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自觉履行责任,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2.道德修养:珍惜青春,善待青春,树立“行己有耻”的观念,追求“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
3.健全人格: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完善自身的人格与修养。
4.法治观念: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5.责任意识: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自觉修身,追求“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
2、难点: 树立“行己有耻”的观念,并且自觉践行。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为什么要自信?
如何做到自信自强?
过渡:青春的我们,充满奔放的热情、充满爱的怜悯、充满一切生的希望、充满好奇心,如春日百花争艳般希望绽放自己。那我们该怎么度过青春呢?青春该奔向何方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青春有格。
自学指导,展示自学题目,请阅读教材第27-3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行己有耻?(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要求)?
什么是“止于至善”?
榜样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要求)?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展示田字格思考:看到田字格你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对汉字书写起到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将这层意思迁移至“青春有格”中来,也就是说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要张扬,张扬要有度;青春要自由,自由也要引领和约束。我们要学会遵守“规格”,不做一些触碰道德底线,违反法律规定的“出格”行为。这个格是一种引导、引领,也是一种约束,它促使我们走向自觉与自律。那具体这个格是用什么在规范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呢?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展示材料:孔子说“行己有耻”就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那么,“耻”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辨别耻?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小组讨论:
学校生活中的可耻行为有哪些?
社会生活中的可耻行为有哪些?
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PPT呈现材料
学生思考:1.针对这些可耻行为,你认为,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2.这些不知耻的行为告诉我们“行己有耻”要提高什么样的能力?
教师点拨,具体分析
总结: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行己有耻的要求)
过渡: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行己有耻”的底线不能逾越,同时青春飞扬的我们还需要一种美好的品格来引导青春,这个品格就是“止于至善”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提升自己的格调,我们才能在飞扬的青春里见证最好的自己。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这个品格——止于至善
目标导学2:止于至善
展示四书之首《大学》里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根据注释翻译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止于至善的含义(做笔记)
阅读课本30页微尘,谈感悟。
学生回答谈感悟
教师点拨: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为之。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一直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享受这种精神追求的过程。
2..播放视频思考:思考:榜样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一次行善是小善,长期坚持是大善,不管如何,走出善的第一步,才有更大的一步,这样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3.展示情境: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为什么能连续获得三好学生称号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思考: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就在告诉我们,止于至善要求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善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善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历练。
4.展示材料,理解慎独。
5.情境探究: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独善其身”指修身,是“止于至善”的前提和根本;但“止于至善”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两者并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所以,要追求止于至善,我们还要以修身为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这也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最后总结: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