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1张PPT)第8章 旅游经济效应分析*第三篇 旅游经济效应、环境问题与政策工具第一篇 旅游经济研究基础第二篇 旅游的供给与需求第01章 旅游经济分析的范围第02章 旅游经济研究的程序、方法与工具第03章 旅游需求的微观基础第04章 旅游需求预测第05章 旅游资源与目的地第06章 旅游供给及市场结构第07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贸易第08章 旅游经济效应分析第09章 旅游环境资源评价第10章 旅游经济政策*本章结构*1. 旅游经济效应概述*不同历史阶段,其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动态变化的,并由此影响政府对旅游业产业功能的诉求和相应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如图8-1所示,沿着常规旅游发展道路演进的发达国家较少强调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功能,在旅游发展的最初阶段强调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中级阶段则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同时在客观上可以促进消费量的增长;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时期,政府和相关公众会要求旅游业对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作出贡献。与发达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相比,发展中国家则赋予了旅游业更多的经济文化使命。比如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常规发展的旅游业以入境旅游为主,国家要求旅游业通过接待国际旅游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外汇支援。这一时期也是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业管制最为严格的时期。只有到了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国内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旅游消费的主体,旅游市场态势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时候,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才会转到对经济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的综合诉求方面。1.1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动态变化*图8-1 旅游业发展目标演进示意图资料来源:杜江, & 戴斌. (2000). 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2 旅游经济影响1.旅游业对客源地的影响旅游至少能够对客源地带来以下直接经济价值:增加就业,旅行代理商、旅游经营商、交通公司和从事目的地营销的公司均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投资,这可能来自于运输公司和旅游经营商以及多国旅游企业的扩张。当游客已经离去,需求处于萧条时期,可能会出现季节性价格水平的回落。增加短期储蓄,人们为了旅游暂时存钱,或者旅游企业收取预付金。增加税收,主要来自于对人们出行前或者启程时购买的物品的征税。*2.旅游业对目的地的影响在旅游影响研究中,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所受到的影响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表8-1 发展旅游对目的地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经济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 环境影响积极影响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用于开发和建设的投资·增加税收·改善基础设施(如交通、公共设施等)·增加购物场所 ·改善生活质量·增加休闲娱乐场所与机会·增强消防、治安等防护能力·增进社区或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学习与不同地区的人 (如游客)交往·保持目的地文化个性·增加展示当地历史与文化的机会 ·保护自然资源(如动植物、水资源、原始森林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古建筑与文物史迹·提高地方形象消极影响 ·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物资与服务短缺·房产与地价上涨·生活费用上涨 ·导致居民与游客关系 紧张·社区生活变得忙碌、 浮躁·出现伪民俗、文化商品化·加剧卖淫和娼妓现象·加剧赌博和酗酒现象·加剧走私和贩毒现象·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蜕变 ·交通拥堵·人口拥挤·污染增加(如噪音、空 气、水、垃圾等)·破坏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资料来源:张文, & 唐飞. (2004). 评述AP & Crompton的旅游影响评估尺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1)外国游客在一个国家的消费称为服务出口。其经济效应与出口有形商品的效应相同。如果出现有利汇率,货币贬值的国家对游客的吸引力将会提高。入境国际旅游对国民收入的主要直接影响是产生货币注入和来自国外需求的增加。这等同于增加出口(X),而不管花钱者是消遣游客还是商务游客。旅游收入和商品出口收入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经常产生国外信用,类似于增加投资,而大多数的旅游花费发生在国内,即国外游客接受本国的商品和服务时发生,它通常被看作消费的一项。(2)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国外消费,那么这些消费就变成了旅游客源国的进口。(3)当计算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时,使用国家进出口值的总数。当出口超过进口时,就会产生贸易顺差,从而增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4)旅游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此正在进行开发的地区经济将会受到这些投资的刺激。(5)游客在访问一个地区时直接地和间接地支付了各种税款,从而增加了各级政府的税收。(6)由于游客每天在目的地的消费超过了他们平日在家里的消费,所以这些额外的开支可能会导致目的地地区的通货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7)注入经济中的旅游开支使当地人产生了收人乘数,这是因为那些得到旅游消费的人或部门进行多元化消费的结果。旅游收入在一年中被用来购买各种商品或服务。资金的周转又在当地创造了额外的收入。(8)收入的增值量将取决于渗漏量,渗漏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结合:(1)由旅游供应商购买的进口商品和服务,(2)旅游收入在一年内没有借贷给其他消费者而形成的积蓄。因此旅游商品由当地供应得越多,乘数就越大。(9)旅游消费产生的收入增值会导致就业人数增加,因此消费也影响了就业乘数。(10).由于旅游消费的增加导致了金融交易的增加,它又创造了一个交易乘数。从这些交易上获得销售税和增值税的政府部门对此很感兴趣。(11)随着旅游地区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资本被投入到新的设施中,这便产生了资本乘数。不过,如果一个社会过多地依赖于旅游,并把它作为一个赖以生存的产业,那么这是一种极其不明智的做法。尽管旅游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可观的潜力,但是它并不是一个解决经济顽症的万能的灵丹妙药。*除了平衡国际收支的效应外,入境旅游还有其他两个主要经济效应:■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s)。■通货膨胀压力(Pressure on Price Levels)。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当地居民关注并模仿入境游客的生话方式和消费模式,甚至要赶超他们。这会引起消费模式的改变,比如,会导致某些(入境游客所拥有的)消费品的进口倾向提高。因此,进口上升,部分抵消了增加的出口的价值。学者们已经在加勒比海、金丝雀岛和斐济地区非常明显地观察到这一现象。当游客来自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都更高的国家,那么入境国际旅游会给目的地带来通货膨胀压力.这是一种进口型通货膨胀,但是它与通常的概念有所不同(进口商品价格越高,成本越大),因为它产生于额外需求的压力和示范效应。图8-2显示了如果大量国际游客抵达目的地国,对目的地国总体价格水平均衡的影响。*图8-2 入境旅游的通货膨胀效应资料来源:Bull, A. (2004). 旅游经济学 (龙江智, Trans.).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pp112*如果该国没有国际旅游,那么一般均衡位于点P0Q0。相对更为富有的国际游客的抵达使需求曲线从DD移到D1D1,从而使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P1Q1——总产量提高,一般价格水平上升。不幸的是,当地消费者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现在他们自己得到的产量Q2,并且要支付的价格P1。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目的地也可能乐于接受这些较高的价格水平,毕竟是他们负责当地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较高的价格水平可能会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但是,较高的价格水平,至少会使某此福利消失,当地人希望维持他们以前的生活与游客争夺有限的供给,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世界上许多地区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在西班牙、威尔士、丹麦、加勒比海和夏威夷等地区的第二套房的产权,甚至日常的人工制品成为旅游纪念品,均是如此。*“富裕游客”的抵达,一个可能结果是双重市场的发展,它将针对游客的价格系统和针对本地居民的价格系统分隔开。有时候需要政府的批准,如许多国家的房屋出租。其他一些地方,双重市场可能通过产品的差别化而非正式地发展(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仅仅聚集在旅游景区,并索要高价,尽管也可以讨价还价),或者通过某种方法实施价格歧视,对游客索要高价。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但是并没有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的贡献主要在于促进消费。目前旅游统计中的国内旅游收入,即指居民旅游消费这一块。历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及其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的比例见表1。目前,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8%左右,相当于GDP的比例为3%左右。另综合国家统计局资料和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可以计算得知,2007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分别占其消费支出的6.9%和9.1%(见表2)。除了居民旅游消费以外,旅游业对消费的促进还包括政府消费中的旅游部份,如政府的差旅支出,这一块目前没有列入旅游收入。可见,旅游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表8-2 历年国内旅游收入及其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的比例年份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占比(%) GDP(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占比(%)1993 864.00 14270.4 6.05 35333.92 2.451994 1023.50 18622.9 5.50 48197.86 2.121995 1375.70 23613.8 5.83 60793.73 2.261996 1638.40 28360.2 5.78 71176.59 2.301997 2112.70 31252.9 6.76 78973.03 2.681998 2391.20 33378.1 7.16 84402.28 2.831999 2831.90 35647.9 7.94 89677.05 3.162000 3175.50 39105.7 8.12 99214.55 3.202001 3522.40 43055.4 8.18 109655.17 3.212002 3878.40 48135.9 8.06 120332.69 3.222003 3442.30 52516.3 6.55 135822.76 2.532004 4710.70 59501 7.92 159878.34 2.952005 5285.86 67176.6 7.87 183867.88 2.872006 6229.74 76410 8.15 210870.99 2.952007 7770.62 89210 8.71 257305.6 3.022008 8749 108488 8.06 300670 2.91资料来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GDP为国家统计局调整后的数据,2008年的数据来自《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收入分配*2.1 旅游收入分配过程(一)国民收入的循环与分配旅游收入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分析旅游收入的分配,就必须对国民收入循环和分配有基本的了解。