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课件(共31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课件(共31张PPT)- 《旅游经济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十二章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旅游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把握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熟悉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格局,进而理解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
本章难点: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与格局
旅游经济增长
世界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与格局
两个问题: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1、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等新兴旅游市场将更受关注
3、竞争与联盟并存
4、度假旅游将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主流产品和重要支柱
5、银色市场不断扩大
6、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
7、旅游电子商务正在改变旅游经济的运行模式
8、网络化、品牌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引领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
9、旅游业和三大产业深度融合,旅游新业态大量出现
二、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1、经济格局
世界旅游的经济格局是从经济角度说明世界旅游总收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状态。
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基本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占有大多数市场,多数发展中国家占有少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仍旧是世界国际旅游的主体
总体来看,国际旅游呈现欧洲、美洲、亚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格局。
二、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2、地域格局
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格局是从区域地理来说明世界旅游经济在各大洲的分配状况,旅游经济的地域格局可以充分说明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地理格局。
目前,世界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欧美为主体的地域格局
二、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3、竞争格局
世界旅游发展的竞争格局是从竞争角度说明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在世界旅游中的位势以及跨国经营实力上变化的状态。
旅游经济位势的变化主要是从旅游目的国的角度来研究一个国家在世界旅游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在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的位次的变化。
第二节 世界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在世界各国的旅游业发展中,由于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发达程度、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及旅游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1、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2、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个案分析
3、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1、 按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分类
超前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
滞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
2、按旅游产业发展的调节机制分类
市场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3、按旅游类别发展的顺序分类
延伸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国内旅游 --入境旅游--出境旅游,
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 入境旅游 --国内旅游 --适度出境旅游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个案分析
1、美国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旅游业也发达的旅游发展模式。
此模式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挪威、日本等国。
这些国家一般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般占50%以上,旅游收入相当于商品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在10%左右。
1、美国模式
主要特点:
①旅游业发达程度与国民经济发达程度基本同步。
②旅游管理体制以半官方旅游机构为主;
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主要是稳定经济,提高国家声誉;
④旅游业经营以大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为基础,行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个案分析
2、西班牙模式
以西班牙为代表的经济中等发达、而旅游业特别发达的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
此模式包括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埃及、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较优越,与主要旅游客源国相毗邻,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人均GNP一般在1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50%以上。
2、西班牙模式
主要特点:
①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②旅游业发展速度快。
③以邻国大众市场为目标。
④旅游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在产业政策中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的主导政策之一。另外,旅游经营意识已成为普遍的国民意识。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个案分析
3、印度模式
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
这些国家人均GNP在500美元以下,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与服务业均处于较低水平。
这些国家包括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肯尼亚、不丹等。
3、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开发不足,旅游资源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一般采取国际旅游超前发展的政策。
②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力吸引入境游客的同时,已注意到发展和促进国内旅游及本国公民的出境旅游
④国家基本采用的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并举的发展机制。
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个案分析
4、巴哈马模式
这类国家一般面积小、人口少、经济资源有限,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属于此模式的有加勒比海诸国、南太平洋若干岛国、塞舌尔、马耳他、巴哈马、马尔代夫、塞浦路斯、利比亚等。
巴哈马模式的主要特点:
①国际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最主要的就业部门;
②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地位高,权限较大。
③漏损严重。
三、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单一入境旅游市场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个市场再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个市场的发展过程。
1、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方针:
90年代末,“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
“十五”计划:加强开发入境旅游市场;积极培育国内旅游市场;规范出境旅游市场。
“十一五”计划:“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十二五”计划: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不断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实现三大市场协调发展。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三、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2、我国旅游业发展模式
从理论上讲,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属于推进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超前发展模式。
第三节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旅游业所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原则。
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指标、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以及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要求等;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即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途径和手段等。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层次:全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和旅游企业经济发展战略。
1、 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2、 适度超前战略
3、 可持续发展战略
4、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一、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一般来说,影响和决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开发潜力
3、旅游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
此外,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因素还有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旅游市场需求与格局、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采取的战略主要有:适度超前的战略、政府主导型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适度超前战略
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是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总体水平上的适度超前。
1、基本含义包括
(1)其发展速度既要超过我国GNP的增长速度,又要超过国际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2)适度,旅游业发展要受各个方面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2、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①发展速度超前。
②发展水平超前。
③人才培养超前。
我国旅游业采取
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
①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②旅游产业的地位逐步提升。1986年旅游业被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列入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1997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旅游业列为新兴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序列第一位;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旅游等三个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③旅游产业的效益稳步提高。 197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占当年我国GNP的0.123%。1998年国际旅游收入占当年我国GNP的1.297%,若加上国内旅游收入,则占我国GNP的4.264%。这反映我国旅游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稳步提高;
④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2007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次跃居世界第4位,国际旅游收入由1978年的第41位,跃居世界第5位,均跻身于世界前十名的行列。
三、 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这个定义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即无论富国、穷国,富人、穷人,都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二是要考虑后人的满足,即达到代际之间的公平;三是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受限度,以避免影响和破坏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发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共同制订了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即《21世纪议程》。1997年,联合国第19届特别会议,首次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列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各国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给予特别关注,要求加强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管理,进一步扩大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1998年在我国桂林召开的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将会议主题确定为旅游与环保,并发表了《桂林宣言》,这表明,旅游与环保的和谐统一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性潮流。
我国积极响应,1994年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国家旅游局积极响应,率先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各个产业和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1)政府部门的职责:
通过制定旅游经济发展规划,来体现政府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制止对各种历史文物的倒卖和交易,避免对自然和文化的美学价值的损害,减少或者消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向公众进行教育,以提高人们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介绍旅游经济可以持续发展的计划;
通过组建各种旅游咨询机构,以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参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相关活动。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非政府部门的职责:
包括那些代表和保护公众利益的社团组织,他们的积极参与将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力的支持。他们的职责是:
通过参加政府部门的各种活动,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评估,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以促进政府支持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项目;
通过非官方的活动,组织有关人士参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监督旅游经济发展对环境文化的影响,监督其他行业部门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教育和公关活动,以促使人们认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提高人们对实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支持。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旅游企业的职责:
既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
在旅游开发中,尽量保证对土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努力减少废气、废水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积极开发和经营对旅游者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尽量减少和避免对旅游者身心健康威胁的活动和环境,对趋于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
定期对旅游环境进行评价,并确保环境价值在管理决策中得到体现,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来促进保护,通过保护不断提高旅游经营的效益。
积极支持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倡导与环境和谐的旅游活动,积极开展绿色营销等。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旅游者的职责:
积极支持旅游环境的保护活动;
抱着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进行旅游活动,要防止和制止那些对环境不利的行为;
尊重地方法规,尽量不使用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各种 和服务,并在旅游中尽量选择具有良好声誉和对环境负责的旅游企业。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具体实施措施:
(1)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3)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4)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国际合作。
(5)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是指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使旅游业更快发展。
1、我国旅游业的政府主导表现在:
政策主导
法规主导
管理主导
资金主导
在政府主导模式下,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基本确立。
四、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2、主要措施:
(1)建立和完善旅游法制体系
(2)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地位,加强旅游业的行业管理。
(3)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4)加大促销投入。
本章小结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章阐述了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格局,介绍了国外有代表性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战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