1]
对Crampon模型做出最大的修正思想来自Wilson提出的最大嫡一引力模型(Wilson, 1967),它克服了一般引力模型的线性局限:
式中, 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 、 分别表示在区域 、 的经济强度变量,并分别赋予需求与供给的意义, 为衰减因子,决定了区域作用力衰减速度的快慢, 为两个区域 、 之间的广义距离。
[1] Wilson, A. G. (1967). A Statistical Theor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1), 253-267.
*
3.马耀峰模型
考虑到 不能充分反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使用方式的不同,马耀峰对基本引力模型修正为:
·以价格变量 代替空间距离 ,更能反映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
·由于旅游需求变量 具有后效性,故将其滞后一期量 作为单独变量考虑。
·由于本期人口 及人均国内产值 不对本期旅游需求产生影响,而对后期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同时也是为了能用 、 的本期值预测 的下一期 值,故将 与 及 配对使用。
·采用高阶滑动平均技术校正误差序列的相关性,以提高预测精确度。
这样,得到修改后的基本引力模型,即某目的地旅游量表达式:
,令

其中, 表示 国第 年的游客量, 为 阶误差滑动平均项,其它符号为经验参数。
*
4.张凌云模型
张凌云等以日本为例,以旅游业引力发生的机理为客观依据,仿物理学上点电荷吸引公式,构造了旅游引力模型:
为旅游资源的丰度指数; 为旅游客源的丰度指数; 为距离函数; 为介质系数。应用该模型得到的 值,不仅能定量描述旅游业空间布局吸引力的强弱,而且还能通过 值结构的研究进一步把旅游业布局分为资源型、客源型和混合型。
不同类型的旅游区其发展方向和投资建设重点都会有所差异。他们的工作为引力模型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4.14 Edwards & Dennis模型[1]
利用Wilson的非线性模型,
Edwards和Dennis (1976)提出的用费用表示距离的计算式,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旅游引力预测。Edwards和Dennis提出的距离公式为:
(3.6)
式中, 为每升汽油的价格, 为每公里消耗的汽油量, 为每小时旅行的平均公里数, 为旅行的时间机会成本,以每小时工资的1/4计算, 为每次车载的人数, 为旅行时间。
然后将这个变量加入到模型中:
(3.7)
[1] Edwards, S. L., & Dennism, S. L. (1976). Long Distance Day Tripping In Great Britain.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 10(2), 237-256.
*
继而爱德华兹和丹尼斯又提出了“引力”或“吸引力”要素,形成对,的修正形式:
(3.8)
其中: =目的地对客源地 的旅游者的吸引力。
所有客源地与目的地间所产生的游客总量可以用下列形式表示:
(3.9)
其中: ;如果用有约束的模型表示,则为:
将方程(3.6)、(3.8)和(3.9)联立得:
(3.10)
4.15 一些实际算例
Stephen等人[1]运用引力模型预测加拿大安大略省居民到其他省旅游数量,其计算步骤如下:
[1] Smith, S. L. J. (2006). 旅游决策分析方法.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pp172
*
1.选定几组客源地一目的地以及一段相对应的时间以便收集数据。收集的数据包括:(1)从客源地到每个目的地的总客流量;(2)客源地人口数量;(3)目的地的承载力或吸引力:(4)客源地和目的地间的距离。
2.界定客源地人口的人均出游率:
(3.11)
其中: 人均出游率:
= 地居民到所有目的地旅游的数量;
= 地的人口数。
3.将每一目的地吸引力加总,计算所有目的地的总吸引力:
(3.12)
其中: =所有目的地的总吸引力;
=每个目的地的吸引力。
4.在距离不产生影响作用的假设下,计算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期望客流总量:
(3.13)
其中: =期望的客流量。
*
5.用实际客流量除以期望客流量,计算距离对期望客流量的影响作用:
其中: =从每一客源地到被模型检测的目的地的客流量。
6.取得每一客源地到每一目的地间的距离数,进行下列回归分析:
(3.14)
7.消除对数1g,用方程(3.13)替换,并让 (其中 =反对数 ),得到:
(3.15)
8.进行预测时,用 和 的预测值替换模型中所用的值,解出 值,即可用来预测现有客源地和目的地间的未来旅行模式。
实际计算中,先要收集安大略省与其他九省之间以及近年来省内旅游人次的数据,这些抽样数据可由加拿大统计局提供的。其次要获得安大略省人口中心区到每个省的大圆距( )、人口数等,安大略省内的度假旅游以单程平均200公里计算,假设目的地吸引力 与人口成比例,总吸引力 是人口数的总和。
*
用方程式(3.11)可以计算出人均旅游 为1.63。按步骤计算出安大略省与各省间的旅游人次 ,然后便可计算出 。对于纽芬兰和萨斯喀彻温两省,研究者人为地设 为0.01,这是因为 是未知数,它的实际值很小,因此用0.01值计算,误差不会太大。
表3-21 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大略度假旅游数据
a.由于高方差数据没有显示; b.0.01人为地使用该值以避免空缺;实际值是0.01或更小; =8547; =23 850; =1.63。
*
表3-22 安大略省度旅游引力模型计算结果
将 与 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列在表3-22中,替换方程(3.15),然后计算出 值以后,可得到下列引力模型:
(3.16)
其中: =安大略省与J省间度假旅游人次的预测数;
=安大略省人口数;
=J省人口;
=安大略省与J省的大圆距。
*