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可以概括为由家庭、企业、政府、外国四个部门和产品、要素、金融三个市场所组成。因此,图1就反映了国民收入在四部门三市场之间的流量循环和分配过程。*图8-3 国民收入循环与分配过程图资料来源:罗明义. (2004). 旅游经济学原理.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二)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国民收入循环与分配类似,通常是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两个过程来进行和完成的。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直接经营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的;旅游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后还必须进行再分配,再分配则是在旅游业的外部,在全社会经济范围中进行的。旅游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后,就实现了旅游收入的最终分配和使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取得旅游收入后,首先应该在直接经营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之间和旅游企业内部进行分配。从旅游企业之间的分配看,参与旅游收入初次分配的旅游企业,通常包括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企业、餐饮企业、旅游景点、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店等,主要是对旅行社包价旅游收入的市场化分配;从旅游企业内部分配看,主要是按旅游生产要素投入主体进行分配。*图8-4 包价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资料来源:罗明义. (2004). 旅游经济学原理.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三)旅游收入的再分配1旅游企业收入的再分配向有关行业的企业购买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旅游企业的利润转换为相关行业部门的收入。同时旅游收入中的企业自留利润分为公积金和公益金两部分。公积金主要用于旅游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追加投资,如购买新的设备和设施、新产品的研制、技术更新改造、开辟新的市场,以及弥补企业亏损等。而公益金则主要用于旅游企业职工与集体的福利,以满足职工住房、医疗、教育、文体等方面的需求。2职工工资收入的再分配为了满足旅游企业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恢复和增强其体力和智力,持续不断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满足劳动者的家庭生活需要,促使劳动力不断地再生产,旅游企业职工必然把所得工资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物质产品和劳务,从而使相关部门和企业获得了收入;此外旅游企业职工个人收入扣除消费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则用于购买保险、国库券及存入银行等,从而形成金融部门的收入并转化为金融贷款,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资金的来源等。因此,以上职工工资收入经过各种消费和支出流向不同部门和企业,就形成了职工工资收入的再分配。*3政府旅游收入的再分配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以支付各种税金而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又通过各种财政支出方式来实现旅游收入的再分配。如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建立社会各项储备基金和社会保证基金,以及国防建设支出等;支付国家机关、文教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中也会有一部分作为旅游基础建设和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又返回到旅游业中来,以推动旅游业酌发展。4旅游收入的其他再分配旅游收入中还有一部分流向其他部门,如支付贷款利息而构成金融部门的收入,支付保险金而构成保险部门的收入,支付房租或购买住宅而形成房地产部门的收入,租赁设施设备而形成租赁单位的收入等,从而构成了旅游收入的其他再分配。*2.2 生产要素与旅游收入分配旅游消费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取决于由旅游消费形成的收入的分配方式——反过来,后者取决于旅游供给部门的所有权和资源利用方式,采用何种密集型要素进行生产不仅取决于各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取决于旅游产品的类型。图8-5提供了各种不同情况下预期生产形式的概况。*图8-5 旅游生产的投入要素资料来源:Bull, A. (2004). 旅游经济学 (龙江智, Trans.). 大连,中国: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pp113*在图8-3 中(仅仅作为一个例子),横轴表示工资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左端表示较低工资水平,右端表示较高工资水平。纵轴代表旅游地类型,上端表示商务型或者文化型旅游地,下端表示“3S(指阳光、大海和沙滩)”型旅游地。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旅游目的地往往拥有一个旅游部门,该旅游部门的收入根据其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密集型来进行分配。所以游客每在摩洛哥之旅赏花1美元,就可能给摩洛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其工资水平不一定会增加很多),而伦敦之旅则不然。因为在伦敦旅游企业更愿意使用资金来替代劳动力。因此,分配给各种旅游生产要素的收益,不仅取决于每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或者效率,而且取决于旅游的类型。在风光优美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旅游通常增加就业机会(虽然新增就业岗位的工资水平可能不高),增加就业直接地刺激消费。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发展更多的是要求土地和固定资本投资,以便建设复杂的交通系统,开发旅游胜地和建设主题公园。收入被用于融资(包括购买上地),因而,旅游经济效应取决于由谁提供资本以及他们如何使用利息收入。*总的来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随着需求增加和技术进步、土地成本上升以及土地—设施(Land-Facilities)供给的相对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会不断变化。但是,旅游业中资本替换劳动力的过程要比其他许多产业缓慢,因为在旅游业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非常重视个性化服务(Personal Service)的特色。当个性化服务被认为很重要时(例如,旅行代理、航空服务、酒店餐馆,劳动力投入必然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即使在工资收入水平很高的国家依然存在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企业,比如,巴黎里兹酒店或者美国运通公司。只要游客想要这样的特色服务,他们通常就乐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最终是直接就业水平和收入分配中的工资份额都保持较高的水平。*2.3 旅游收入分配的作用1.增加外汇收入。任何国家要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都必须扩大外汇收入,而扩大外汇收入的途径,是通过对外贸易获得贸易外汇收入,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外汇收入的来源渠道,其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吸引国际闲置资金的投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对外经济关系;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国外大量旅游者入境旅游,能增加外汇收入。旅游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中仅有的两个一直处在顺差状态的项目之一,且自2000年来顺差不断增大。图8-6清楚地表明,正是旅游服务贸易的长期顺差有力缓解了我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的局面。由此可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已成为平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收支的重要支点。*图8-6 1992-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与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比较(单位:亿美元)(数据整理自世界贸易组织(WTO)Statistics Database)*2.扩大就业机会。根据WTTC的预测,在未来的十年里,旅游业将产生1亿个就业机会,在1998年,旅游业的经济活动将产生大约2.31亿个就业机会,这相当于全世界每九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从事旅游工作。WTTC预计,旅游业将总共创造3.28亿个就业机会,其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行业快59%。旅游提供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一些公司如饭店、餐馆、航空公司、巡游公司和观光度假酒店等提供的是直接的就业,因为他们的员工在向游客提供旅游经历时与他们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另外一些公司提供的则是间接的就业,比如飞机制造商建筑公司和饭店供给者等为直接就业的部门提供服务。1995年,美国国内旅行消费直接产生的就业机会达570万个,由国际旅行者产生的直接就业机会达97万个,这一年由旅游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总计达1550万个。旅行者除最初的消费之外,还产生了“间接的”影响(Secondary Impact),这些以“间接”和“引致”消费(induced spending)为特点的销售和收入(包括周薪和月薪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旅游业就业总量不断增长,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据2002年10月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在联合召开的“发展旅游促进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1989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52万人,2001年直接就业人数为598万人,13年间旅游直接就业增长了12倍,翻了三番半,年均增长率达22.6%。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加上直接就业人数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其中,有600多万农村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另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旅游就业总人数达到3890多万人。据200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资料,2005年,旅游直接就业749万人,间接就业3700万人,旅游总就业人数为4450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2%。