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2张PPT。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1.华夏族2.“中华”先秦时期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西晋少数民族内迁五族内迁你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举例说出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吗?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交融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人们用“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文成公主入藏 胡床、方凳 北魏孝文帝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鲜卑、羯、氐dī 、吐蕃、女真、蒙古。最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呢?(请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二、探究“驱除鞑虏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全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发展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
增强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怎样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巩固新政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恢复中华,是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
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不仅不能团结各族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你如何认识?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三、走向“五族共和”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小民族是指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民族。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和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入侵,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敌。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是领土统一?
3)什么是“五族共和”?思考:2)汉、满、蒙、回、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
内地和边疆的蒙古和西藏统一于中央。
3)汉、满、蒙、回、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驱除鞑虏”小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五族共和”的说法是否够完善呢? 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在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当时“五族共和”的提法虽然似乎有所欠缺,但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初衷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五族共和”,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起了先行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