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真题演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真题演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中国历史真题演练
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新政权
               
1.(2023台州,22,2分)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得益于 (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2022金华,19,2分)【追忆峥嵘岁月】第二组同学在永康市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以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跃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3.(2020杭州,15,2分)某校举行了“铭记历史,传唱经典”的云端音乐会。以下歌曲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松花江上》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
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④《国民革命歌》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4.(2023温州,26,6分)(节选)不同视野下的人口迁徙,映射出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丰富界面。
【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人口迁徙】
  纵观20世纪中国历史,人口大迁徙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危机到复兴的历程。
20世纪中国三次人口大迁徙
时期 人口迁徙 特征
抗战 时期 华北、华东等城乡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逼迫下向西南、西北迁徙。其中,沿海向西南转移人数高达6 000多万 以躲避战乱为主的人口迁徙; 大批民族工业与高校、研究机构随迁
新中国 成立 初期 从上海等核心城市向边疆地区迁徙。1957—1960年, 仅苏皖鄂三省迁入新疆的移民就超过了80万 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由政府推动的人口迁徙
改革 开放后 以务工劳动力迁徙为主,由农村流向城市、内陆人口大省流向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1999年流动人数达到6 683万 受市场规律影响的自发迁徙; 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整理自葛剑雄、安介生
《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3)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评论20世纪中国的三次人口大迁徙。(6分)
考点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5.(2023嘉兴,18,2分)下表为“1950年与1957年中国主要资源型工业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变化表”。表中,中国位次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原油 发电量 煤炭 粗钢
1950年 27 25 9 26
1957年 23 13 5 9
A.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6.(2022温州,17,2分)据下图可知,“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
“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
A.发展中国外交事业  B.完成土地改革
C.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D.推进改革开放
7.(2020绍兴,11,2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进入该阶段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8.(2022绍兴,25,4分)(节选)小日记折射大时代,大时代期待新青年。品读日记,回答问题。
万慧芬的日记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我要)坚持艰苦朴实的生活作风……多开动脑筋,站稳立场,帮助贫雇农彻底翻身,一定要胜利完成土改。
(1951年11月26日)
(2)阅读万慧芬日记并结合所学,简述她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意义。(4分)
9.(2021宁波,26,3分)(节选)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中国交通发展进程
篇章一
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都非常落后。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那一代交通人克服缺钱少物、地形复杂等重重困难,着力恢复交通运输,修建了青藏公路、成昆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等一批标志性交通工程,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篇章二
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处于短缺状态,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是常态,我国政府着力解决交通“瓶颈”,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通航营业的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境内民用航空、国际航线大幅增加,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篇章三
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
(2)结合“篇章一”和“篇章二”,分析中国交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分)
考点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推进
10.(2023台州,21,2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召开了(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二十大
11.(2021宁波,19,1.5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因为这两次会议都(  )
①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②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
③是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④在党面临严重困难局面时召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0温州,19,2分)1980年,温州地区(不包括原温州市郊)59 674个农业生产队中,以包产、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占70.1%。这反映了(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推进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3.(2020绍兴,12,2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  )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3宁波,24,2分)(节选)某校901班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梳理史实,了解现代化进程
  第一组同学梳理史实后,绘制了如下世界现代化进程示意图(部分)。
(1)请写出示意图中①②两处的标志性事件。(2分)
15.(2021温州,25,4分)(节选)“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引领农村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大作用。
【农业·发展基础】
材料三 
——整理自《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
重要文献选编》
(3)分析上述中共中央文件对当时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4分)
考点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2023金华,9,2分)下方“中国大事记(节选)”记录了(  )
中国大事记(节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成果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7.(2020杭州,16,2分)“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以下时间节点勾起的回忆,符合史实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3丽水,23,6分)(节选)某校同学以“创新”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成果一 数据见证兴衰
国力兴衰的因素(摘编自王元庆《文明的融合——近代科技简史》)
成果二 创新引领未来
(2)当数轴中x=2050时,我国将实现中国梦。结合成果二,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4分)
(3)完成本次项目化学习后,你有何感悟 (2分)
考点5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
19.(2023温州,10,2分)今年是澳门基本法颁布30周年,小宇同学开展了“今日澳门”的专题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宇在“学习收获”中可以续写(  )
①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③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22宁波,13,1.5分)“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21.(2020宁波,15,2分)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活动时指出,回归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澳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  )
①“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②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④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6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22.(2021宁波,15,1.5分)20世纪70年代,标志着中美结束长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历史事件是 (  )
A.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B.“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23.(2023宁波改编,23,8分)握手是一种礼仪,国与国之间的“握手”有着丰富的外交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英“失之交臂”
材料一 英方提出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等要求,清政府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加以拒绝。
中美“世纪之握”
材料二 尼克松回忆这次握手时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沙伊“握手言和”
材料三 沙特、伊朗因诸多因素导致几十年的政治对立。在中国的斡旋下,两国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
(1)清政府的哪一外交政策导致中英“失之交臂” 该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你如何理解中美的“世纪之握”让“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何能促成沙特和伊朗两国“握手言和”。(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特点。(2分)
考点7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4.(2022天津,18,2分)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25.(2022重庆A,11,1分)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成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新政权
1.A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据题干关键信息“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26.9%”可知,粮食大幅增产得益于1950年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A符合题意。1953—1957年“一五”计划实施,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B、C、D不符合题意。
2.D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史实。飞夺泸定桥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A排除;血战台儿庄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B排除;跃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C排除;上甘岭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故选D。
3.D 本题考查我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松花江上》创作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学习雷锋好榜样》创作于1963年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学习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于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国民革命歌》创作于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④①③②,故选D项。