据2007年9月13-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旅游局在四川成都联合召开的“全国发展旅游促进就业工作会议”资料,2006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7.64亿人)的7.8%,是1989年的20倍,翻了四番半,年均增长率达18.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将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3.带动相关产业。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业、邮电、金融、地产、外贸、轻纺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表8-4 旅游服务贸易对其他服务贸易项目的带动作用1 商业服务 规划、咨询、电子商务、学术研究、汽车等交通工具租赁、翻译、出版、会议服务等2 通信服务 电信、电视广播服务等3 建筑及相关的工程服务 公路等基础设施与建筑物建设、建筑物维修等4 经销服务 旅游商品、旅游产品的销售、代理等5 教育服务 高等旅游院校、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6 环境服务 三废处理、卫生服务7 金融服务 旅游贷款、外汇兑换、旅行支票、旅游保险等8 保健与社会服务 保健旅游产品等9 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文化交流、文艺演出10 运输服务 如航空运输、海洋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内河和沿海运输、公路运输服务、报关等*4.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旅游业有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的理念,指出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业活动,强调提高贫困人口和地区地旅游业发展中获取的净收益,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收益。PPT作为一种以扶贫为导向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强调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3. 旅游乘数效应*3.1 乘数的概念1、在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发生相应的多次连续性变化,这种多次连续性变化所产生的最终总效应就称为乘数效应。由于现实经济活动中各个经济部门是互相关联的,因此某一经济部门的一笔投入或花费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引起连带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总量成倍地增加。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和带动力,因而必须研究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从定量上考察和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乘数= =式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MPS为边际储蓄倾向为了充分认识乘数,我们首先必须粗略估算一下一个地区旅游收入有多少被消费掉或积蓄起来(渗漏)。*假设我们在一个地区的旅游消费为1000美元,为1/2,那么消费模式可能在一年中的七次交易中出现:1000.00美元+500.00 1/2×1000+250.00 (1/2)2×1000+125.00 (1/2)3×1000+62.50 (1/2)4×1000+31.25 (1/2)5×1000+15.63 (1/2)6×1000+7.81 (1/2)7×1000……=2000.00美元(近似值)即乘数效应=乘数 ×1000美元,或2×1000美元=2000美元因而1000美元的原始消费就变成了2000美元的地区收入。*3.2 主要的乘数效应的类型交易(或销售)乘数:用来衡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因旅游花费的增加所产生的额外收入数量 。产出乘数 :用来衡量经济活动中因旅游花费的增加所产生的额外产出的数量。收入乘数 :是指衡量因旅游花费的增加所产生的额外收入的数量(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就业乘数:是指衡量增加一个单位旅游花费所产生的总就业人数或相同的旅游花费所产生的总就业与直接就业人数的比例。政府收入乘数 :用来衡量因旅游花费的增加而产生的对政府各种来源收人的影响。*交易(或销售)乘数VS产出乘数产出乘数关注实际生产水平的变化而不是销售量和销售额。不是所有的销售量都来源于当前的生产(一些销售量来源于库存产品,同时有些产品由于过时而无法销售,从而增加了库存),因而产出乘数值将会高于或低于相应的交易乘数值。*3.3 测量方法(一)基础理论模型(二)凯恩斯(Keynesian)乘数模型(三)凯恩斯实用模型(四)投入-产出模型*(一)基础理论模型基础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出口部门和当地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相互联系,因而旅游花费变化的水平将会使当地不同层次部门的经济活动产生可以预计和可以衡量的变化。基础理论乘数效应的表达公式通常因过于简单而现在很少使用。*R.R.内森(R.R.Nathan,1966)等人通过实证,将模型定义为::当地总的就业量:当地消费者服务的当地就业量:旅游花费的变化所导致的直接就业量的变化*内森和合作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模型,用来衡量由旅游投资活动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修正的模型为:为一个统计计算参数(其值介于0和1之间)反映了投资的变化给旅游活动带来的变化。*(二)凯恩斯乘数模型用于衡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旅游花费在经济活动中所额外增加的收入量 。1 、最简单的乘数效应( )的表达公式如下 :1 表示所增加的单位旅游花费(1)*漏损是指旅游花费中进入储蓄(1- c )和进口(m)的部分。 如:2、为了将这个模型扩展为衡量长期影响的公式,就要把投资考虑在内,如:i为边际投资倾向(2)*3、同理,旅游收入给政府部门带来的再次支出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包括在这个模型中:为政府部门的边际花费倾向(3)*4、典型的凯恩斯短期乘数模型::经济活动中的第一轮漏损:间接税收的边际率:税收边际率和其他减少值:交易支付的边际率(4)*用绝对相同的数字代人短期乘数模型的以上4个公式,会得到不同的乘数效应值,所以要注意采用一个结构过于简单的模型是不安全的。例:令=0.5,=0.9,=0.7,=0.16,=0.2和 =0.2,并使用第一个模型公式(1)来计算收入乘数,然后再使用发展了的模型公式(4)。*计算结果:*结论:同样的数据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乘数值,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含义。但即使是较为复杂的模型公式(4),还是过于简单,远不能用于测量在每一轮交易过程中行业和目的地经济活动所漏损的形式和数量。即便是将最复杂和最全面的凯恩斯模型用于一些研究中,其结果也不能达到政策制定和规划所要求的细致程度。实践中的一个解决方法是使用实用凯恩斯模型。*(三)实用凯恩斯模型与凯恩斯模型在原理上相似,但却是为一些特殊目的的研究而建立的以下是最简单的实用凯恩斯模型,其中使用了线性代数的知识:(5):在第一轮漏损后仍保留在经济活动中的部分额外旅游花费(相当于凯恩斯模型中的(1-L)部分):当地居民在当地经济中的消费倾向:当地居民在当地经济中因获得收入而花费的部分*公式(5)中显示的实用凯恩斯模型用于重要问题时过于简单,但仍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模型,因而被广泛用于计算旅游乘数效应,估计旅游花费对收入、政府收入、就业、进口方面的影响。尽管这种模型可以为政策和规划的决策而产出大量、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但它不能像投入一产出分析模型那样提供丰富的信息。*(四)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详见本章第四节*3.4 实证:基于生产函数的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一)旅游收入产出弹性(二)旅游收入乘数整体求解(三)旅游收入产出弹性测算*从整体角度着手,根据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造国内生产总值关于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其中GDP为区域国内生产总值,TI为区域旅游收入(包括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部分),表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A作为方程的常系数,表示其他投入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其中包括技术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对一个国家而言,国内某地区所获得国内旅游收入其本质依然是对该地区的一种“外源性注入”,因而各个地区汇总而得的总国内旅游收入同入境旅游收入一样,其整体也具有乘数效应。*(一) 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指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旅游收入产出弹性ETI即指旅游收入TI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产出的相对变化,用公式可表示为:*对于旅游收入生产函数 ,根据微积分可知, 即表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也即:是一个常数,其大小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比例下,旅游收入的变动对GDP产出的影响。*(二)旅游收入乘数整体求解以旅游收入生产函数 为基础,对 = 变形便可整体求出旅游收入乘数 ,推导过程如下:由 = 得变形,得即;这就是旅游收入乘数的整体求解模型。*对于公式 ,进一步变形为,下标 表示具体年份, 和 分别表示该具体年份的GDP产出和旅游收入。这样根据以往的历史数据,就能求出某一年份的旅游收入乘数 。*(三)旅游收入产出弹性测算1. 旅游收入产出弹性的OLS 估计方程。对于旅游收入生产函数 ,取其对数形式可得:根据相应的产出和旅游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ordinary least quares),就可以求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 的OLS估计值 。*在进行OLS 估计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受通货膨胀等货币因素的影响,直接应用GDP 产出和旅游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算,势必造成较大的估计误差,必须将其指数化,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具体做法是选取时间序列中的某一年为基年,以基年数据指数化时间序列数据,用公式表示为:指数化数据= (各年数据/ 基年数据) ×100*第二,时间趋势的去除。很多经济方面的时间序列有沿着时间上升的一般趋势,年度GDP产出即属于这一类。在应用其数据作OLS估计时,必须将时间趋势剔除。忽略两个序列按相同或相反的趋势发展这一事实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认为一个变量的变化由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消除时间趋势的一个办法是在应用OLS 估计的方程中加入时间趋势变量t。*综合以上分析,在应用OLS 估计旅游收入产出弹性时,须采用新的调整形式:为指数化的年度产出 的自然对数为指数化的年度旅游收入 的自然对数,为时间变量, , ,是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其中系数 即旅游收入产出弹性 。*2. 我国1991 - 2002 年旅游收入产出弹性测算。根据我国1991 -2002 年年度GDP产出和年度旅游收入的数据(见表8-5) ,利用SPSS 软件对不同的OLS 估计方程分析,结果见表8-6。*表8-5 1991 - 2002 年GDP 产出和旅游收入TI序号 年份 GDP GDP指数 旅游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 旅游收入乘数 投资乘数1 1991 21662.5 307.6 435.28 7517.0 7.22 0.552 1992 26651.9 351.4 576.42 9636.0 6.7 0.533 1993 34560.5 398.8 1251.28 14998.0 4.00 0.444 1994 46670.0 449.3 1629.11 19260.6 4.15 0.475 1995 57494.9 496.5 2097.92 23877.0 3.97 0.466 1996 66850.5 544.1 2481.94 26867.2 3.91 0.487 1997 73142.7 592.2 3111.22 28457.6 3.41 0.498 1998 76967.2 638.5 3433.39 29545.9 3.25 0.509 1999 80579.4 684.1 3997.91 30701.6 2.92 0.5010 2000 88254.0 738.8 4517.26 32499.8 2.83 0.5211 2001 95727.9 794.2 4993.4 37460.8 2.78 0.4912 2002 103553.6 857.4 5563.84 43202.0 2.70 0.4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年鉴,1991 - 2002 。