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课件(共22张PPT)-《急救护理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绪论)课件(共22张PPT)-《急救护理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中职--急 救 护 理 学
鼎信 明德 锐志 创新
第一章 诸论
急 救 护 理 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和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组成。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具有急救意识,能够积极开展急救的宣传教育工作。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具有急救意识,能够积极开展急救的宣传教育工作。
某日,一大型货车在国道上突然失控,撞断中心隔离带后驶入对向车道,与一辆载有50名乘客的大巴车迎面相撞,致使大巴车坠入路基下的河流。
请思考:
1.若你恰好目睹了车祸经过,你会做些什么?
2.如果你是急救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当你接到求助电话后,会如何处理?
案例
导入
目录
概 述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01
02
第一节 概 述
一、急救护理学的概念
7
急救护理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率,促进患者康复。
二、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8
(一)急救护理学的起源
现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的南丁格尔时代。1853—1856年,英、法等国与俄罗斯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士兵伤亡惨重,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赴前线医院展开救护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死亡率从42%降至2.2%。这充分说明了急救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二、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9
(二)国际急救护理学的发展
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救护理技术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
20世纪60年代
北欧暴发了流行性脊髓灰质炎,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无法自主呼吸,麻醉科医师携带“铁肺”介入病房抢救,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使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20世纪50年代初期
麻省理工学院提议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1968年
二、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0
(二)国际急救护理学的发展
国际上正式公认急诊(救)医学为一门独立学科,成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业学科。
1979年
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医学会议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互助化和标准化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际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号码、交流急救经验。
1975年
《急救护理实践标准》问世,标志着急救护理学开始进入专业发展阶段。
1983年
二、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三)我国急救护理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若干大、中型城市建立了急救站和救护站。
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立了心脏监护病房,随后相继成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1980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加强急救工作。
1983年,卫生部又颁发了《城市医院建立急诊科(室)的方案》,明确要求城市综合医院必须成立急诊科(室)。
二、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2
(三)我国急救护理学的发展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正式成立,至此我国的急诊(救)医学正式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
1988年,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急救护理学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急救中心—急救站(所)—急诊科(室)相结合的急救医疗网络,
三、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13
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三、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14
(一)院外急救
院外急救又名“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所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呼救、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等环节。
院外急救要求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致死率。
院外急救将医院的急救医疗延伸到院外进行第一现场救护,这保证了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
(二)院内急诊科救护
急诊科救护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
急诊科主要承担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并做出出院、留院观察、手术、收住入院的决定。
急诊科必须配备有完善的急救仪器、设备和足够数量的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以“急”为核心,以“挽救生命”为目的,迅速、果断地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病情。
三、急救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15
(三)重症监护病房救护
重症监护病房救护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急诊或医院其他科室中的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并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对其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护及治疗。
(四)急救护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
一名合格的急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极强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掌握现代化仪器和先进检测技术的使用方法,具备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科学、系统的检测和救治的能力。
同时,为适应急救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必须加强急救护理学研究及信息交流工作,使急救护理学的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以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学术水平。
第二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
17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将院外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有机地连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其中,院外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运送途中监护,院内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各专科负责院内救护。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18
(一)医疗急救网
1.急救中心(站)
(1)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指挥全市日常急救工作。
(2)以医疗急救为中心,负责各科急危重症患者及意外灾害事故伤员的现场救护和转送医院途中的救护治疗。
(3)在基层卫生组织和群众中宣传、普及急救知识,并承担一定的科研、教学工作。
(4)执行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急救任务。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19
(一)医疗急救网
2.医院急诊科(室)
(1)承担急救中心(站)转入和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抢救和留院观察工作。
(2)有些地区的医院急诊科(室)同时承担急救中心(站)的工作。
3.基层卫生组织室
(1)在急救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
(2)负责所在地的现场救护、防火、防毒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3)一旦出现急危重症患者或遭遇意外灾害事故时,在急救专业人员到达之前,及时、正确地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互救工作。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20
(二)主要救护人员
01
02
03
04
第一目击者
现场急救
医护人员
急诊科
医护人员
其他救护人员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21
(三)急救设备
1.运输工具
目前,我国的急救运输工具仍以救护车为主,某些沿海地区、林区、牧区及有条件的城市也根据需要发展了急救直升机或快艇。
现代急救医疗把通信、运输、急救技术统称为院外急救的三大要素。其中,通信为第一要素。急救中心、救护车、医院急诊科、救护人员等均应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以使急救工作能及时、顺利地开展。
2.通信网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