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讲 声现象命题分析 广东省近五年中考物理命题分析考点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省题9 省题4 省题2 — 省题5声音的特性 省题9 — 省题2 省题5 省题5声的利用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省题4 省题23 — —【课程标准】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例1 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物体的运动。了解实验中将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例2 将发声器放入玻璃罩中,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会听到发声器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小,分析导致该现象的原因。2.3.2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例1 了解超声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如超声雷达、金属探伤、医学检查等。例2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具有保护自己、关心他人的意识。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常见乐器发声原理:管乐器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打击乐器靠被打击部位的振动发声。二、声音的传播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形式:声波。3.声速:(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声音在15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3)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气体。4.回声:(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反射回来的现象。(2)应用:与原声混合,加强原声;回声测距。(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 √ )(2)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 × )(3)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利用电磁波交流,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 √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 )例1 (2023·惠州惠城区一模)下列实验中,不能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敲击鼓面时,撒一些轻小的纸屑在鼓面上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答案 C例2 在学习“声现象”这一单元时,老师领着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了 。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由此可以推理: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物理实验中,把物体的微小变化转换成其他物体的变化,这种方法是转换法。(2)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推知当没有空气时,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是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真空不能传声易错提醒 真空不能传声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科学推理得出的结论。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定义 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品质、特色影响因素 振幅和距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振动方式等。举例 震耳欲聋、低声细语 高声喧哗 尖锐刺耳 男低音、女高音 晨钟暮鼓 闻其声知其人(1)演奏二胡时,手指上下移动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二胡发声的音色。( × )(2)我们能够区分二胡和长笛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 )(3)增大拨动琴弦的力度会提高声音的响度。( √ )(4)“公共场所,请勿高声喧哗”,这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声音的音调。( × )(5)男低音在舞台上高声歌唱,这里的“低”指的是音调低,这里的“高”指的是响度大。( √ )例3 (2021·广东)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C.a瓶的音调最低D.d瓶的音调最低分析 敲击瓶子时,主要是瓶子振动发声,水柱越高,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答案 B易错提醒 敲击瓶子时,主要是瓶子振动发声;向瓶内吹气时,是瓶子上方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例4 (2023·广州)如图,音叉M、N完全相同,M发出440 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N随之振动,N也发出440 Hz的声音,则( )A.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B.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C.M和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D.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分析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而频率为物体1 s内振动的次数,声源每秒振动1次,则它的频率就是1 Hz。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 B例5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甲、乙 不同,乙、丙 不同,甲、乙、丙三者 相同(前三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丁属于 (选填“乐音”或“噪声”)。分析 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物理学中,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噪声是由物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答案 响度 音调 音色 噪声考点三 声的利用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声的利用1.超声波和次声波项目 超声波 次声波定义 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 频率低于20 Hz的声特点 超声波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次声波传播距离远,易于绕过障碍物应用 B超、超声测距、超声定位、超声探伤 预测台风、地震、海啸2.声的作用(1)传递信息,如:雷声预示着大雨,用“B超”检查身体。(2)传递能量,如: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碎石。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是分贝(dB)。3.噪声的危害:超过50 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超过70 dB会妨碍工作和学习,超过90 dB会损伤听力。4.噪声的控制的三个环节:(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例如在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在马路两旁设置屏障或植树)。(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例如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1)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 )(2)超声波和次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3)相同条件下,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更快。( × )(4)优美的乐曲也有可能是噪声。( √ )例6 (2022·广东)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临街住宅安装双层玻璃可以减弱噪声B.长期佩戴耳机开大音量听音乐可能损伤听力C.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利用了声音反射的原理D.声呐通过次声波的回声定位探索海洋的秘密分析 (1)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2)音量即响度,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4)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答案 D例7 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 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s才能接收到信号。分析 (1)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知道海的深度,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然后可知需经过几秒才能接收到信号。答案 水 9易错提醒 声呐测距的方法:声呐向障碍物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声呐接收到回声。这个过程中超声波一来一回,经过的路程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2倍。