4.答案 (3)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迁徙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具体表现,展现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促进了民族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发展边疆而推动的人口大迁徙,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20世纪的历次迁徙中,中华文明于困境中创新,因交融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由衰及盛的复兴历程。
解析 (3)首先审设问,要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来评价20世纪中国的三次人口大迁徙。结合“纵观20世纪中国历史,人口大迁徙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危机到复兴的历程”可知,该题其实是要用表格中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迁徙史实,来证明“人口大迁徙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危机到复兴的历程”这个结论。再审表格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因躲避战乱,华北、华东人民向西南、西北迁徙,随迁的有大批民族工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其目的是保存抵抗日军侵略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提供后勤保障,这次迁徙激发了爱国热情、民族觉醒,增进了民族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推动上海等核心城市居民向边疆地区迁徙,新疆等边疆地区向东中部经济较好地区迁徙,这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大批务工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内陆流向沿海,流动人口达到6 600多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最后得出结论,在20世纪历次人口大迁徙中,中华文明不断交融、创新、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由危机到复兴的历程。
考点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5.B 根据题目表格数据可知,1957年所有的项目位次都在进步,说明重工业所需的原油、发电量、煤炭、钢等产量均在提高。1953年开始实行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资源型工业品加快生产,B符合题意。1947年解放区、1950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A不符合题意。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D不符合题意。
6.C 根据图片可知,重工业所占比例最高,这说明“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正确。图片显示的是“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土地改革、改革开放无关,排除A、B、D。
7.D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不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C两项不符合题意。
8.答案 (2)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析 (2)万慧芬的日记写于1951年,日记提到要“帮助贫雇农彻底翻身,一定要胜利完成土改”可知,该事件是土地改革,设问要求回答这件事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意义,也就是土地改革的意义。
9.答案 (2)①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或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②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或拥有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等)。③我国政府着力解决交通“瓶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或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解析 (2)根据篇章一中“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篇章二中“改革开放后……政府着力解决交通‘瓶颈’”可知,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实施“一五”计划,解决交通“瓶颈”;根据篇章一“那一代交通人克服……重重困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可得出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考点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推进
10.C 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据题干关键信息“1978年12月18日”被“载入史册”的大事,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符合题意。
1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②符合题意;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③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在党面临困难局面时召开的,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12.D 本题考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根据关键信息“1980年……以包产、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占70.1%”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D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是指从1927年开始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土地运动,“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B、C三项。
13.C 推翻清朝统治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③正确;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安排,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4.答案 (1)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析 (1)读年代尺,①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此即“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②处历史事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此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5.答案 (3)解放了思想,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解析 (3)材料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1979年、1980年、1982年三个年份出台的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到全国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再到全国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这一过程中思想在解放,步子在迈大,直接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逐步推行;而这种制度,适应了农村实际生产力状况,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农业的发展。
考点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D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从题干大事记的时间、事件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最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事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正确。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排除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大团结,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有利于祖国统一,C不符题意。
17.B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使用排除法。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时间错误,排除。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90年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③时间错误,排除。故选B项。
18.答案 (2)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影响国力兴衰的重要因素等。
解析 (2)设问要求结合成果二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成果二示意图中标注的时间与事件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从这四个角度加以说明即可。
(3)综合本次探究谈感悟,为开放性试题。抓住题目引言“创新”两字进行思考,从技术层面的创新、制度层面的创新、思想层面的创新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考点5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
19.D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果。题干材料显示,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回归以来澳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人均GDP与社会福利均大幅提升,②③④符合题意。脱贫攻坚与澳门的发展无关,①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C正确;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A、B错误;港澳同胞是我们同根同源的血脉同胞,D错误。
21.B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回归后的澳门走上了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①②④符合题意;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考点6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22.A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项正确;“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B项不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生于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C项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能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项。
23.答案 (1)外交政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双方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通过和平对话方式化解分歧;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和国际事务;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等。
(4)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再到全方位外交;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外交;等。
解析 本题考查18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1)设问要求回答导致中英“失之交臂”的清政府外交政策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加以拒绝”直接回答“闭关锁国”即可,再说明这个政策的影响即这一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设问意图是要用中美“世纪之握”的具体史实来认证“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中美“世纪之握”指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它结束了中美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设问要求分析中国促成沙特、伊朗握手言和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外交主张、国际舞台上的担当与作为等方面进行分析。
(4)设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特点,回答时抓住“变化”“特点”两个词。从上述材料看18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再到全方位外交,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外交,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即可。
考点7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2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故A项符合题意;“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不是邓稼先的贡献,排除B、D两项;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排除C项。
25.A 根据示意图可知,当代中国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促成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符合题意;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属于“现象”,故排除B、C两项;城市化进程加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