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1. 20世纪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为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声。歌曲唱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 词中的“旧邦新造”是指( )A.维新法令的颁布 B.中华民国的成立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2.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的古代政治家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孙中山3. 下列历史事件中,对促进民族融合贡献最大的是( )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C.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D.北魏孝文帝4. 关于“中华民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①中华民族的前身的是华夏族②首次使用“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③俄国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④英国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关于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都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国旗②十八星旗的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满清政府③五色旗的五种颜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④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观念的转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历史事实是(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甲午中日战争7.前身是华夏族的民族是( )A.汉族 B.满族 C.壮族 D.蒙古族8. 孙中山(1866-1925)曾回忆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活动是( )A.上书清政府,反对立宪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9.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推翻了清朝的统治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0. 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 )A.女真族 B.匈奴 C.鲜卑族 D.党项族11. 看图回答问题。.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求得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大事简表(部分)序号 年份 主要大事① 1894 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② 1905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③ 1911 领导辛亥革命④ 1912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与此相关的事件是序号。请说出它的革命纲领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辛亥革命被认为是孙中山最大的革命业绩,请说说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3)在辛亥革命前后由于革命要求的变化,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任举2个实例说明体现人们生活的变化。21教育网参考答案:1.B 2. C 3.D 4. C 5. D 6.B 7 .A 8. B 9.D 10.C21cnjy.com11. (1)序号②,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或“三民主义”。(2)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3)出现了汽车、火车等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交通工具;新式邮政、电话电报的发展;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改用“先生”“女士”等表示平等的称呼…任选2例,其他表述符合题意也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1张PPT)中华民族谁首先使用的呢?中国是从什么开始有了近代民族意识的呢?“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先秦时期华夏族是中原的地域、国家和族群的指称。魏晋南北朝中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的喜爱。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北魏时期身着汉官服饰的鲜卑文吏俑1.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2.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感受多元一体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鲜卑、羯、氐dī 、吐蕃、女真、蒙古。感受多元一体探究“驱除鞑虏 ”全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发展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怎样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回顾所学,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等人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康有为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清末新政要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首要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探究“驱除鞑虏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恢复中华,是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族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探究“驱除鞑虏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梁启超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探究“驱除鞑虏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请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走向“民族共和 ”梁启超提倡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孙中山提倡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都认为只有将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能才抵御外侮。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的作用?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孙中山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走向“民族共和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走向“民族共和 ”资料1: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省人民,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资料2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1.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有什么影响?2.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走向“民族共和 ”十八星旗五色旗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走向“民族共和 ”返回感受多元一体北魏孝文帝改革感受多元一体返回感受多元一体感受多元一体感受多元一体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五胡乱华.wmv 爱我中华.wmv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ppt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doc 革命党提五族共和.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