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知识点梳理(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知识点梳理(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一章声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源:发声的物体(固、液、气均可)
三、拓展:乐器发声原理:
①打击乐:鼓面或锣面的振动
②弦乐:弦的振动
③管乐:空气柱的振动
四、传播
(1)条件:要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中不可传播
(2)速度:V固>V液>V气
(3)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递
(4)15℃:V声=340m/s
(5)拓展: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消失
之前产生的声音仍在进行传播.
(6)声速影响因素: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成正比)
五、回声:
(1)原因:传播过程中遇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辨别条件:比原声晚0.1S 以上.
(3)应用:测声距——S=V声t(开始到听到的时间)
六、人耳听到声音过程:
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1.2声音的特性
一、响度:
(1)定义:能判断的声音强弱的程度
(2)因素: 振幅(正相关)——振动时离开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距离(正相关)
(3)单位:分贝(dB)
(4)接受分贝:30-40 dB(舒服)
二、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
(2)因素:频率(正相关)
单位时间振动次数
拓:①乐器: 弦乐: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打击乐:敲击越快,音调越高
管乐:空气柱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②尺子:伸出越长,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③灌水(空气柱):加水,空气柱变短,频率变高,音调变高
④敲瓶子(水柱):水柱越长,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⑤吹瓶子(空气柱):水柱越长,空气柱越短,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单位:赫兹(Hz)
三、音色
(1)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2)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发声的方法(配音员利用)
四、声波
(1)超声波: 频率:>20000Hz
特点: 可定向发送,传播距离远,可反射
穿透力强
破碎能力强
应用: 声呐探测
(绘制图象) 超声诊断仪(B超)、超声金属探测仪
超声诊断仪(B超).超声金属操伤仪
(2)次声波: 频率:<20Hz
特点: 能量很大
穿透力强
传播距离远
应用: 极大破坏力,使飞机解体、建筑物垮塌等
可穿透人体,使人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还可致人死亡
建立次声站,可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台风.地震等
还可制造次声炸弹
§1.3 噪声
一、噪声:
令人厌烦、刺耳难听的声音.
二、来源: 工业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自然噪声
三、危害: 使人心烦意乱
造成听力下降、听力损伤
头晕、神经衰弱等症状
诱发心脏病等
四、减小噪声途径
①声源处防止产生:加消音器
②传播过程中阻断:设置屏障,隔音板
③人耳处防止进入:戴耳塞
第二章 光
§2.1光的反射 平面镜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定义: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若不均匀,光线会出现偏折
(2)现象: 小孔成像
影子形成
月相、日月食形成
(3)应用:射击瞄准、激光准直,根据影测长度等.
(4)光速:C=3.0×108m/s.
PS:补充阳光的组成及各种光的作用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书P17)
一点:入射点(O)——入射光线的投射点
三线: 入射光线 真实存在
反射光线
法线——与反射面垂直,假象
两角: 入射角
反射角
2.定律: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③入射角=反射角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3.问题提升,详见书P17.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用手电筒照射前方的小道或路面,可看清路面但看不到路面上的水坑
反射面 光滑 凹凸不平
平行光入射结果(图示)
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可在各个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举例 平面镜、自行车尾灯 黑板、幕布
相同点 都遵循充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
1.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异侧、垂直、正立、虚像
①物、像等大
②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③物、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④像为虚像
2.实验提问:(书P18)
拓展:当我们面镜时,觉得自己在镜中的像变大了,这是由于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而像的大小实际上不变
三、三种面镜的比较
四、平面镜的作图方法
利用平面镜成像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
§2.2 光的折射
一、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
二、光的折射规律:
一点:入射点(O)——入射光线的投射点
三线: 入射光线 真实存在
折射光线
法线——与反射面垂直,假象
两角: 入射角
折射角
2.定律: ①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③入射角与反射角:光从折射率小(空气)进入折射率大(水、玻璃)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
光从折射率大(水.玻璃)进入折射率小(空气)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光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变
入射角↑,折射角↑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二)透镜的三条特殊完成。
(1)凸透镜
入射光线经过光心,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经过另一实焦点
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凹透镜
入射光线过光心,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另一焦点
入射光线过另一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2.光的折射现象和说明:
§2.3凸透镜成像.