(第3. 5. 6 列单位:亿元)*表8-6 不同OLS 估计方程的比较OLS 估计方程 调整R方 系数a1 ta1 Prob F 值 Sig-F1nIGDP =a0 + a1· 1nITI + a2t 0. 999 0. 145 0. 000 3678. 20 0. 0001nIGDP =a0 + a1 · 1nITI 0. 956 0. 388 0. 000 239. 03 0. 0001nIGDP =a0 + 1nITI 0. 985 0. 616 0. 000 729. 81 0. 0001nIGDP =a0 + a1 · 1nITI + a1t 0. 985 0. 560 0. 000 350. 76 0. 000*从表8-6可以看出,在4个OLS 估计方程中,旅游收入产出弹性的估计值有很大的差异, 但无论是比较调整R方还是比较F值,的估计结果其统计意义最佳,因此本文选定旅游收入产出弹性a最优估计值为0. 145 ,选定OLS 估计方程为:*4. 投入产出分析*一、投入产出法及其数学模型二、旅游业投入产出模型三、旅游产业关联实证分析*4.1 投入产出法及其数学模型投入产出法,是一种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部分间数量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方法。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辅助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务等。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各种成果。投入产出表,是把经济系统各部分的投入构成和产出使用去向排列成一张纵横相交的表格,用以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及部分与整体间的经济联系和技术联系,也称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根据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和技术联系,应用经济参数和线性代数而建立的联立方程组。它能够揭示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反映了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的用途,可有多种类型。根据表所反映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产品、价格、劳动、固定资产、能源、教育、环境保护等投入产出表;根据包括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世界、全国、地区、地区间、部门、企业等投入产出表;根据不同的计量单位,可以分为实物型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根据是否包含时间因素,分为静态和动态的投入产出表。其中,全国价值型产品表(表8-7)集中反映了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表8-7 简化的全国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产出投入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品X1农业 2工业 3服务 合计W 总消费 总投资 净出口EX-IM 合计Y居民消费CR 社会消费CS 小计C 固定资产形成IG 库存增加IL 小计I中间投入 1农业 389 910 25 1324 1038 41 1079 60 67 127 -70 1136 24602工业 336 2528 202 3066 1203 263 1466 1105 240 1345 -28 2783 58493服务 32 243 32 307 237 30 267 23 22 45 120 432 739合计E 757 3681 259 4697 2478 334 2812 1188 329 1517 22 4351 9048最初投入 折旧D 46 284 81 411 净出口=出口-进口出口行向量为=(37 173 158)进口行向量为=(107 201 38)劳酬V 1292 557 168 2017利税M 365 1327 231 1923合计G 1703 2168 480 4351总产值X 2460 5849 739 9048*1、基本表式及其结构1)全国价值表的结构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生产联系象限,核算中间产品。这里,国民经济部门作为产出部门按行(i)列示,作为投入部门按列(j)列示,排列顺序相同,构成一个方阵。部门间中间产品流量通常用 表示,反映i部门产品供给j部门用于中间使用;或者部门生产消耗部门产品为中间投入。第II象限为最终使用象限,它核算最终产品,即不再参加本期生产过程而为满足最终需求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使用数量和结构。最终产品的使用包括总消费、总投资和出口,还可以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细分最终使用项目。*第III象限为增加价值象限,它核算增加值即最初投入的数量和结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中消耗的固定资产和劳动力,其价值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利税),即增加值及其构成。第IV象限为再分配象限,反映国民收入再分配。再分配过程复杂,通常从略。*2)表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形成两个重要的方程组。水平方向(横行)由I象限和II象限组成,反映产出部门总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其经济内容可以概括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或者: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品。用数学形式表达,就是投入产出分配方程组,即:(8.1)*表的垂直方向(纵列)由I象限和III象限组成,反映投入部门的投入构成即产品价值形成。其经济内容可以概括为:中间消耗价值+增加值=总产值;或者,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用数学形式表示,就是投入产出生产方程组:(j=1,2,…,n)(8.2)*3)全国价值表结构还反映三个基本平衡式:①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式:总投入=总产出,即: ,以及,(8.3)②中间产品供求平衡式:中间投入=中间使用,即:(8.4)③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平衡式: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使用,即:(8.5)需要指出,由于行和列的经济内容、实物形态不同,以及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对某一个国民经济部门来说,它的中间投入不一定等于中间使用;它的增加值不一定等于最终使用。*2、经济参数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需要借助于投入产出表的经济参数。(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 ,是指投入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单位产品(j产品),需要消耗各部门产品(i产品)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i,j=1,2,…,n)01(8.6)写成矩阵式为:(8.7)代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需要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为中间流量矩阵为以各部门总产值为对角线元素的对角矩阵的逆矩阵。*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组织条件下,各部门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当系数为零时,说明两个部门间没有直接联系,系数越大,表明部门间联系越紧密。由于它反映了单位产品上的消耗分配关系,所以成为投入产出全部计算和分析的基础。在技术水平和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直接消耗系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成为编制计划的重要经济参数。根据表8-7中数据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见表8-8。*表8-8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农业 工业 服务农业 0.15813 0.15558 0.03383工业 0.13658 0.43221 0.27334服务 0.01301 0.04155 0.04330*(2)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只能反映部门间的直接联系。在现实联系和全部间接联系形成完全联系。例如,我们要计算炼钢所消耗的电:钢厂生产中的用电是直接消耗;炼钢消耗生铁,生铁生产也要消耗电,电的转移价值包括在生铁产品中,这就形成了钢对电的一次间接消耗(通过一种中间产品所形成的消耗);可以联想,生铁生产还要消耗铁矿石,铁矿说开采也要消耗电,这就形成了钢对电的二次间接消耗(通过两种中间产品所形成的消耗);以此类推,还有三次间接消耗、四次间接消耗等等。所以,炼钢对电的完全消耗,应是直接消耗加上全部间接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直接消耗系数与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8.8)代表完全消耗系数为直接消耗系数表示间接消耗系数代表中间环节产品表明j部门单位产品通过消耗中间环节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间接消耗量,对所有中间环节 求和,即 就是j部门单位产品对i产品的全部间接消耗量。*将(8.8)式写成矩阵式为:将其归并整理,得到:(8.9)B就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元素 即完全消耗系数,它表示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消耗i部门的中间产品数量。*全部间接消耗BA实质是若干个间接消耗层次(比如有几个)中的直接消耗系数乘积之总和。假设各部门都只生产一个产品并用单位矩阵I表示,则它的直接消耗产品数为 ,而它的间接消耗各层次依次表现为一次间接消耗:二次间接消耗:……n次间接消耗:故全部间接消耗两边乘以 ,得两边加单位矩阵I,对等式右端的幂级数左乘 ,当 时, 0, I,因为 所以故得 其中, 可以证明矩阵 是满秩矩阵, 存在*3.投入产出行模型在分配方程组中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可建立投入产出行模型:由(8.6)式移项有, 并代入(8.1)式,得到(8.10)(8.10)式的矩阵式为(8.11)(8.11)式移项合并同类项,有(8.12)两边左乘,得到(8.13)*行模型是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模型。式中的 矩阵被称之为列昂惕夫矩阵,其主对角线上的元素为正,其余元素为负。它实质是的X系数矩阵,表明在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最终产品使用。而 被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其元素被称为列昂惕夫逆系数,通常记为 ,表示一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总产品的需求量。观察(8.9)式可知,B与 之间,只是主对角线上元素的数值相差1个单位。所以,逆矩阵 的主对角线上元素是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需要本部门(i=j)总产品的数量,其中包括该部的1个单位最终产品,剩余的数量则反映各部门之间的完全消耗关系。*应用投入产出行模型(8.12)式,在已知各部门总产品的条件下,乘上列昂惕夫矩阵,就得到各部门的最终产品。应用行模型(8.13)式,在给定各部门最终产品的情况下,乘上列昂惕夫逆矩阵,能够求得各部门的总产品。根据表8-8计算列昂惕夫逆矩阵。*根据表8-8计算列昂惕夫逆矩阵,其结果见表8-9。表8-9 逆系数表农业 工业 服务农业工业服务 1.247230.314760.3063 0.352351.887750.08678 0.144770.550481.07114表中,工业部门的逆系数说明,工业部门生产1亿元最终产品,则本部门的总产出要达到1.88775亿元,其中包括1亿元最终产品和完全消耗本部门的0.88775亿元的中间产品;同时,还要完全消耗本部门的0.35235亿元的农产品和服务行业的0.08678亿元的劳务产品。*逆系数的上述经济意义及总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数量关系,还可由行模型来说明。假设,工业部门要生产1亿元最终产品,而其他各部门的最终产品均设为零,即已知 =1,= =0,则依据(8.13)式运算。