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分层演练专题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基础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2023宁波江北模拟)历史学习要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开疆拓土,国家统一B.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革新开放,社会安定D.战乱不断,社会转型2.(2023杭州萧山模拟)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下图文物可以展现的内容是( )A.商周两代的青铜技艺 B.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C.三国时期的政权并立 D.大唐盛世的繁荣开放3.(2023杭州滨江一模)南宋学者叶适指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主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欲自安,而有大不可者。”材料中“反其弊”的措施有( )A.创建并完善三省六部制B.在边境设立藩镇节度使C.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D.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4.(2023温州鹿城一模)下图是唐、宋两个朝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央机构的权力被不断削弱②宋朝出现官僚机构膨胀问题③各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④唐、宋两朝不断强化中央集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3杭州桐庐一模)司马光评价宋朝“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说明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朝代。以下反映宋朝经济发达的是( ) ①曲辕犁 ②秧马③南宋纸币“会子” ④刘家功夫针广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023温州鹿城一模)某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材料,按技术发明或改进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7.(2023杭州上城一模)宋太祖谓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为此,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③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④设置通判,分知州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3宁波海曙模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以下史实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有( )①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②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西洋③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④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共3分)9.(2023杭州萧山模拟)(节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千年流转,绘就杭城迹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杭城·宋韵迹忆】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宋〕吴自牧《梦粱录》材料二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会子”广泛流通的原因。(3分)提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023温州鹿城一模)小组摘抄了古代典籍中的部分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过秦论》(武帝)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东都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民族间交往与交融日益密切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各朝代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2.(2023杭州临安模拟)“六部没有总裁……一切直接归于皇帝。以一人之精力,掌握天下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务,势必造成奏折、文案堆积如山……政权由政府行政官员手中交由阉官,成为必然。”这评论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 B.设立三公九卿制C.设立刺史制度 D.设立锦衣卫制度3.(2023杭州萧山模拟)某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他们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秦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汉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史记》元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元史》明 洪武初……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其边境海疆则增置行都指挥使司。 ——《明史》A.民族关系演变 B.中央集权加强C.边疆治理深化 D.选官制度创新4.(2022温州一模)以下是我国古代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其演变历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序号 描述 作用①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保卫王室,开发边远地区②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员十三人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察③ 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④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有利于国家直接管理地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5.(2022湖州一模)下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最早大规模出现于( )A.唐代长安地区 B.宋代成都地区C.明代苏州地区 D.清代东北地区6.(2021杭州模拟)下面“国”的四种字体中,首先成为全国统一文字的是( )二、非选择题(共10分)7.(2023宁波慈溪一模)(节选)【感悟经典传承文明】乐舞作为文化符号,映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乐舞·见证交流互鉴】图一 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图二 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局部)图一:绘于初唐,舞者赤脚袒腹,具有印度特点,伴奏所用的都昙鼓等来源于印度。图二:绘于17世纪,描绘了百姓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及献宝仪式,欢迎五世达赖喇嘛从北京返回西藏的场景。材料三 【乐舞·显现社会繁盛】北宋民间舞蹈不仅出现于瓦子、酒楼,在城市街巷、乡村场院也发展起来。由若干表演者组成的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观舞写词也成为宋代文人的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所录北宋时期描写舞蹈的词约有210首。——摘编自《北宋市民艺术研究》(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所展示的艺术成就分别反映了唐朝和清朝哪方面的政策 (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舞蹈艺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4分)8.