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青春怎可肆意放纵?!青春是美好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3.2 青春有格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道德修养: 践行团结友爱、自强自律的个人美德和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社会公德。2.法治观念: 养成自律青春期的生活态度,学会遵纪守法,维护自己权利,尊重他人权利。健全人格: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的活力,激发青春的热情,树立自信、自强的青春态度,培养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责任意识:培养珍惜青春、热爱青春的情感,并为实现青春理想而努力奋斗。主动承担公民责任。核心素养1.什么是“行己有耻” 2.为什么要做到“行己有耻” 3.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4.如何增强自控力 5.什么是“止于至善” 6.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7.我们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 自学导航1行己有耻2止于至善3课堂小结4随堂练习目 录CONTENTS行己有耻01案例分析施暴者:心情不好就打人 欺凌对象随意找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事件回顾——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学生。期间,五名女被告人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事后还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进行了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1.什么是“行己有耻” (P28)课堂笔记生活感悟请同学们列举自己身边存在的“耻”的行为。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2.为什么要做到“行己有耻” (P28)课堂笔记案例分析增强法治意识,向违法行为说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欺凌和暴力不是一种普通的打架,主观上是恶性的、恶意的,出发点就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来欺压别人,来凌辱别人,从中得到一些快感,学生们必须知道校园欺凌及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3.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P28-29)课堂笔记知识拓展行己有耻(1)“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人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之心,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2)知耻源于智。只有富有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智者,才能分清是非、明白义理、辨明荣辱。(3)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勇于知耻,便可以反省自责,把耻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4)自尊者方知耻。一个人坚持自尊自爱,使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方能守住道德底线。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③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4.如何增强自控力 (P29)课堂笔记止于至善02视频欣赏5.什么是“止于至善” (P29)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课堂笔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思考探究互帮互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孝亲敬长思考:我们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6.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P29-31)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课堂笔记名言解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29)知识点: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P29)知识点: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P31)知识点:向榜样学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7.我们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 (P30-31)(1)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2)对个人: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3)对社会:①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②有利于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课堂笔记课堂小结03课堂小结青春有格怎么做向榜样学习行己有耻是什么是什么止于至善为什么为什么随堂练习04随堂练习1.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这告诉我们( )A.青春美好,没有烦恼B.青春短暂,及时享乐C.青春飞扬,我行我素D.青春有格,行己有耻D随堂练习2.“行己有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符合“行己有耻”要求的是( )A.小明总为自己的违纪行为找借口开脱B.小静违背诺言,答应他人的事情办不到C.小刚为了不被批评,早到学校抄袭作业D.小丽不会因为多数人闯红灯而随大流D随堂练习3.有位哲人说:“天使和魔鬼只在一步之遥,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下列做法你认为是“善”的一面的是( )A.自习课老师不在课堂——扰乱秩序B.看到水龙头滴水——默默走开C.发现有人抢劫——及时报警D.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自认倒霉C随堂练习4.2023年一季度“安徽好人”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举办,李嘉诚等12组(16人)入选一季度“安徽好人”。近年来,安徽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向这些“安徽好人”学习( )①能让我们心怀大爱,书写完美人生②能够汲取榜样力量,促进自我完善③有利于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④是营造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的需要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A随堂练习5.“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指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守道德准则。“慎独”要求我们( )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②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③检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 ④学习榜样,成为十全十美的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A随堂寄语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至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永远向往美好、永不言弃。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