预测结果列示在表3-21中,一般来说,旅游业及娱乐业引力模型预测结果具有20%到25%的标准计算误差。
车裕斌[1]在假设旅游目的地唯一,且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通道系统对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提出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表达式如下:
式中,Aj 为客源地J的居民收入决定的潜在旅游者总数:B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综合修正指数:
B =F (IS ,IP ,IO)
式中,IS 为目的地旅游设施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指数
IP 为目的地旅游企业形象指数
IO 为目的地政策环境参数。
综合考虑旅游客源地系统和旅游通道系统对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在可供选择和旅游目的地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的情况下,将IP 改为系统内旅游企业总体容留指数Β, IO 改为系统内旅游政策环境摩擦系数EG ,这时B 变为旅游系统综合修正指数( G ) ,可表示为:G = F ( IS ,Β, EG)
[1]车裕斌. (2001). 旅游目的地系统吸引力分析. 咸宁师专学报(6).
*
对于由旅游目的地系统I 和旅游客源地系统J 所组成的旅游系统的吸引力可表示为:
对于以旅游目的地系统为中心形成的区域旅游系统而言,旅游系统的吸引力可表示为:
车裕斌对鄂东南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客源市场武汉市的吸引力进行了预测研究,各预测参数与结果见表3-23。
表3-23中,城镇适龄人口推算是各客源地城镇人口中年龄为15~64岁的人口比例获得的。潜在旅游人Aj是根据湖北省城镇居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000元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乘以城镇适龄人口确定。
Sl 的计算分两种情况:距目的地200km以内的客源地,其值为年人均收入为4000~8000元的居民人口占潜在旅游人口的比重;距目的地200km以上的客源地,其值为年人均收入为6000~10000元的居民人口占潜在旅游人口的比重。
ΩM 值是将武汉市作为旅游客源地,与鄂东南处于同一旅游距离区间内的各旅游目的地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综合确定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吸引系数采用10dij ,旅游系统综合修正指数G 采用IS 、Β、EG 的几何平均值。
*
资料来源:李仲广. (2006). 旅游经济学:模型与方法.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131-137
*
4.21可达性的含义
我们把游客向目的地移动的难易程度称为可达性(Accessibility),也称可进入性。游客到目的地的难度越高,则可达性越低,反之,可达性越高。在消费者各种约束条件和旅行距离给定的情况下,某一目的地可达性主要取决于旅行费用、旅行速度(从而旅行时间)两个变量。
其中, 表示旅行费用或成本, 表示旅行时间。
对于不同的游客来说,某一目的地的可达性是相对的,因为对于某些游客来说,由于闲暇和收入约束都很小,可以选择更易到达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此可达性很高,而对于其他游客来说,由于闲暇、收入都很少(约束很高),因此可达性很低。因此,归根到底,可达性其实就是旅行的方式。
当 =0时,意味着旅游者可以无障碍进入目的地,旅行将不会发生。但这只是理论上存在的情况,现实中 一定大于0;
当 =+∞时,意味着该目的地不可到达,旅行也将不会发生;
一般的情况是, 在(0,+∞)之间,并且,当 等于某一数值 时,旅游就会发生了,此时称 为旅游门槛。
我们假设 ,那么 就是旅游的收入门槛,而 就是旅游的闲暇门槛。
4.2 距离衰减模型
*
4.22 距离衰减规律
人们出游流量在距离上具有不同的分布概率。一般地,距离越近,分布的概率越大,距离越远,流量分布的可能性越小。可达性与旅行距离成反比关系,我们从旅行距离来分析一下可达性从而旅行发生率的情况。一般地,目的地距离越近,旅行发生率就越高,距离越远,旅行的可能性越小。这一规律我们称之为距离衰减(Distance Decay)。表现为图3-27:
图3-27距离衰减规律
*
根据近年的研究,一些学者得到了关于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中国国内游客市场的分布和出游规律取得了较重要的发现,其中城市居民出游率随出行距离变化的曲线,它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图3-28 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的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吴必虎. (2001).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122
*
图3-29 海市第一百货购物者距离衰减曲线
资料来源:同上。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是距离因子,影响了到访率的空间分割。对不同距离内的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不同。将中远程目的地划分为500-1000公里之间的第一圈层、1000-1500公里的第二圈层、1500公里以外的第三圈层。在第一圈层内,旅游者偏好于其中的自然风光型产品,第二圈层内,旅游者多选择其中的历史文化产品,而到了更远的第三圈层,旅游者喜欢上的是那里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第一圈层距较近,符合旅游者“回归自然”的时尚的自然风光产品比较容易迎合这一心理需求,导致较高的出游率;第二圈层中历史文化类型的产品较受青睐,但总体水平随距离增加出游率下降,这一圈层的产品有老化现象,导致游客评价不高;第三圈层属于真正的远程,因为地域差异大,神秘感增强,出游率呈现一个回升。
