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课件(共56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绪论 课件(共56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旅游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条件以及目前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经济研究的状况,掌握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矛盾、经济关系和旅游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难点: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矛盾、经济关系和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迅速发展的世界旅游经济
第二节 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及学科地位
第五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互动讨论:旅游经济活动产生的条件?
有钱、有闲、有意愿(需求)←→旅游者(旅游需求者)
旅游产品供给的形成与水平←→旅游企业(旅游供给者)
最早的旅游组织者—英国人托马斯·库克 (1841年-2019年)
旅游业务经营的专业化----旅游经济活动质的飞跃,也是旅游经济逐步成熟的标志。
第一节 迅速发展的旅游经济
具体体现在:
一、旅游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二、旅游业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
三、旅游人均花费额不断提高
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旅游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衡量指标:
旅游总收入或者总产出
旅游产业的固定资产规模、投资规模
接待旅游人次
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中国旅游业发展规模
年份 出境人数(万人次) 入境游客(万人次) 旅行社数(个) 星级饭店总数(个) A级旅游景区数(个) 旅游总收入(万亿元)
2010 5738.65 13376.22 22691 13991 4521 1.57
2011 7025.00 13542.35 23690 13513 5573 2.25
2012 8318.27 13240.53 24944 12807 6042 2.59
2013 9818.52 12907.78 26054 12517 6604 2.95
2014 10727.55 12849.83 26650 12037 7359 3.73
2015 11688.58 13382.04 27621 12327 7951 4.13
2016 12202.79 13844.38 27939 11685 8659 4.69
2017 13050.71 13948.24 29717 10645 9450 5.40
2018 14971.84 14119.83 37309 8962 11924 5.97
2019 15463.25 14530.78 38943 8920 12402 6.63
资料: 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年份 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万亿元) 占GDP总量的比%
2014 6.61 10.39
2015 7.34 10.8
2016 8.19 11.01
2017 9.13 11.04
2018 9.94 11.04
2019 10.94 11.05
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二、旅游业增长速度大大快于
世界经济的增长率
WTTC的《经济影响力报告》(Economic Impact Report,以下简称“EIR”) 表明,就全球范围看,2019年旅游业GDP增长率为3.5%,全球经济GDP增长率为2.5%,旅游业连续第九年超过了全球经济GDP的增长率,2019年它是GDP增长排行第三的产业。
EIR还表明:亚太地区是全球旅游业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为5.5%,其次是中东,增长率为5.3%,美国和欧盟的增长率均为2.3%。
资料: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及增长率
年份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增长率% 年份 国内旅总收入 (亿元) 增长率%
2003 3442 -11.2 2013 26276 15.7
2006 6230 17.9 2014 30300 15.4
2007 7770 24.7 2015 34195 13.1
2008 8749 12.6 2016 3.94万 15.2
2009 10183 16.4 2017 4.57万 15.9
2010 12579 23.5 2018 5.13万 12.3
2011 19305 23.6 2019 5.72万 11.7
2012 22706 17.6 2020 2.23万 -61.1%
三、旅游人均花费额不断提高
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整体呈现长期、持续、快速上升的态势。
2010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3175.96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98.2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83.0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306.0元;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花费47509亿元,农村居民花费9741.9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53.3元,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1062.6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634.7元。
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世界旅游理事会早在1993年就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增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
1997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口号是“旅游业:21世纪创造就业和倡导环境保护的先导产业”,2004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口号是“旅游拉动就业”。
资料
WTTC经济影响报告指出,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之前,2014-2019年全球旅行和旅游业(包括其直接、间接和诱发影响)占全球创造的所有新工作岗位的四分之一。2018年,旅游和旅游业在全球共提供了3.19亿个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工作岗位,占所有工作岗位的10%。2019年旅游为全球提供了3.34 亿个工作岗位,占所有工作岗位的10.6%。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小结
综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19年,全球旅游业经历了连续7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旅游业发展规模、增长速度、旅游消费、旅游就业人数等方面表现较为显著。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旅游业发展更为迅猛,不仅在过去40多年保持着连续的快速发展,而且在未来也将持续表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第二节 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
一、旅游产业地位的层次性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依照产业在地区经济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将产业分为四大类型: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
(一)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所有产业中处于主要支配地位,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演化的产业,它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起“领头羊”作用。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和较强的产业优势。一般来讲,主导产业在地区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在20%以上。
(二)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在某一时期内占某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对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当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8%时,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带动、产业辐射能力将极大增强,旅游业综合功能将进入快速释放期。当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时,就上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关联产业
关联产业是与主体产品或服务运行密切相关的产业。关联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最直接也最密切,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直接配合主导产业的产业。
旅游业作为关联产业往往是因为该地区具有一个开放性的、更为强大的特殊产业功能,如具有国际(地区)意义的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地等功能。
(四)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指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事业顺利发展的配套产业,如满足区域内自给性生产,以及能源、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
对于那些资源和产业都不具有产业区际优势的地区,旅游业仍然可以作为满足本地居民在双休日和特定假日的休闲、娱乐、求知等基本需求。只是其产业规模和水平要远低于支柱产业,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的地域范围较小,旅游产业的收入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二、我国旅游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
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逐步提升,经历了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性支柱产业”和“人们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再到新时代下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到最终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业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
(一)旅游产业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旅游业的基本定位是事业属性,承担的是外事接待功能,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对旅游业产业属性的认识,迈出了历史性步伐,从外交事业转变到经济性产业。
(二)旅游产业稳步发展
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中国旅游业开启大众旅游时代,国内旅游市场开始持续发育。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才真正实现了旅游业从外交事业到经济产业定位的转变,标志着旅游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同时又提出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
(三)旅游产业高速发展
200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中国从旅游小国成长为旅游大国,旅游业实现了由国家经济增长点向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型。