==*结果表明,列昂惕夫逆矩阵把部门间的总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反映了部门间在生产中的直接和间接消耗关系。即j部门(工业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 =1),首先j部门的生产总量需要增加1个单位(作为最终使用),然后由于完全消耗关系,j部门产品还要增加 (i=j;例如 b22=0.8875)量的产品(作为中间使用);同时,也由于完全消耗关系(存在b1和b32),还需要各部门的总产出相应增加(即有X1=0.35235亿元和 X3=0.08678亿元)。*4. 投入产出列模型在生产方程组中引入直接消耗系数可建立投入产出列模型:把直接消耗系数引入(8.2)式,得到(=1,2,…,)(8.14)上式移项合并(j=1,2,…,n)(8.15)式中,为按列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的合计数,也可用表示,称之为中间投入系数,而则是增加值系数。*将(8.14)和(8.15)式写成矩阵式有(8.16)(8.16)式两边左乘,得到(8.17)在列模型中,总产值X、增加值G都代表其列向量,且由增加值系数对角阵 及其逆矩阵 ,把总产值(总投入)与增加值之间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在已知X的条件下,通过(8.16)式求得G;在已知G的条件下,通过 (8.17)式求得X。*4.2 旅游业投入产出模型由于在国际、国内的国民经济核算中,旅游业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不能把流向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旅游消费统一划归到旅游业的统计中,研究者从广义旅游业的角度(视旅游为“超然”于现行各产业部门又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出发,国民投入产出表(124个部门)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改编,建立了用于旅游经济分析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其简化表式见表8-10)。*表8-10 旅游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产出投入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出公共设施服务 娱乐服务 旅游业 … 仓储业 国家机关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流出入 最终使用合计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资形成 存货增加中间投入 公共设施服务业 x11 x12 x13 … … x1n y1 x1娱乐服务业 x21 x22 x23 … … x2n y2 x2旅游业 x31 x32 x33 … … x3n y3 x3… … … … … … … … …仓储业 … … … … … … … …国家机关 xn1 xn2 xn3 … … xnn yn xn增加值 固定资产折旧 d1 d2 d3 … … dn资料来源:张帆(2003),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以秦皇岛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劳动者报酬 v1 v2 v3 … … vn生产税净额 m1 m2 m3 … … mn营业盈余 p1 p2 p3 … … pn增加值合计 n1 n2 n3 … … nn总产出合计 x1 x2 x3 … … xn*该投入产出表共有66个部门,由旅游相关部门(包括直接影响的部门、间接影响的部门和引致影响的部门)组成。表中的旅游业指现行统计口径中的旅游业,属狭义范畴。表8-10中各元素的经济含义是:xiJ——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xi——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年价值总量;yi——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年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dJ——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全年提取的折旧基金;vJ——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劳动者一年内的劳动报酬;mJ——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一年内的税金净额;pJ——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一年内的营业盈余;nJ——第个旅游相关产业部门一年内的各生产要素投入形成的增加值。( i,j=1,2,…,66)。*表中横行上的数字表明了各旅游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出结构,包括中间产品/服务和最终产品/服务的产出,同时反映这些产品/服务的销路或分配去向,每一横行的总计即为相应产业部门一年的总产出;表中纵列数字表明了各旅游相关产业部门的投入结构,即各产业为了进行生产,从包括本产业在内的各产业购进了多少中间产品/原材料以及为使用各生产要素支付了多少费用,包括工资、利税等,每纵列的总计即为相应产业部门的总投入。*表中存在如下平衡关系:(i=1,2……66)即: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j=1,2……66)即: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即:横行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部门的总投入。*三、旅游产业关联实证分析1.中间投入系数分析2.投入系数分析3.感应度系数4.波及效果预测*1.中间投入系数分析该系数反映了该产业为生产单位总产出而需要从其他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某产业的中间投人率越低,它的附加值率就越高。表示j产业生产时所消耗第i种产品的数量或者是i产业提供给j产业生产时的需要量。是j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因此,j产业的中间投入率( )就是j产业的中间投入 和j产业的总投入 之比。这个指标就是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要从其他产业进购的原材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2002年,北京旅游总产出172.4220亿元,扣除调入的9.1896亿元,中间使用的27.1339亿元,最终使用136.0985亿元。据计算,2002年北京旅游业的中间投入率为48.159%,也就是说,旅游业总产出中约48.159%是来源于中间投入,另外约51.841%来源于产业增加值。该水平在北京国民经济42个部门中排名倒数第6,属于中间投入率较小而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投入系数也称直接消耗系数,指某产业部门为了进行生产,需要从各产业部门(包括该产业自身)和其他经济单位获取的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以及这些投入的支付费用结构。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2.投入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用矩阵形式表示为:式中:矩阵A就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反映了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产品之间的技术联系。*按照2002年旅游业对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高低,北京市各产业部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品或服务被旅游业直接消耗较多的部门。它们对旅游业的投入系数均超过0.01,即旅游业每增加10 000元的总产出,需上述部门各投入100元以上(参见表8-11)。第二类,产品或服务被旅游业直接消耗较少的部门 。它们对旅游业的投入系数在0.01—0.001之间,即旅游业如要增加10000元总产出,需上述部门各投入10元-100元(参见表8-12)。第三类,产品或服务被旅游业直接消耗接近或等于零的部门。旅游业总产出的增加基本上不需要这些部门的投入(参见表8-13)。*表8-11 旅游密切相关产业的中间投入系数第一类产业部门 投入系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137924房地产业 0.055440金融保险业 0.04965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4693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034490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027137住宿和餐饮业 0.02355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016120邮政业 0.012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011163*结合直接消耗系数表,可以看出北京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技术及服务的投入支持,这些与旅游业技术经济联系较紧密的产业部门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支持最大,旅游业每增加 10000元的总产出,需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直接提供1 379.24元的产品或服务支持。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赖程度是非常大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广告业和会议及展览服务业。随着北京旅游企业增多,而旅游业广告日益增多,商务服务业和会展业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商务客源。房地产业:旅游业每增加10 000元的总产出,需要房地产业直接提供 554.40元的产品或服务支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村、酒店以及主题公园的开发和建设等都需要房地产业的支持。金融保险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支持很大,旅游业每增加10000元的总产出,需要金融保险业直接提供496.56元的产品或服务支持。*第二类表8-12 旅游间接相关产业的投入系数产业部门 投入系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009526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009038建筑业 0.006070其他社会服务业 0.005727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0.005676金属制品业 0.005093教育事业 0.003931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003841综合技术服务业 0.003161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00,2922纺织业 0.002407石油加工业 0.002085化学工业 0.00115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00107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01014*第三类表8-13 与旅游业关联不大的产业的投入系数产业部门 投入系数其他制造业 0.0008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000794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00079煤炭开采和采选业 0.000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00459科学研究事业 0.000236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00111农业 0.000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0.000056旅游业 0.00002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00001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金属矿物采选业 0非金属矿物采选业 0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废品废料 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反映某一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感应度的相对水平用感应度系数表示。感应度系数也称为推动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其计算公式如下:ei是i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的感应度系数是 中第i行第j列的系数。