一、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作用
1.分类
透镜 图示 特点 作用 应用
凸透镜 中间厚,两边薄; 透镜越厚,焦距越小 会聚光线 放大镜、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 中间薄,两边厚; 透镜越厚,焦距越小 发散光线 近视眼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位置 应用 光路图
u=∞ v=f 点 异侧 测焦距(f)
u>2f f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测准焦距(2f)
f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幻灯机 投影仪
u=f v=∞ 不成像 ---- 平行光束
0§2.4 眼的成像原理 视力矫正
一、眼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
角膜+晶状体——凸透镜
视网膜——胶片
瞳孔——光圈
看远处物体:晶状体凸度减小,焦距变长,充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凸度增大,焦距变短,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二、视力缺陷及矫正.
(一)近视眼
1.特点: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
2.成因:长期近距离看物体,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看远处物体,像成视网膜前
3.矫正:戴凹透镜,发散.
(二)远视眼
1.特点:只能看清远处物体看不清近处物体
2.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小,会聚能力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看近处物体,像成视网膜后。
3.矫正:戴凹透镜,会聚
第三章 人体的感觉
§3.1 眼与视觉
一、眼球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结构 功能
眼球壁 外层 角膜 透光.聚光
巩膜(白眼球) 保护
中层 虹膜(黑眼球) 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 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内层 视网膜 感受光刺激,外界物体成像位置
眼球内容物 房水 维持眼内压力,为虹膜,角膜.晶状体提供营养.
晶状体(起决定作用) 通过曲度变化,使光线准确地成像子视网膜上.
玻璃体 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二、近点、远点、明视距离概念:书P39+书P42小资料
1.近点:当观察物移近至短于一定距离时,眼睛无法调节至使得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此时观察物所在的点称为近点(眼睛通过调节能够看清物体的最近位置)。
2.远点:正常人眼睛在不调节时,平行光线入射经眼折射后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此时观察物所在的位置称为眼的远点(眼在完全不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
3.明视距离:明视距离为除近视和老花眼外,具有正常视力的人最易看清的最短距离,约25cm。
三、视觉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眼球→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折射光线)→视网膜(形成物像)→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2耳与听觉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收集声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递声波
中耳 (传导声音) 鼓膜 声波引起鼓膜振动
鼓室 容纳听小骨,维持骨膜两侧气压平衡
听小骨 传递骨膜振动到耳蜗
耳咽管
内耳 (主导听觉)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前庭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机械振动后能产生神经冲动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三、声音传导途径
①气传导: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内耳耳蜗的途径(传音效率最高)
②骨传导:通入颅骨直接传入内耳(无实际意义)
四、听力障碍
①传导性耳聋:外耳道阻塞,中耳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
②神经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听力下降或丧失
五、保护耳和听觉
①严禁用尖锐物体挖耳
②不要让脏水进入外耳道,避免感染
③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开口或堵耳、闭嘴,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
§3.3皮肤感觉
一、触觉和压觉:
触觉: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
压觉:压觉是较强机械刺激导致皮肤(或口腔黏膜)和深部组织变形所引起的感觉。
见书P48划线
二、温度觉和痛觉
(一)温度觉——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
冷觉:<30℃。冷觉感受器发放冲动
温觉:>30℃,热觉感受器发放冲动;47℃发放频率最高
冷觉感受和热觉感受器游离于神经末梢
(二)痛觉:
痛觉感受器:游离于神经末梢,几乎布满全身。
作用:保护意义
特点:除了引起不愉快的痛苦感觉外,还会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应及时舒缓。
§3.4味觉与嗅觉
一、味觉:
(1)定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引起的感觉.
(2)味蕾:舌的表面有一个个小的突起,与感知味道有关。
(3)形成过程:食物味蕾神经大脑皮层味觉中枢→产生味觉
(4)4种基本味觉:甜、咸、酸、苦
(5)影响因素:温度(20~30℃,味觉敏感度最高)
二、嗅觉
(1)定义: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大脑皮层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3)7种基本气味: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腐腥味
(4)影响因素:黏膜充血、炎症。
(5)特点:适应性。
第4章 电与电路
§4.1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定义:经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或排斥轻小物体的现象.