(2021丽水中考)(节选)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豆、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丰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顷,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4分)5·3基础练1.A 本题考查历史时代特征。秦汉时期开疆拓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A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隋唐时期革新开放,社会安定;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乱不断,社会转型。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D 本题考查唐朝的手工业。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图为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其中的乐师、乐器和毯子等都带有西域风格,造型精美,色彩亮丽,体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开放,D正确。3.D 本题考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初“反其弊”指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从而维护统治稳定,使“内外皆柔”,D符合题意。隋唐时期,统治者创建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藩镇节度使防范外族入侵;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中央官制。从官制示意图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多个副相牵制宰相,还设立多重机构,出现了官僚机构膨胀的问题。②③④解读正确。中央机构的权力并未削弱,①错误。故选D。5.B 本题考查宋朝的经济。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已经发明并推广的农具,排除①;秧马是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的插秧和拔秧工具,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会子”和广告,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6.C 本题考查造纸术和印刷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木板上刻字”“印就则付以书”可知,①为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根据“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可知,②为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为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按照时间的正确排序为③①②,故选C。7.D 本题考查宋朝政治。据题目关键信息可知,唐末以来藩镇权重,控制了地方的政治、经济等,为了避免君弱臣强,宋太祖要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通判来分知州的权力,③④符合题意;明朝设立三司管理地方、废除丞相权分六部,①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8.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唐太宗、渥巴锡所做的事情都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交融,①③④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②不符合题意。故选C。9.答案 (1)宋朝的商业繁荣;商贸的繁荣促进了交易量的增长,货币流通量变大,“会子”作为纸币便于携带;“交子”的使用给“会子”提供了经验。解析 (1)本题以杭州为空间载体,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可知,宋朝的商业繁荣;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交子”“始于宋代……不便于携”可知,商业贸易繁荣,纸币便于携带;根据材料二“北宋”“南宋”“会子正式发行并逐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可知,宋朝纸币从使用到流通有一个发展过程,“交子”的使用为后世“会子”的流通提供经验。5·3提升练1.A 根据材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第二段材料指汉武帝开疆拓土;第三段材料说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A正确,B、D不符合题意;“大一统”观念春秋时期就已出现,C不符合题意。2.A 本题考查明朝的君主专制。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A符合题意。秦朝时设立三公九卿制,B排除;刺史制度由汉武帝创立,C排除;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以监察官民,题目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排除。3.B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阅读材料,根据关键信息“秦遂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西汉以“推恩”来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元创设行省制度,因事设官;明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这些举措都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民族关系、边疆治理与官吏选拔题干没有涉及,A、C、D排除。知识拓展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4.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②描述的是西汉的刺史制度,③描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④描述的是秦朝的郡县制,按演变历程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②③,故选D。5.C 根据关键信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的方式向机工付酬,C符合题意。6.B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秦统一后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小篆的特点是结构工整、笔画均匀、粗细一致、圆起圆收、端庄严谨,B正确。7.答案 (1)对外交往、民族关系。(3)特点:表演场所多;舞蹈队伍多;表演形式多样;出现商业性演出。影响:丰富了市民生活;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解析 本题以乐舞作为载体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民族关系以及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等知识。(1)根据材料一对图一的描述可知,该画绘于初唐,舞者的穿着打扮具有印度特点,伴奏的乐器来源于印度,说明图片一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图二体现的是百姓欢迎五世达赖喇嘛从北京返回西藏的场景,说明图片二反映的是清朝的民族关系。(3)本题考查宋代市民文化。阅读材料,北宋民间舞蹈出现在瓦子、酒楼、街巷、乡村场院、夜市等地,说明表演场所多;“舞队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体现了舞蹈队伍多,表演形式多样这两个特点;“文化夜市开始出现,市民在支付费用后,就可以观看舞蹈等表演”说明出现了商业性的演出。这些都是北宋舞蹈艺术发展的特点。形式多样的演出,丰富了市民生活,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观舞写词”成为宋代文人的风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词的发展。方法指导 历史材料题的回答必须细读材料,关注时间、地点、事件前因后果、影响等信息,除了材料正文,还有材料的作者、朝代、国别、题目等,均隐藏着解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8.答案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明代后期,长城沿线和更北的蒙古族在生产方式上受汉族影响,部分由游牧转为农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解析 (3)材料中的两段文字都在讲农牧文明交融,可以分别从时期、地点、举措、影响等方面加以论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