*据此公式计算,2002年北京旅游业的感应度为2.1556,感应度系数为0.8152。这说明,如果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使用均增长10000元,会带动旅游业增加约21556元的产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变动的感应程度略低于平均水平。*4.波及效果预测国民经济各产业间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产业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产业一系列的变化。表8-14是假定某部门产量增加10 000元,旅游部门产业的增加量。表8-14 直接相关产业引起旅游业的增加量 单位: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10金融保险业 1030房地产业 78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72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586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48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396住宿和餐饮业 368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95*5. 旅游卫星账户*5.1 卫星帐户的定义及意义(一)国民核算中心框架及其局限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由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能够很好地反映一国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基本工具。在SNA93中,国民核算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中心框架和卫星账户(卫星账户又译作附属账户,英文Satellite Accounts)。*在中心框架的分类和账户中,每一个单位、交易、产品、目的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且只有一个位置。当有些项目难以在一个位置上穷尽其外延时,意味着中心框架难以容纳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旅游活动为例,旅游活动的实现过程表现出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强烈依附性,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呈网状分布和强相关特点,仅仅依靠旅游公司和旅行社的服务完成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国民核算的中心框架中,旅游业也仅作为社会服务业的一个子类出现,核算对象仅包括旅行社和旅游公司提供的相关服务。在这里,新兴的旅游经济现象对于各种经济部门的影响无法得到充分的描述和揭示 。*(二)卫星账户的创建与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类似旅游活动的重要社会经济现象,诸如环境、教育、健康、卫生等,均无法在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框架中得到全面客观的反映。法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首先觉察到这种核算理论与实践落后于经济发展过程的现象,并于70年代末开始创建基于SNA基本原则但更强调具体活动特殊性的子系统卫星账户。这种尝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极为有用的规范而成为SNA93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使用。SNA93的一个成功之处正在于允许建立与中心账户密切相关的各种卫星账户。典型的例子有环境卫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GDP与GNP(全球化与对外经济交往),辅助经济活动(例如企业内部运输),环境与经济系统,旅行与旅游,R&D,信息产业,体育产业,等等。*1993年SNA建议,对于那些“直接容纳进中心框架将使内容受到一定限制”的特殊活动可通过建立卫星账户得到全面描述。在不违背SNA93基本思想前提下,卫星账户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强调以灵活的方式扩大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容量,而不过分加重中心框架的负担或打乱中心框体系。它可以提供专有领域的特别信息;当需要扩大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概念范围时,使用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概念,包括使用补充或替代性的分类和核算框架;扩展了专有活动的成本和收益的范围;利用相关指标和总量对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实物量来源和分析与货币价值量核算体系的联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卫星账户不仅促进宏观经济账户范围内专有领域的分析,也有助于分析与其它经济部门的相关性。另外,由于卫星账户扩展了核算概念的框架,因而成为建立专有领域统计规范的指南。*卫星帐户的定义旅游卫星账户实际上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建立起一个综合旅游业的多层面的信息账户系统,作为国民经济账户的一种附属账户(或是一种延伸),“卫星账户”之名便由此而来。*5.2 TSA提出的具体背景旅游业产出的传统计量指标,如接待旅游人数、居民旅行次数、旅行支出,等等,是零散的计量单位方法,思路不统一,所提供的数据无法对旅游活动予以系统描述,更无法将旅游活动放在国民经济整体框架中做综合分析。因此,有必要使用新的方法测度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在消费、产出、国民经济中的实际比例、贡献,以便能够提高旅游业的产业形象。*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世界性旅游组织和国家都意识到在国民核算体系内测量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并相继开始进行研究与实践。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在渥太华举行了“旅游统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广泛交流了从7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研究和开发TSA方法的进程。从那之后,探索创建国际性旅游卫星帐户理论框架及各国具体化实践的成果之丰茂、影响之广大、进展之迅速,都十分令人鼓舞。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采用了渥太华会议推荐的有关旅游的标准定义和分类及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活动国际标准分类作为一种临时分类,用以对各国进行指导。1994年,应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要求,联合国和UNWTO联合出版了一份关于旅游统计定义和与分类的报告,并得到广泛传播。我国目前所实施的旅游统计调查,其依据正是这个文件。之后,世界旅游组织对1994年报告中的某些定义和分类不断完善调整,使之能够与TSA理论框架的原则相一致。*创建和实施TSA方法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OECD的统计委员会为其成员国提供了“旅游经济帐户”(TEA)方法,作为一种制定政策的有效工具。欧共体还发布了“关于收集旅游领域统计信息的联合命令”(1995年批准),旨在于通过立法行动,寻求各成员国统计数据的协调一致与质量保证,通过供求信息一体化来保证创建旅游卫星帐户目标的实现。1994年7月,加拿大统计署出版了TSA开发的第一批成果。另外一些国家,如多米尼加、挪威、瑞典、新加坡、西班牙、墨西哥和美国相继发表了它们的国家TSA。澳大利亚、瑞士、芬兰、泰国等国都正在出版或者即将出版本国的TSA。世界旅游理事会(World Tourism & Travel Commission,英文缩写:WTTC)为其成员国创建的TSA方法,则通过计量游客消费产生的经济影响以及通过一个仿真模型计算旅游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1999年6月,国际旅游组织在法国尼斯召开了“关于旅游对经济影响度量方法”的国际会议。会议期间,来自市场化和转轨国家的研究、开发与实施TSA的丰富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交流,TSA方法的普适性引起了广泛的响应。2000年3月1日,联合国统计署正式批准了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旅游卫星帐户及所确定的国际标准。这个时间比原定批准时间(2001年3月)整整提前了一年。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获得联合国首肯的国际性标准来测度产业经济影响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在国民核算框架之内描述旅游活动不仅可能,而且已经产生了国际标准。2000年3月8日,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马德里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联合国的认可对于全球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它意味着我们将可以使用准确的、国际可比的统计数据”。*上述进展表明,TSA方法的规范化已经为各国旅游产业和国民核算体系所接受,TSA正在或者已经成为测量旅游对经济影响的主要方法。随着它的理论框架的日益完善和各国实践的不断深入,TSA作为一种国际通用方法,将在国民核算体系内提供具有一致性和高可信度的信息,成为评价各国旅游产业和各国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基准和依据。不仅如此,建立各国自己的旅游卫星帐户,还将成为本国旅游经济活动与其它行业经济活动的有效可比性基础。因此,尼斯会议之后,各国政府为建立国家TSA,制定计划,投入资金和人力,成为一种趋势。联合国提早批准旅游卫星帐户标准的事实,也大大促进了TSA的开发进程。*5.3 TSA及有关概念(一)旅游(二)旅游需求(三)旅游商品及分类:特征(特有)与相关(四)旅游产业*(一)旅游(1)休闲旅游:leisure travel;(2)公务或商务旅行中的旅游。TSA核算对象是广义旅游:旅行与旅游travel and tour,具体包括所有与本国有关的旅行与旅游活动:即所有本国常住居民在国内和国外完成的旅行与旅游,本国居民和外国访问者在本国国土上的旅行与旅游。与此相对应旅行与旅游活动的主体称为访问者visitor(不单指旅游者tourist)是指离开通常环境进行旅游或旅行的人。*(二)旅游需求旅游活动按旅游需求测度,后者被定义为所有访问者与旅行相关的支出,支出的对象物就是商品。从空间上看,旅游需求包括:在国内和国外发生的商业旅行和政府雇员的旅行,美国常住住户在国内和国外的旅行(称为美国居民的境内和境外旅游),非常住居民即国外访问者在美国的旅行(称为美国境内国际旅游)。*(三)旅游商品及分类:特征(特有)与相关旅游商品是那些典型地属于旅游者从生产者手里购买的商品,有些商品明显地属于旅游商品,如旅馆和旅客运输服务,另一些商品则具有混合性质,既可以由访问者购买也可以由当地居民购买,如餐饮食品。所以美国旅行和旅游卫星帐户对旅游商品的分类依据不是商品的具体用途,而是访问者的活动内容。据此将商品分为旅游商品和非旅游商品两种类别,前者主要包括旅馆和住宿餐饮服务,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各种方式的运输活动等;后者则包括燃料油、非耐用品等,旅游需求既包括访问者对旅游商品的支出也包括他们对非旅游商品的支出。*(四)旅游产业那些把旅游商品作为主要产品的产业就是旅游产业(这些产业一般要把其产出的很大份额出售给访问者),很大的意思是如果旅游不存在该产业的收益和利润就会受到重要影响,如航空运输,旅馆和地方公共运输。在具体分类时为了突出表现旅游产业的情况,对旅游产业做了详细区分而对其他产业则做了高度概括,而且分类结果与旅游商品分类具有明显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一国的TSA可提供旅游供给、资本投入、旅游业增加值以及旅游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的贡献等方面的真实有效的数据:●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与其它行业(如农业、信息产业等)相比,旅游业的总体规模。●旅游活动引来的就业数量。●与旅游业相关的公共及私人投资额。●国际旅游收入对本国平衡国际收支的贡献。●旅游业所带来的财政税收5.4 TSA的基本构成与特点*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旅游卫星帐户(TSA)是由一些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帐户、表式以及这些帐户相关的概念、定义、分类与核算规则组成。这些概念、定义与表式规定了旅游活动经济复杂性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它们反映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各种经济行为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活动的结果。