例8 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倒车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在倒车雷达工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下列物理知识中的哪几项( )①声的反射 ②超声波 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④声波可以传递能量A.只有③ B.只有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④分析 回声定位是根据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利用声音除了可获得信息外,还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答案 C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教材素材)如图甲击鼓的鼓声由 振动产生,如图乙弹琴的琴声由 振动产生,如图丙吹哨的哨声由 振动产生。答案 鼓面 琴弦 管内空气柱2.(教材素材)如图所示,小明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气泵将玻璃罩中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再使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答案 小 大 介质3.(2023·汕头潮阳区模拟)“天宫课堂”第三课在2022年10月12日下午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精彩的太空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刘洋说话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她的声带在振动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刘洋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C.在空间站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 m/sD.刘洋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答案 A解析 刘洋说话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她的声带在振动,故A正确;地球上的学生听到刘洋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错误;在空间站中有空气,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故C错误;响度跟振幅有关,刘洋讲课声音很大是振幅大,故D错误。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4.(教材素材)如图所示,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伸出的长度越短时,发出声音的 越高。换用塑料尺做此实验,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均与钢尺保持相同,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 。(均选填声音的特性)答案 响度 音调 音色5.(2022·广州)编钟是我国的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编钟的质量有关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答案 B解析 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还与敲击编钟的位置等因素有关,故A错误;敲P处比敲N处时,声音音调高,即振动的频率大,故B正确;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的大小有关,所以敲P处时,编钟的振幅不一定比敲M处时大;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不一定比敲M处时大,故C、D错误。6.(2021·广州)如图,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C.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答案 B解析 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说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低,甲鼓发出的音调比乙鼓低;由于不知道甲鼓和乙鼓的振幅,不能判断其响度大小,故A、C、D错误,B正确。考点三 声的利用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7.(教材素材)图甲中医院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 。图乙中,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答案 信息 能量8. (2022·深圳)深圳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不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A.不高声喧哗 B.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C.在公路上不鸣笛 D.在学校周围植树答案 D解析 不高声喧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调低跳舞音响设备的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在公路上不鸣笛,属于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在学校周围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考点四 声现象综合9.(2019·广东)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D.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答案 D解析 发声体都在振动,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说法正确;鼓声大作,震耳欲聋,是鼓面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故B说法正确;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说法正确;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音调越高,但传播速度不变,故D说法错误。10.(2023·佛山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可以用超声波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C.高架桥上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 A解析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A正确;由于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月间的距离,故B错误;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故D错误。11.表中是某些介质的声速。介质 v/(m·s-1) 介质 v/(m·s-1)水(5 ℃) 1 450 冰 3 230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水(20 ℃) 1 480 软木 500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声速的大小跟 、 有关。(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海水的深度是 m。(3)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若用小锤分别重敲、轻敲与泡沫塑料球接触的音叉,会看到重敲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幅度较 ,同时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较大。(4)如图乙,用小锤去敲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能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5)如图丙所示是把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均填写丙图中的序号)答案 (1)温度 介质的种类 (2)1 531 (3)振动 大 响度 (4)能量 (5)①② ②③12.(2021·广东)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 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 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 s。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处罚。(超声波速度取340 m/s)(1)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超声波测速是利用了超声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 等特点。(2)如图乙所示,若t0=0.4 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m。(3)通过计算,在图丙中,大致画出测速仪对该跑车发射的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 m,跑车的速度大小为 m/s。答案 (1)不能 反射能力强 (2)68 (3)如图所示 51 60解析 (1)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故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2)汽车遇到超声波时的时间为:t=t0=×0.4 s=0.2 s,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s=vt=340 m/s×0.2 s=68 m。(3)第一次超声波信号传播被汽车反射位置与测速仪的距离为:s1=vt1=×340 m/s×0.6 s=102 m,第二次超声波信号传播被汽车反射位置与测速仪的距离为:s2=vt2=×340 m/s×0.3 s=51 m。图象如答图所示。测速过程中,跑车通过的路程为:s车=s1-s2=102 m-51 m=51 m,跑车行驶的时间为:t车=(t1+t2)+t间-t1=×(0.6 s+0.3 s)+1.0 s-0.6 s=0.85 s,跑车的速度为:v车===60 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