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
▲ 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发展的特点
★ 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对封建社会的双重作用、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德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法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周:《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2)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3)文化领域诸子百家争鸣。
表现: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一场争论。
思想主张:
儒家:
代表 时代 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特点
孔子 春秋 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者无敌” 以理服人 以礼为主 (王道)
孟子 战国 ①性本善;②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
代表 国别 治国思想(实践) 治国手段 特点
韩非 韩国 ①性本恶;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③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以力服人, 以刑为主(霸道)
商鞅 秦国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③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4.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朝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特点:严刑峻法
(2)汉朝
汉朝初年,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引礼入法)”。
特点:春秋决狱、重教化、以经注律
(3)魏晋时期
①主要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
②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③表现: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时对《魏律》进一步减省;魏晋时期,“十恶”等纳入法律条文或制度;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是最重要的变化。
(4)唐朝
①编纂《唐律疏议》
A.唐高宗永徽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B.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②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③特点:礼法结合,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5.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朝代 法律实践活动
宋朝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
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 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合作探究】(同课件)
1.探究一 儒家VS法家,仁治VS法治
材料8 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
——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法家思想强调重刑治理国家,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相反,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2.本节精炼
(2018年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三、本节精练
1.(2021湖北)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2.(2021湖北)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4.“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制定
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
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 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
5.“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
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 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
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
6.宋代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主流地位 B.宋代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
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 D.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7.《唐律疏议》之“十恶”规定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
A.体现法律的教化功能 B.说明儒法思想的融合
C.反映社会秩序的规范 D.导致轻罪重罚的结果
答案: 1.C 2.A 3.A 4.B 5.B 6.C 7.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