*具体而言,旅游卫星帐户(TSA)是以SNA93基本思想为原则、以联合国2000年3月批准、由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TSA理论框架》为指南,用需求法定义旅游者、旅游消费、旅游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概念,用供给法定义特殊旅游产品与服务、特征旅游活动与产品、旅游增加值等概念,以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供求平衡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投入产出法等技术,建立若干个基本表式以及相关帐户和总量指标。这些表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供求表、旅游增加值表、旅游花费表、固定资本形成表和旅游就业表等。主要的总量指标包括:旅游业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和旅游GDP等。*旅游卫星帐户(TSA)大大拓展了旅游统计与核算的范围,提供有关旅游活动经济复杂性的大量而详尽的信息,详细全面记录旅游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经济行为。TSA强调旅游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理论框架的一致性、统计指标与数据收集的同一性、旅游经济活动与其它待业经济活动的可比性以及国际间、地区间的可比性,能够揭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总量指标与TSA特有指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经济活动的全貌 。*表8-15 生产表 单位:百万美元商品 产业1 2 3 4 … 国内生产总计123…产业产出中间投入雇员报酬间接税其它增加值*旅游产业的生产表:与I-O表的制造表近似,显示了由每一产业生产的每一类商品的价值(按生产者价格),主对角线上的各单元显示由该产业生产的该商品的价值,而该产业是该商品的主要生产者,例如旅馆和住宿业列主要生产了旅馆和住宿这类商品;行每一列上的其他单元显示该产业作为次要生产者生产的产出价值,如参与运动是旅馆和住宿业的次要生产,各行项目的合计是该商品的总产出。由于旅游产业是旅游商品的主要生产者,只有少数其他产业作为次要生产者出现,因此主对角线之外的单元大多为零。*表8-16 供应和消费表 单位:百万美元商品 供应 消费国内生产 进口 政府销售 企业存货变化 贸易差价 供应总计 中间消耗 个人消费支出 国内私人固定投资总额 货物与服务出口 政府支出 消费总计123…总计*旅游商品供应和消费表:以I-O表的使用表为基础,经重组和修改而成。它显示了旅游商品和其他商品的供应以及这些商品被用于中间和最终需求的情况。供应被定义为可供国内企业、住户和政府购买以及可供出口的该商品的总数量,它是国内生产进口、政府销售、存货变化、批零贸易差价和运输费用的合计,从消费方看,它显示为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发生在这些商品上的中间购买和最终购买,其消费分类与I-O表相同。*表8-17 需求表 单位:百万美元商品 需求总计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总计 企业需求 政府支出 居民住户需求 非居民需求 非旅游需求 旅游商品比率123…总计*产业 产业产出 中间消耗 增加值 旅游产出比率 旅游产出 旅游产业中间消耗 旅游产业增加值123…旅游产业其它产业总计表8-18 各产业旅游GDP表 单位:百万美元注:旅游产业比率是指旅游产出与产业产出相除的比率。*旅游GDP表:产生于表8-16和表8-17,以显示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在生产旅游产出和旅游增加值中的相对重要性。对每一旅游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它表现了中间消耗、增加值和旅游产业比率,即一产业产出中被访问者购买所占的比率将该旅游商品比率,加于由该产业生产的每一种旅游商品上就可得到每一产业的旅游产业比率。例如旅馆业的产出包括旅馆服务、饮食、服务、娱乐服务和其他零售。用旅馆服务产出乘以1.0旅馆服务的旅游商品比率,饮食产出乘以0.18,娱乐产出乘以0.90,其他零售产出乘以0.03,加总起来再用旅馆业产出去除结果即为旅馆产业比率0.82,每一产业的旅游产业比率应用于该产业的总产出、中间消费和增加值。应用于增加值的该比率就是所估计的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表8-19 旅游就业与雇员报酬表 单位:千人,百万美元,元产业 就业总计旅游产业比率 旅游就业 雇员报酬总计 旅游雇员报酬 旅游雇员平均报酬123…旅游产业就业总计旅游占%*旅游就业和雇员报酬表:在I-O表中没有对应物,但它包括了I-O表的雇员报酬价值。总就业等于全日雇员和兼职雇员之和,雇员报酬包括工资与薪金雇主对养老金计划和社会保险的交纳额外福利。该表显示了总就业、旅游就业、旅游报酬和每一产业的平均报酬,旅游就业通过每一产业的总就业和旅游产业比率确定,相似地旅游报酬是用每一产业的雇员报酬乘以该产业的旅游产业比率得到的,用旅游就业去除旅游报酬结果就是每一旅游产业的平均报酬。*表8-20 某国内部旅游TSA账户的简要格式(单位:元)需求方供给方 游客最终消费的现金支出 游客最终消费的其他形式 内部旅游消费(现金和实物)入境旅游消费 国内旅游消费 内部旅游消费一日游客 旅游者 一日游客 旅游者 一日游客 旅游者A旅游特殊产品A1旅游特有产品A11旅游景区A12住宿服务……A2旅游相关产品A21渔业产品A22烟草产品……B非旅游特殊产品B1服务B2物品合计*表8-21 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销售额的统计框架旅游行业j旅游产品i 旅游特征产业 非旅游特征产业1 2 … … n旅游特征产品 1 A11 A12 … … A1n2 A21 A22 … … A2n… … … … … …非旅游特征产品 … … … … … …m Am1 Am2 … … Amn*表8-22 测度旅游产品率和行业旅游率的统计框架旅游行业j旅游产品i 旅游特征产业 非旅游特征产业 i产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总销售额Ai 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i产品在旅游产业中的总销售额Xi i产品的旅游产品率Pi1 2 … … n旅游特征产品 1 A11 A12 … … A1n X1 P12 A21 A22 … … A2n X2 P2… … … … … … … …非旅游特征产品 … … … … … … … …m Am1 Am2 … … Amn Xm Pmj行业中不同旅游产品的总销售额Ajj行业中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不同产品的总销售额Yj Y1 Y2 … … Ymj行业的行业旅游率*Pj *P1 *P2 … … *Pn注: 旅游产业由旅游特征产业和非旅游特征产业组成,包括n个旅游行业。 i=1,2,…..,m j=1,2,……,m,Xi: 参考TSA账户内部旅游消费额的统计结果, 且*5.5 TSA的建立与应用(一)建立步骤(二)案例:厦门市旅游卫星帐户(1998)的构建(三)案例:黑龙江旅游业就业的TSA构建*(一)建立步骤由于TSA的开发者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帐户的组合性和灵活性,因而它能够适应对不同信息的要求并根据数据或资金方面的资源限制定做符合要求的统计系统。以WTTC(世界旅游理事会)的TSA建立过程为例,共需四个步骤。*四个步骤:第一步,引入虚拟的旅游卫星帐户。第二步,建立国民TSA。具体工作包括拟就建立帐户的发展计划,资金和人员,数据收集来源,如何管理等等。在这一步需要确定目前已有什么数据及将来需要增加哪些数据。第三步,建立动态旅游预测模型。用TSA作为“动态商业工具”对旅游发展做出详细、及时的预测。第四步,建立可将宏观经济指标与旅游增长相联系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型。这套模型能够预测政治事件和税收、贸易自由化、取消航空管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政策变化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二)案例:厦门市旅游卫星帐户(1998)的构建1.旅游消费(见表8-23—表8-25)2.根据旅游特有产品的提供划分产业的生产综合帐户(表8-26)旅游需求的实现涉及相关的生产活动和产业将这些生产活动和产业从厦门市国民核算主体帐户中抽出来,重新进行整合分类,编制厦门市生产综合帐户,是在旅游需求与供给之间建立关联的基础。基于TSA方法按旅游特有产品的提供划分产业的思想,根据《厦门市统计年鉴》(1999)和厦门市统计局提供的相关资料,编制了按旅游特有产品的提供划分产业的1998年厦门市生产综合帐户(表8-26)。应当注意到,这些帐户来自主体帐户,只在编纂形式上而非本质上作了改变。*产品 消费构成(%) 绝对消费额1998年 1999年 1998年 1999年A.特有产品 92.2 91.8 22035.8 24051.6特征产品 66.2 70.5 15821.8 18471住宿 13.9 14.1 3322.1 3694.2旅馆与其他下榻服务 13.9 14.1 3322.1 3694.2第二住所或免费服务 X X X X餐饮服务 9.6 6.9 2294.4 1807.8长途客运服务 33.3 39.3 7958.7 10296.6铁路客运服务 0.8 2.6 191.2 681.2公路客运服务 1.1 2.8 262.9 733.6水路客运服务 0.8 0.5 191.2 131空中客运服务 30.6 33.4 7313.4 8750.8游览服务 2.6 4.4 621.4 1152.8娱乐服务 6.8 5.8 1625.2 1519.6相关产品 26.0 21.3 6214 5580.6市内交通 1.6 3.4 382.4 890.8邮电通讯 4.3 2.1 1027.7 550.2商品销售 20.1 15.8 4803.9 4139.6B.非特有产品 7.8 8.2 1864.2 2148.4其它服务 7.8 8.2 1864.2 2148.4旅游货币消费合计 100.0 100.0 23900 26200接待人数(万人次) 48.39 50.03表8-23 厦门市1998年海外游客入境旅游消费产品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根据厦门市旅游局提供有关数据计算。*产品 消费构成(%) 绝对消费额1998年 1999年 1998年 1999年A.特有产品 94.8 94.4 52.6 97.4特征产品 76.3 72.2 42.3 74.4住宿 22.6 17.9 12.5 18.5旅馆与其他下榻服务 22.6 17.9 12.5 18.5第二住所或免费服务 X X X X餐饮服务 11.2 15.2 6.2 15.7客运服务 30.6 25.9 17.0 26.8铁路运输服务 6.1 — 3.4 —公路运输服务 5.0 — 2.8 —水运服务 0.5 — 0.3 —空中运输服务 19.0 — 10.5 —游览服务 5.5 7.3 3.0 7.5娱乐服务 6.4 5.8 3.6 6.0相关产品 18.5 22.3 10.2 23.0市内交通 3.0 4.3 1.6 4.5邮电通讯 1.7 2.6 0.9 2.7商品销售 13.8 15.3 7.7 15.8B.非特有产品 5.2 5.6 2.9 5.7其它服务 5.2 5.6 2.9 5.7旅游货币消费合计 100.0 100.0 55.4 103.2接待人数(万人次) 585.52 638.61表8-24 厦门市1998年国内游客旅游消费产品(当年价格)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根据厦门市旅游局提供有关数据计算。*3.旅游活动在不同产业中的产出份额尽管旅游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需求现象,但从经济观点来看,必须观察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匹配是如何运作的,这种供应如何对基本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这是TSA方法的优点所在。前以述及,一国的国民核算帐户,存在着总的供需平衡机制,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衡量得到的GDP应当是统一的数值。然而,某个地区相对于全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从投入角度处理境外或厦门以外的旅游花费具有合理性。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下面建立的帐户中,将旅游消费帐户中的各项数据作为旅游活动的产出,分别作为相应产业的产出构成,以描述旅游消费与产品供应之间运作的匹配(表8-27)。表8-27表式中,旅游产业的产出数据是对原始的旅游消费调查数据进行转换所得。前已述及,经分析知交通费用应减去二分之一,社会服务业中各项应减去三分之二。这些调整是根据统计局生产帐户所得,由此知,TSA方法从供需两方分别描述旅游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活动,二者匹配相运行。这样一来,从不同方面了解旅游活动的经济影响,也为识别和提高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下一节,根据调整以后的数据建立厦门市旅游产业的生产帐户。*4.旅游产业的生产帐户(表8-28)旅游产业的生产帐户是旅游卫星帐户体系的核部分。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游产业生产帐户,就不能称之为旅游卫星帐户。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新的总量指标:旅游增加值TVA)。计算过程如下:用旅游产业生产帐户中每一个旅游特有产品相关产业的增加值率,乘以旅游产业在中的产出,得到旅游产业在不同产业中的增加值。这增加值的总额,即旅游产业的增加值,简称为旅游增值(TourismValueAdded,缩写:TVA)。