*
4.13 对距离衰减规律的修正
与正常的距离衰减对应的还有若干其他分布的类型,例如,广东省1999年暑期组团到外省旅游的33万人次中,前5名旅游目的地分别是北京(4.89万人次)、云南(4.87万人次)、海南(4.02万人次)、广西(3.26万人次)、江西(2.27万人次)。
在距离衰减现象中,存在着一个最小距离,在此范围内,旅游者不认为他们是在离家出行,这一距离称为出行阀值。不同出行能力的人,其出行阀值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在此出行阀值之外,旅游者的出行意愿除了与距离大小相关外,还与目的地的引力有关。
当我们用旅游者能够滞留的时间长短来表示引力大小时,就可以界定出一种评价指标,即克服距离旅行的时间(阻力)与游客在目的地的滞留时间(引力)的比,称为行游比。
Greer & Wall(1979)和Holloway(1989)分别对距离衰减规律进行了实证,使该模型更加具体和完善。[1] [1]Bull, A. (2004). 旅游经济学 (龙江智, Trans.).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pp34
*
图3-30修正的距离衰减规律曲线
该模型的改进之处在于:1.认为出游率先是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到达峰值后,才呈现距离衰减规律。2.区分不同的旅游活动,例如周末游与两周游,这两种旅游活动的距离衰减情况存在一些差异。决定这些差异的因素有两个:闲暇约束与收入约束。闲暇约束决定曲线的宽度,收入约束决定曲线的高度。出游半径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平均状态,它反映了距离衰减的速度。出游半径越大,距离衰减越慢;反之亦成立。
*
此外,旅游地引力模型也距离衰减规律的一种重要描述。
距离衰减的模型以均匀的市场分布为假设,但实际上还存在非均质市场。
所谓非均质市场是指旅游目的地区域周边并不是人口密集地区,而是远离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客源地。这时就难以运用一般的距离衰减原理进行市场预测。
这样的案例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区)、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区),它们都是远离中国主要客源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的旅游区,客源市场在空间上呈跳跃式分布。对这类市场的预测,一要依靠航空或铁路旅行时间的距离分析,二要依靠对特定目标市场的营销分析[1]。
[1]吴必虎. (2001).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pp147
*
5. 旅游需求的衡量
*
旅游需求指标,是衡量旅游需求发展情况的尺度。旅游需求指标的种类很多。人们可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加以选择和设计。
在国际旅游研究中,旅游需求指标的设计往往是站在某一旅游接待国的立场上,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设计,其中常用的旅游需求指标可以划分两大类。
一类是衡量已有的来访旅游需求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入境旅游人次、旅游者消费总额、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者停留天数、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等等。设计这类指标的目的,一是用于了解来访旅游需求的实际发展状况,再则是通过对这些数据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现旅游业经营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另一类指标是衡量客源市场旅游需求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包括旅游出游率、旅游重游率和旅游开支率等。设计这类指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有关客源国出国旅游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有重点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
旅游客流(Tourist Flow,TF)是指旅游在各地之间的空间移动现象,具体讲是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向目的地流动的人群数量和流动模式。
旅游客流,一方面反映了客源国旅游者的出游情况和旅游需求的倾向性,为统计和分析某地旅游者分流状况、判断并引导其国际流向,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反映了旅游者的流动规律和特点,是分析和研究旅游市场动态变化的重要依据。
分析研究旅游客流,必须掌握客流的流量、流向和时序,这是测度旅游者流动方向、规模和时间的三个重要指标。
5.1 游客流指标
*
5.11 游客流量指标
游客流量(Quantity Of Tourist Flow,QTF)是指某国旅游在一定时间内选择出游某目的地的人数,或目的地在一定时间内接待旅游者的数量,其反映了游客流在某一空间上所形成的旅游规模。
