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案5.2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案5.2基本政治制度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课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第二框 基本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 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法治教育)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法治教育)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法治教育) 4.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法治教育)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
道德修养 1.能够认识到基本政治制度是为了确保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 2.自觉提升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情感。
法治观念 1.了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情况,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加强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作用。 3.知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意识 作为公民,我们要主动了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探究新知
目标导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问题探究:阅读第 66 页“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中共中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这一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分析:这说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商国是。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阅读第 67 页“探究与分享”的两个情境,谈谈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教师分析:各民主党派提交提案、提出建议、推动政府政策出台等,体现了各民主党派参与政治生活,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教师讲解:(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3)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 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目标导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68-69“探究与分享”,思考以下问题。(1)谈谈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教师分析: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教师总结: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师讲解: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第72 页“探究与分享”的三个镜头,结合三个镜头,谈谈你对居民自治的认识?
教师分析: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须提请居民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第72页双桥村村民议事会会议通知,说说该村村民是如何管理村务的
教师分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教师总结:(1)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3)意义(作用):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真正理解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基本政治制度是为了确保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热爱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他还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为此,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需要实行的基本方针是( A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 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
C. 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团结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 2023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2169名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来自34个界别,基本涵盖各民族、各领域、各方面,分布比较广泛。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
A. 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B. 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 不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D. 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 (2023齐齐哈尔改编)2023年5月23日,“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充分肯定西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权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新进步。西藏取得新进步是因为( C )
A. 少数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 B. 我国消除了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
C. 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我国坚持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方针
4. 近年来,抚州市南城县洪门镇大源村村“两委”班子以行动诠释责任,以作为展现担当,探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路子,蹚出了一种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保障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了从“上访村”到“和谐村”的优美蝶变。该村的做法( B )
A. 表明村民积极管理国家事务 B. 是贯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体现
C. 是在行使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 D. 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5.(2023郴州)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这里的制度保障包括( D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6.(2023北京)北京市着力探索社区“微治理”,形成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某社区健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协商议事机制,完善居委会、业委会、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的“五方共治”机制,有效协调社区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各类小问题、小矛盾“不出社区”。在这一探索中( D )
①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②社区居委会充分发挥了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社区治理 ④各方群策群力,共商共治解决社区难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发言,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