200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而且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强劲增长的态势,旅游业规模在这个时期不断发展壮大。
(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旅游业也逐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产业融合不断深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日益凸显,中国正在向旅游强国目标迈进。
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旅游经济活动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包括:旅游者同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如旅行社)
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旅游者同当地居民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四个方面)
1. 旅游者方面的矛盾
2. 旅游经营者方面的矛盾
3.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旅游者
旅游经营者
支付能力与价格之间的矛盾
需求内容与旅游服务项目之间的矛盾
需求的高度灵活性与供给的相对稳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
需求内容与旅游服务质量的矛盾
需求与供给地及世界政治形势之间的矛盾

4. 旅游经营者与当地政府、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当地政府和旅游经营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行业规范、符合当地的形象为旅游者提供基础设施、资金、对外)
旅游经营者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方面关系。(景区经营权转让后,拆迁补偿、就业问题等)
旅游地政府、居民
旅游经营者
政府和旅游经营者:管理和被管理、服务和被服务。
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经济利益、居民的生活影响
三、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揭示经济规律
包括:价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四、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产品,它是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
旅游产品-【使用价值-旅游需求(者);价值-旅游供给(者)】-旅游市场-旅游价格-【旅游消费;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经济效益-旅游投资-旅游经济机构与旅游发展战略-政府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及产业政策
以旅游产品为切入点,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展开分析,求解旅游经济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研究的主要思路。
五、旅游经济学的特点(一)应用性(二)边缘性和交叉性(三)基础性(四)产业性经济学与旅游经济学的区别:(一)应用性旅游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应用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揭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发展规律及其作用的条件、范围及表现形式,从而指导旅游经济活动健康地发展,所以旅游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属于应用经济学。(二)边缘性和交叉性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特点,使它必须借助各种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来丰富其研究内容。旅游学是旅游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旅游经济学揭示旅游活动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经济关系和发展规律旅游管理学是针对旅游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三)基础性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的区别:(四)产业性
产业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专门针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该领域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专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第四节 旅游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及学科地位
一、旅游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两大体系:
1、 以西方经济学为依据的体系(厉新建 )主要内容:
①旅游需求基本理论
②旅游消费行为
③旅游供给基本理论
④旅游目的地竞争
⑤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⑥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⑦旅游产业市场结构
⑧旅游产业市场行为
⑨旅游经济影响与衡量
2、以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的体系(南开为代表)我们使用的体系:南开体系。主要内容:
①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②旅游产品的价格
③旅游产品的消费
④旅游收入、分配与效益
⑤旅游投资与决策
⑥旅游经济结构
⑦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⑧政府对旅游经济的管理
二、旅游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一 )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的总和。它存在着两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市场价格机制)
宏观经济学∶(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一 )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经济类的应用学科,经济学理论在本学科中也是适用的。
旅游经济又有自身的不同特点,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 )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的关系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学的一部分,两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旅游学包括旅游史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美学、旅游法学等诸多内容。
旅游经济学是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旅游活动中反映的诸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从经济角度加深对旅游学的研究。
(三)经济学与其他旅游学科的关系
第一类∶ 与旅游经济学成平行关系的学科。
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法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等。 旅游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的关系是平行的、相互联系的。
第二类∶ 与旅游经济学成纵向关系的学科
如旅游市场学、旅游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旅游经济学同这些学科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三)经济学与其他旅游学科的关系
总结:旅游经济学属于旅游学与经济学交叉型学科
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与旅游经济学成平行关系的学科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法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等(平行关系)
与旅游经济学成纵向关系的学科,如:旅游市场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等(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其他学科
旅游学
(个性与共性)
(特殊与一般)
第五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1、从旅游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出发,以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实地问题。(自下而上)
2、把旅游经济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以丰富旅游经济理论。(自上而下)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就是探索和确定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和确定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通过对社会现象发展过程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详细的考察,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定量分析就是探索和研究量的变化对事物本质的影响。因此,定量分析有助于在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中从动态上把握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特征与变化趋势,它对指导旅游实际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
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各种旅游现象之间的变动关系及发展趋势,为定性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定性分析,准确界定事物的本质和属性,为定量分析提供指导,达到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
主要研究旅游经济现象“是什么”,即单纯考虑经济活动的实际运作而不考虑运作效果的好坏。
规范分析:
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怎么样”,如如何避免和改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旅游企业的竞争怎样公平、有效和促进效率的提高。
结合:比如对于旅游饭店的恶性削价竞争。
(四)坚持系统分析的方法
首先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着眼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全局,掌握旅游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其次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来分析旅游经济活动;
再次是必须对旅游经济进行动态的分析,用发展运动的观点来考察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性。
本章小结
旅游经济学是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对指导旅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思维导图
案例分析:后疫情时代,旅游业振兴靠什么?
思考:
(1)未来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旅游经济如何应对下一个十年的周期性或战略性危机?
(3)试探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推荐阅读
(1)夏杰长,徐金海. 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 39(6):3-14.
(2)厉新建.中国旅游业40年: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EB/OL].中国网,2018-12-24.
(3)伍策,一丁.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全球旅游今年或恢复7成[EB/OL].中国网,2021-03-0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