对于客源国来说,游客流量反映该国一定时期内出游人数的数量和规模;对于目的地而言,其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数量。由于现代国际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造成一定时间内游客流量在某些地区上的超量流动,而另一些地区流量又只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不仅给各个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经营造成不同的压力,而且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游客流量的规模、变化趋势和特点,对目的地旅游业的持续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衡量游客流量的指标主要有总游客流量和平均游客流量。
*
入境旅游人次(Inbound Visitors)。入境旅游人次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某一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旅游的人次总数。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通常根据这一指标来了解旅游市场对其旅游产品的需求数量和变化情况。
在这一指标上,有两点需要加以注意。第一,这一指标所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旅游者的到访次数,而不是来访旅游者的人数。所以旅游人数字通常高于来访旅游者人数。第二,各国对这一指标的统计方法不尽相同。例如,我国是根据边防人境登记对人境旅游者进行数量统计,而欧洲共同体国家,由于没有边防人境登记,因而往往通过抽样调查或根据人境旅游者在旅游的住宿登记情况测算某一时期内来访的旅游人次。
旅游者人均数(Average Number Of Visitors)。这一指标为一定时期内旅游人数与旅游人次数。这是从平均数角度以时间为单位反映旅游需求的发展状况,因而它便于揭示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人们可根据这一指标的变化情况去追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据以确定相应的对策。
*
表3-25 1993-2000年中国出境市场基本情况
注:1998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在原范围基础上增加了对员工的统计;单位为: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公安部出人境管理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资料汇总计算
5.12游客流向
游客流向(Orientation Of Tourist Flow,OTF)是指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和闲暇等因素所选择出游目的地的倾向,或旅游者在旅游所经过的旅游线路,它反映了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和途径。
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区位条件、外交关系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关联状态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从而使各地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流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并形成某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模式。
*
5.12游客流向
游客流向(Orientation Of Tourist Flow,OTF)是指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和闲暇等因素所选择出游目的地的倾向,或旅游者在旅游所经过的旅游线路,它反映了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和途径。
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区位条件、外交关系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关联状态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从而使各地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流向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并形成某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模式。
*
表3-26 中国公民出境市场分布情况(1991-1999 )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各年《旅游统计年鉴》。
*
1.客流集中率(目的地)
客流集中率又称客源地结构,指目的地前三位客源市场旅游者数量占该地所有旅游者人数的比重,它不仅反映目的地旅游者的集中程度,也反映了旅游者流向目的地的状况。
设G为客流集中率, 为目的地的国旅游者人数, 为目的地的客源国数量,则
2.客流流向率(客源地)
*
3.游客转移态
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流入或流出某地客流强度的定量表达:
表示第 地流向第 地游客转移态;
表示第 地流向第 地游客转移比重;
为接待指数, = 。
显然, 相对 而言, = *100%;而 相对于 而言。
5.13游客流时序
游客流时序(Tense Of Tourist Flow,TTF)是指旅游活动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游客流的时间集中性和流速。从时间集中性考察游客流,一是某些旅游活动具有不同的季相变化;二是旅游者出游的时间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游客流在时间上的相对集中的特点。
