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3月14日9:00一11:30】
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十年来,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层出不穷,仅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就有数千处
当代考古学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过不少地方性的文化圈。观察新石器时代早期
到晚期的发展趋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聚落分布的密废很大。换言之,人类的聚落不
断地繁衍,不断地分化,星罗棋布,散见各处。其二,地方文化虽多,却逐渐凝聚为几个范
围相当大的文化圈,而这些文化圈的分布形态与后世中国的地域区划也往往十分契合。是以,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既有繁衍分化的现象,也有凝聚融合的现象,整个进行的过程是
两者交替重叠。其扩散到一定程度,随即因接触与互相影响而有融合。在扩散的过程中,人
口繁殖导致聚落的扩大、分化与增殖,这是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人口增殖的自然现象。从社
会意义上来说,子孙繁衍是人群亲缘关系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群
通过婚烟与结盟的方式组合为更大的群体。于是,扩散与融合加强并扩大了亲缘纽带,而与
社群纽带纠结不分,邻里乡党与亲族婚姻成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自古迄今,中国
人见面,“贵姓”与“贵处”总是必问的问题。亲属关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
同宗,何尝真有血缘关系?同乡,更是空泛的认同。但是、中国人认为这些纽带是重要的联
系。这一观念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一个文化圈有多大的范围,其原来成分仍由地方文化演化,仍有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也许来自古代的部落,也许来自古代的种姓。各个原有的群体也必有其各自认同
的象征,象征的形式可能以祖先、宗神的形式出现,可能以自然神作为地方的保护神出现,
也可能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特号。总之,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为诸种诸样的可能方式,而这些
象征往往是神圣的。但是,当不同群体融合为较大的群体时,各个族群之间的象征符号也必
须融合为一个共同神祗以代表所有成员。
神衹的组合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安排。有时,不同神祇的名字可以合并为
同一个神祇的异名;有时,把许多不同神祇的特性加以重叠;有时,不同族群的神衹由神话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2024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A“根本”错,决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因素是多元的。C“确认各自的亲属关系”
错,此行为只是一种文化认同。D出现“多血统少数民族作家群”与原文意思不符)
2.D(“代替”错误)
3.A(“中国文化的整个进程”错,文中仅指新石器时代)
4.材料一侧重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衍分化与凝聚融合下的文化圈发展特征。材料二侧重
民族文化融合对文学艺术和审美发展的变革创新的影响。(4分,每点2分)
5.①《敕勒歌》以质朴刚健的语言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丽与祥和富饶,抒写对家乡、
生活和自然的热爱。②元好问的评价高度赞扬北方少数民族慷慨激昂、浑然天成的诗歌
风格。③看到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创造及其文化特质在文化交融中得以呈现的事
实。(6分,每点2分)
6.B(A“是因为她知道这片竹园会给孙良带来启发”错,于原文无据。C“可见周围
的人对他手下留情”错,根据原文,判断过于绝对。D“每天看竹园亦使他获得大学生
才能懂的人生体会”错,根据原文,大学生也不懂)
7.D(小说只写到孙良与小孩下棋失败后有不自信的心理,“自卑”一词程度过重)
8.①推动情节发展,十岁小孩与孙良下棋,完胜孙良,促使孙良对自己的棋艺有进一
步思考。②使人物形象形成映照,小孩和孙良都在岁月中成长,两种人生形成映照。③
深化主题,以对比突出孙良面对人生变故和苦难,坚守人生位置的坚韧品质。(4分,
每点2分,任答出2点给满分)
9.①可见的竹园虽然不复存在,但竹子的根还在地下顽强生长着。②母亲已逝,但其
品质依然是孙良战胜困难的源泉。③竹园己经化为可以战胜人生苦难的精神象征,己深
深根植于人的心中。(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C E G
11.B(“藩”在文中指古代诸侯王的封国而非屏障)
12.C(“房玄龄与太宗一见如故”错,原文是“太宗一见,便如旧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4页)
13.(1)当时军政、国政事务繁多,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般顺畅,很是被当时的
人佩服。
(译出大意给2分:“断”、“流”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太宗多次把他请进内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译出大意给2分:“引”、“访”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②圣君选才:难道都向异代借才吗?③识才慧
眼:是你不识人才,而非当下无才。(3分,每点1分)
15,A(“年轻时与你相识,到晚年才相知”理解错误。此为互文:“早岁晚岁(一辈
子)与你相知相识”)
16.①对二人长久深厚友谊的珍视。②劝勉友人不要留恋山水平庸度日。③鼓励对方趁
年轻建功立业。(6分,每点2分)
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示例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
19.示例一:原句更好。①用“故意”“一歪一斜地”“气急败坏地”“怪叫着”等多个
通俗易懂的修饰语具体详细地描述大“加瓦”怒火中烧时的挑衅气势,语言风格与整段
文字相符。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加瓦”人格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大“加瓦”的挑
衅姿态。(6分,每点3分)
示例二:改句更好。①用四个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句式整齐,节奏紧凑,语势增
强。②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大“加瓦”怒火中烧时的挑衅气势。
(6分,每点3分)
20.A:不可或缺至关重要:B:风靡一时风行一时:C:束之高阁:置诸高阁。(填写
其他成语,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21.①修改为:然而。④修改为:在传统赛道上愈发难以取得革命性创新。(4分,每
点2分)
22.(1)表强调
(2)表特殊含义(4分,每点2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