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 古代西亚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 古代西亚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1张PPT。古代西亚国家——“新月沃地”新月沃地1.读图并结合七年级所学知识,描述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分析那里的自然条件(气候、河流)。地处亚洲西部,濒临地中海和波斯湾。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形成“新月沃地”2.在图中找出古代西亚地区的早期居民和重要城市。1、“新月沃地”和两河流域气候河流干旱少雨 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幼发拉底河
和底格里斯河 ,
河流流量不稳定。 自然条件(2)两河流域的统一
时间:
人物:
建立的国家:(1)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古巴比伦王国2、古西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补充资料: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游牧部落即希伯来人(犹太人古称)迁徙到地中海东岸。公元前11世纪,他们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公元前722年,被外族灭亡。他们不堪忍受外族人的奴役和残酷统治,于是流散到世界各地,过着漂泊的生活。中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占据这块地方,建立巴勒斯坦国。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回归建立了以色列国,把巴勒斯坦的一百多万阿拉伯人赶走,造成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这就是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地位①: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石拄此法典对社会中的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3、灿烂的古西亚文明(1)《汉谟拉比法典》▲地位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成为我们研究奴隶社会的重要史料。汉谟拉比法典(摘录)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请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2)楔形文字影响:有利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看阅读卡了解犹太人的由来】(3)腓尼基人的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很发达,还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拼音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影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尤其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出现,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教科书思考:
腓尼基人建立的古代小国在今天大致哪一带?大致 黎巴嫩一带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自然
环境 位置
气候
河流新月沃地文明历程政治: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楔形文字
字母文字
建筑:空中花园
历法:太阴历
其他:……
文明成就课堂小结空中花园想象图古巴比伦的空中神话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12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每分钟分为60秒。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星期制度1.根据迄今发现的史料,世界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的国家是( )
A、中国的夏朝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巴比伦
2.希伯来人曾在下列哪个流域建立国家( )
A、印度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恒河流域
3.西亚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称为(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汉字课堂练习4.犹太人的祖先是( )
A、希伯来人 B、波斯人
C、日尔曼人 D、苏美尔人
5.两河流域出现小国的时间约在( )
A、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000年
C、公元前18世纪 D、公元前6世纪
6.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度源自( )
A、两河流域的先民 B、尼罗河流域的先民
C、恒河流域的先民 D、印度河流域的先民 课堂练习7.读右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1)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它是那个流域哪国的哪位统治者制定的?
(2)材料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
(3)这部法典有何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