从游客流的流速考察,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旅游支出的多少,进而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
*
图3-32 中国人均旅游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2—2002)
*
1.季节变动指数
是指连续多年第月平均指标值对连续多年的各月总平均值的相对数。公式如下:
为 季节(月)变动指数, 为某年某月的指标值, 为年度序数, 为年度数。
2.月季集中指数分析
是指某社会经济要素在年度内各月、季度集中分布和离散均匀分布的度量指标,它通过计算旅游月季指数来分析流客流的时间分布状况。公式如下:
*
当衡量季度集中指数时, ,
为各月数量指标占全年总数量指标百分比的分子值; 为全年各月数量指标平均分布时的百分比分子值。 越大,则要素数量指标月季差异性越大,即集中性越强,旅游淡旺季差异较大。
表 对1992年乘飞机离开英国的商务游客和观光游客作了对比。无沦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票价来说,大众观光旅游需求都有很强的季节波动性。
表3-27 离英航空旅行需求的季节性,1992
资料来源:UK Department Of Transport,International Passenger Survey,1993
*
3. 年度集中指数
4.旅游高峰指数
是指目的地旅游者数量最多的时段相对于旅游者最少时段(或平均值)的比值。
式中,V1为按照接待人数多少排序的第1个时段客流数量,Vn为按照接待人数多少排序的第N个时段客流数量,N为时段数。旅游高度指数的特点与优势:只需要3个数据,而上述各种指标需要连续数据。
*
5.21时间支出指标
旅游时间支出的指标主要有两个:旅游人天数和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
1.旅游人天数
旅游人天数又称为旅游者停留天数,这一指标是一定时期内,旅游者人次与人均过夜数的乘积。该指标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旅游者的需求状况,同时也反映了旅游目的地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的大小。
2.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
这一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停留天数与旅游者人数之比。它从平均数角度反映了旅游需求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时期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据此,可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目的地开发深度,增强目的地吸引强度。
5.2 支出指标
*
5.22货币支出指标
旅游者消费总额(Gross Consumption Of Tourist,GCT)。这一指标指一定时期内来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因购买其所需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而支付的开支总额。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消费总额则构成同期内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的旅游收人。因此,这一指标也是衡量旅游需求最具实际意义的重要指标。
*
表3-28 1999年澳大利亚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费构成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Visitor Survey,Bureau Of Tourism Research ( Australia).
*
旅游开支率或旅游消费率,Rate Of GCT。这一指标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用于出国旅游的消费总倾在该国或地区个人消费总倾(或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百分率表示,即
旅游消费率=出国旅游消费总额/个人消费总额*100%
相对于国际旅游人次统计,国内旅游人次的统计由于不存在跨越国境,所以统计难度更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内旅游总人次(见表6-7)与各省市统计人次的加总不完全吻合也就不足为奇了。相对而言,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内旅游总人次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城镇国内游客的技术性定义(统计意义上)是指我国大陆居民,除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的旅行外,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他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包括外出探亲、疗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宗教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活动),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人。
*
表3-29 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
旅行生成模型是指对客源地的产客能力进行预测,而不是通常采用的根据目的地的游客统计纪录进行预测。