这是衡量旅游动对经济影响的根本性总量指标。1998年厦门市旅产业的生产帐户构建如表8-28。*据计算,1998年厦门市的旅游增加值为20.65元。将此粗略视为旅游产业的GDP,进而估算旅产业对厦门市当年GDP的贡献为:(旅游产业增加值/当年GDP)×100%=(20.65/18.05)×100%=4.94%。*产品 消费额绝对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消费构成(%)入境旅游消费 国内居民来厦旅游消费 国内外游客旅游消费合计 入境旅游消费 国内居民来厦旅游消费 国内外游客旅游消费合计A.特有产品 18.2 52.6 70.8 92.2 94.8 94.1特征产品 13.1 42.3 55.4 66.2 76.3 73.7住宿 2.8 12.5 15.3 13.9 22.6 20.3旅馆与其他下榻服务 2.8 12.5 15.3第二住所或免费服务 X X X餐饮服务 1.9 6.2 8 19.6 11.2 10.8客运服务 6.6 17.0 23.6 33.3 30.6 31.3铁路运输服务 0.2 3.4 3.6公路运输服务 0.2 2.8 3.0水运服务 0.2 0.3 0.5空中运输服务 6.1 10.5 16.6游览服务 0.5 3.0 3.6 2.6 5.5 4.7娱乐服务 1.3 3.6 4.9 6.8 6.4 6.5相关产品 5.1 10.2 15.4 26.0 18.5 20.5市内交通 0.3 1.6 2.0邮电通讯 0.9 0.9 1.8商品销售 4.0 7.7 11.6B.非特有产品 1.5 2.9 4.4 7.8 5.2 5.9其它服务 1.5 2.9 4.4合计 19.8 55.4 75.2 100.0 100.0 100.0表8-25 根据旅游形式和产品划分的厦门市1998年旅游消费 数据来源:根据厦门市旅游局提供有关数据计算。*与旅游特有产品相关的产业 总产出 中间消耗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 净额补贴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赢余交通运输电讯业 69.65 32.11 37.54 9.90 3.39 9.23 15.02交通运输业 53.97 26.68 27.29 8.94 2.63 5.28 10.44邮电通讯业 15.68 5.43 10.25 0.96 0.76 3.95 4.58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65.98 32.72 33.26 17.71 1.36 8.70 2.71 11.48饮食业 30.09 22.01 8.08 2.60 0.67 1.47 3.34社会服务业 31.46 15.82 15.64 6.55 1.15 2.63 5.31公共服务业 — — — — — — —旅行社服务业 — — — — — — —旅馆服务业 — — — — — — —娱乐服务业 — — — — — — —其他服务业 — — — — — — —与旅游特有产品相关的产业小计 197.18 102.66 94.52 36.76 6.57 8.70 16.04 35.15非旅游特有产品的产业小计 896.87 573.34 323.53 96.14 38.33 0.20 41.48 147.58合计 1094.05 676.00 418.05 132.90 44.90 8.90 57.52 182.73表8-26 按旅游特有产品的提供划分产业的厦门市生产综合帐户(1998)(当年价,单位: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1999》计算,1998年厦门市GDP为418·05亿元。*表8-27 1998年厦门市旅游活动在不同行产业中的产出份额与旅游特有产品相关的产业 旅游活动的产出(亿元人民币) 产业产出(亿元人民币) 旅游活动产出占该产业产出的份额(%)交通运输电讯业 25.36 69.65 36.41交通运输业 23.57 53.97 43.67邮电通讯业 1.79 15.68 11.42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1.65 65.98 17.66饮食业 8.11 30.09 26.95社会服务业 30.13 31.46 95.77公共服务业 5.5 2 —旅行社服务业 — —旅馆服务业 15.28 —娱乐服务业 4.92 —其他服务业 4.41 —合计 75.25 197.18资料来源:根据厦门市统计局提供数据和以上各表式中数据进行计算。*表8-28 厦门市1998年旅游产业生产帐户(当年价,单位:亿元人民币)与旅游特有产品相关的产业 旅游产业份额(%) 旅游产业产出 中间消耗 旅游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补贴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赢余交通运输电讯业 13.58 6.45 7.13 2.06 0.66 1.60 2.80交通运输业 21.84 11.79 5.83 5.96 1.95 0.57 1.15 2.28邮电通讯业 11.42 1.79 0.62 1.17 0.11 0.09 0.45 0.52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7.66 11.65 5.78 5.87 3.13 0.24 1.54 0.48 2.03饮食业 26.95 8.11 5.93 2.18 0.70 0.18 0.40 0.90社会服务业 0.35 11.01 5.54 5.47 2.29 0.40 0.92 1.86公共服务业 — — — — — — — —旅行社服务业 — — — — — — — —旅馆服务业 — — — — — — — —娱乐服务业 — — — — — — — —其他服务业 — — — — — — — —旅游产业合计 44.35 23.69 20.65 8.18 1.48 1.54 3.40 7.59*(三)案例:黑龙江旅游业就业的TSA构建图8-6 TSA旅游影响分析框架T:国民经济中的所有产业的整体就业量A:旅游特殊产业中,非游客支出创造的就业量B:旅游特殊产业中,游客支出创造的就业量C:非旅游特殊产业中,游客支出创造的就业量A+B:旅游驱动的相关产业的就业总量B+C:游客支出创造的就业总量我们建立TSA方法框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测度旅游就业量,即核算就业模型中的(B+C)部分。*1.进行数据整理,填充 TSA账户首先 ,利用矩阵图来区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 ,找出哪些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体现了旅游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如表8-29所示:表 8-29 旅游产品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表生产地销售地 黑龙江省 非黑龙江省黑龙江省 A类产品 B类产品非黑龙江省 C类产品 D类产品说明:A类产品 ———在黑龙江省生产 ,在黑龙江省销售B类产品 ———不在黑龙江省生产 ,在黑龙江省销售C类产品 ———在黑龙江省生产 ,不在黑龙江省销售D类产品 ———不在黑龙江省生产 ,不在黑龙江省销售*其次 ,测算旅游产品 i的销售收入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由表 8-29可知 ,只有 A、B、C类旅游产品的消费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公式得:(1)表示 j 类游客消费旅游产品 i 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 表示 j 类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中分别来自 A、B、C类产品部分表示零售业的利润率(2)*根据公式 (1)我们可以完成表 8-30。如果能够得到各类产品的零售业的利润率来替代综合零售业的利润率 ,那么得到的数据 会更接近实际。但是目前受现实条件制约 ,我们只能采用综合零售业的利润率 ,根据公式 (2)及《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04) ,得出2003年黑龙江省的综合零售业利润率为:R = (690152 - 591319 - 48743 - 4. 54) ÷849792 = 0. 054关于黑龙江省的省域内部旅游 TSA账户详见表8-30.*表8-30 黑龙江省的省域内部旅游 TSA账户需求方供给方 游客最终消费的现金支出 游客最终消费的其他形式 省域内部旅游消费总额(现金和实物 )入省旅游现金消费额 省内旅游现金消费额 省域内部旅游现金消费额A特殊的旅游产品1-旅游景点 4728 24789 29517 0 295172-住宿服务 10122 34980 44705 18640 633452.1.旅馆和其他住宿服务 10122 34980 44705 0 447052.2.免费或自己负责的第二住所 × × × 18640 186403-农产品 1405 3942 5347 2340 76874-林产品 3244 12029 15273 3255 185285-畜牧业产品 1379 4584 5963 4500 104636-渔业产品 754 4233 4988 3200 81887-食品制造业产品 6087 19558 25645 0 256458-饮料制造业产品 4688 20870 25559 0 255599-烟草制造业产品 1576 2778 4354 1200 555410-亚麻产品 759 4464 5223 500 572311-纺织服装鞋帽产品 2060 8007 10068 2400 1246812-皮革羽绒产品 1361 7964 9325 3000 1232513-木材加工及竹草等产品 28 835 863 0 86314-文教体育用品 1956 11705 13661 0 13661*15-石油化工产品 46 3308 3355 0 335516-医药产品 1121 2746 3868 0 386817-工艺品等 1120 6420 7541 400 794118-乘客运输服务 27064 96393 123457 0 12345718.1铁路 19031 52865 71896 0 7189618.2公路 1070 9141 10211 0 1021118.3市内交通 2692 8986 11678 0 1167818.4水路 76 236 312 0 31218.5航空 4195 25165 29360 0 2936019-餐饮服务 8228 46051 54279 5000 5927920-邮政服务 298 1376 1675 0 167521-零售业 11216 48463 59679 0 59679B非特殊的旅游产品固定资产 2704 111306 114011 4400 118411其他消费合计 2174 24517 26691 2500 29191合计 94118 501318 595047 51335 646382需求方供给方 游客最终消费的现金支出 游客最终消费的其他形式 省域内部旅游消费总额(现金和实物 )入省旅游现金消费额 省内旅游现金消费额 省域内部旅游现金消费额续上表注 1: ×表示缺少数据 ,没有统计。注 2:省域内部旅游现金消费额 =入省旅游现金消费额 +省内旅游现金消费额。注 3:省域内部旅游消费总额 (现金和实物 ) =省域内部旅游现金消费额 +游客最终消费的其他形式。*2.建立测度旅游产品率和旅游行业率的统计框架首先,利用已知的统计数据计算旅游产品 i 的平均消费额。在表8-30中 ,找到抽样调查的旅游产品 i 的省域内部旅游消费总额 ,根据公式下面得到每位游客对旅游产 i 的平均消费额 。根据公式: (3)Z 表示黑龙江全省的游客总量K 表示省域内的国内游客量L 表示省域内的国际游客量H 表示出省游客量*另根据公式: (4)H 表示出省游客量;W 表示黑龙江省总人口;a 表示黑龙江省总人口的出游率;b 表示出游者中的出省旅游率。经过计算 , a = (890 - 207) ÷(2000 - 207)b = (683 - 573) ÷6832003年全省人口为 3 815万人 ,所以 ,根据公式 (4) ,得到H = 3815×a×b = 732. 48(万人次 )再根据公式 (3) (注: K和L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4》) :Z=K+L+H =3590 +58. 71 +732. 48 =3927. 73 (万人次 )*根据公式: (5)Xi 表示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 i 产品在不同旅游行业中的总销售额;Z 表示黑龙江全省的游客总量;Si 表示游客对 i 产品的平均消费。根据 TSA的理论方法来核算各产品的旅游产品率:(6)Pi 表示 i 产品的旅游产品比率;Xi 表示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 i 产品在不同旅游行业中的总销售额;Ai 表示不同旅游行业中 i 产品的总销售额;其中: = j=1, 2, ……, nj 表示旅游相关行业。*通过以上的计算就可以得到 Pi。但是本次抽样调查受调查的规模和条件限制,无法获得数据Aij,无法计算得出 Ai。我们在黑龙江统计年鉴里直接找到 Ai 数据,然后直接根据 Ai 数据和公式(6)得出结果。最后 ,根据 TSA的理论方法来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7)表示行业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销售额占此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表示行业中用于满足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销售额表示行业中不同旅游产品的总销售额, i = 1, 2, ……, m其统计结果详见表8-31:, i = 1, 2, ……, m*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缺少统计部门关于的相关数据,在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 时,我们采用的是假设法,即:假设每个行业只有我们所列入的产品是主要产品,而其他产品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相应行业的旅游行业率可以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