有些作者用旅行倾向(Travel Propensity)这一术语来表述旅游需求,如Schmidhauser(1975; 1976)。Schmidhauser分别用净旅行倾向(NT P, Net Travel Propensity)和毛旅行倾向(GYP, Gross Travel Propensity)来描述客源地的产客能力,以及人均旅行次数(旅行频率TF,Travel Frequency)等概念,以此来预测客源地的市场规模。
旅游倾向也称旅游出游率,或称旅游密度。这一指标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对出国旅游的需求状况,同时也反映着该国或地区作为旅游客源地的可能性程度。
旅游出游率可区分为总出游率和净出游率两种。总出游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国旅游的人次与其总人口的比率,即总出游率=出国旅游人次/该国总人口。
净出游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国旅游的人数与其总人口的比率,即净出游率=出国旅游人数/该国总人口.两者通常都以百分率表示。
5.3旅行生成模型
*
公式及其意义如下:
(以%表示)=
式中 为在指定期限内某国或某一特定人口群中至少作过1次出行的人数; 为该国或该人口群的总人口数;
(以%表示)=
式中 为在指定期限内作过旅行的人口的总旅行次数; 为该国或该人口群的总人口数;
旅游重游率或称旅游频度。这一指标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旅游人次与出国旅游人数之比,即
旅游重游率=出国旅游人次/出国旅游人数
它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出国旅游的频率。
Hudman(1979; 1980)提出了国家潜在旅行生成指数(CPGI, Country Potential Generation Index)的概念,并用它来预测该国产生国际旅游流的能力:
式中,Nc为该国产生的旅行人次;Nw为全世界产生的旅行人次;Pc为该国的人口数;Pw为全世界的人口数。
*
复习题
*
1.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它们并显示其重要性程度?如何用经济学模型来表示旅游需求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根据旅游需求的双重约束模型,解释一下《我想去桂林》歌词中倾斜的段落。
3.根据旅游者均衡模型,假设某个消费者面临两种消费活动,普通活动X1,旅游活动X2,而且效用函数为U(X1,X2)= X1x2。经调查分析,得到以下基本数据:平均消费每单位X1和X2需要时间分别为1小时、3小时,平均花费金钱分别为200元、100元;该消费者闲暇时间为9小时,可自由支配收入为800元。问题是,如果要达到效用最大化,该消费者应该选择多少单位的旅游活动?
我想去桂林 - 韩晓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的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
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
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
亲临其境是老爷爷一生的心愿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
4.爱丽丝在年度工作中表现突出,公司为奖励她,爱丽丝可以在度假旅游与其他活动中任意选择。旅游选择:去夏威夷度假,需时3小时,包括饮食、体验新生活两个部分,每部分所含项目数分别为2个、1个。其他活动选择:她可以选择不去夏威夷度假的其他活动,需时6小时,概括的说也包括饮食、体验新生活两个部分,每部分所含项目数分别为3个、4个。根据爱丽丝的要求,她在假期中共有30小时来享受公司为其提供的奖励活动,并已知她的效用曲线为U(X,Y)=Xy-10x,请问,爱丽丝如何选择才能使效用最大化?根据兰卡斯特模型,如何推导出旅游需求量?
5.何为需求弹性?何为交叉弹性?
6.何为偏好?如何显示消费者的偏好?如何进行偏好分析?
7.结合图3-5,请问:(1)A、B、C三个人谁更喜爱旅游活动?(2)A的收入比C更高吗?(3)富人就一定比穷人更愿意坐飞机吗?(4)简述偏好与预算约束之间的关系。
*
8.简述一下需求层次理论。它对旅游需求的产生有何解释作用?
9.解释一下Plog模型,如何利用它来分析旅游选择?
10.如何根据旅游动机来进行旅游市场细分?
11.简述一下示范效应或攀比效应理论
12.简述一下赶时髦或时尚理论。
13.何为主观风险态度?它是如何影响旅游选择的?
14.哪些群体对旅游者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旅游群体有哪些特点?如果是群体出游的话,该群体是如何进行决策的?
15.旅游需求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解释一下Walsh模型。
16.旅游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解释一下Edwards模型。
*
17.闲暇时间对旅游有何影响?闲暇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18.简述各种旅游流空间引力模型,并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19.根据本章第4节Stephen等人的计算模型,还可以利用和的预测值而不是观察值来预测未来旅游人次。假设安大略省人口数在某一年增长到880万,而艾伯塔省的人口增长到240万的话,那么请预测安大略省到艾伯塔省的旅游人次。
20.解释一下距离衰减规律。如何拟合曲线?
21.何为旅游需求指标?有哪些类型?游客流指标主要有哪些?旅游支出指标主要有哪些?旅游生成模型指标主要有哪些?利用旅游需求指标,了解你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需求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