(2)摩擦起电:1.定义:物体因摩擦而带电
2.产生条件:①相互摩擦的物体是由不同物质构成的
②两物体与外界绝缘
3.实质:电子的转移 玻璃棒(十) 丝绸(一)
橡胶棒(一) 毛皮(十)
(3)电荷:1.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一”
2.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3.具体分析: 2个物体 相斥:2正或2负
(无磁体) 相吸: 1正1负
1正1不带电
1负1不带电
(4)验电器:1.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结构:
3.原理:同种电荷相斥
4.使用方法:物体接触金属球,若金属箔张开说明物体带电,张角越大,所带电荷越多,
无变化说明不带电
5.检验:已知金属箔所带电性,可检验另一带电体所带电性
具体分析:金属箔张开 带正电 张角变大,带正电
张角变小/闭合/先闭后张,带负电
带负电 张角变大,带负电
张角变小/闭合/先闭后张,带正电
(5)静电:
1.定义:摩擦起电后的正负电荷被束缚在带电体上,它不像电线中的电荷那样定向移动,所以称之为静电荷,简称静电。
2.静电利用: ①静电复印、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等
②海水淡化、喷洒农药、人工降雨、低温冷冻
3.静电危害:①飞机机体与空气中的水汽、灰尘等微粒摩擦使飞机带电,严重干扰飞机无线电设备的正
常工作
②印刷厂,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在一起
③易燃易爆品或粉尘、油雾的生产场所静电容易火花放电,引起爆炸和火灾
④看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空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和薄膜,使图像清晰度、
亮度降低
(6)使物体带电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电子转移
②接触起电
③感应起电——电荷重新分布
二、生活中的放电现象大气中两种电荷的中和现象
(1)火花放电: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剧烈的电中和现象,还伴随发光、发声
(2)尖端放电:
1.定义:带电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尖端,电荷从尖端处逐渐释放与周围空气中的异种电荷发生中和,产生尖端放电(缓慢的局部电中和现象)。
2.应用:避雷针.避雷带
(3)闪电:自然界发生的剧烈的放电现象,属于火花放电.
§4.2 电路
一、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易导电的物体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会变为导体
2.绝缘体:不易导电的物体
3.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
4.超导体: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有些材料电阻会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的物体叫超导体
二、电路:
把电源、开关、用电器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电流的路径
(1)电源:
1.概念:提供电能的装置.
2.作用:持续提供电能
3.能量转化:其他能→电能
4.常见电源及能量转化: 干电池:化学能→电能
蓄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
放电:化学能→电能
发电机:其他能→电能
5.电流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
外部: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
内部:电源负极→电源正极
(2)用电器
1.概念:消耗电能的装置
2.能量转化:电能→其他能
(3)开关:
概念: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
三、电路连接方式
(1)电路状态:
类型 定义 特点
通路 正常接通的电路 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工作
断路(开路) 在某处断开的电路 电路中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短路 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连接的电路 有强大电流,会损坏电源,用电器不工作
拓:
用电器被短接: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接通
(2)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串联 并联
电路图
连接特点 只有一条电流路径 有干路、支路之分
工作特点 任一用电器不工作,其他均不能工作 某一支路断路,不影响其他支路
开关控制特点 一个开关控制所有 干路控制所有.支路控制支路
§4.3电流和电压
一、电流强度(I)
(1)定义: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简称电流.
(2)单位:安培(A) 1A=103mA=106uA.
(3)方向:正电荷的移动方向.
(4)电流表:
0.6、3—— 接“+”接线柱,使电流流入
“-”接“-”接线柱,使电流流出
电流变不可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二、电源电压(U)——形成电流的原因.
(1)单位:伏特(V) 1kV=103V=106mV
(2)居民家用电压:220V 干电池标准电压:1.5V
(3)电压表:
0.6、3—— 接“+”接线柱,使电流流入
“-”接“-”接线柱,使电流流出
§4.4电阻
一、电阻(R)
(1)定义: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的物理量
(2)单位:欧姆(Ω) 1MΩ=103kΩ=106n
(3)影响因素: 导体长度(正比)
导体横截面积(反比)
温度(正比)
材料
二、滑动变阻器:
(1)注意: 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移至阻值最大处
②电流不可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最大电流
(2)连接方式
§4.5欧姆定律
一、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控制电阻不变
滑动变阻器作用:①保护电路
②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拓:R=
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滑动变阻器作用: ①保护电路
②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实验结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段导体电阻成反比
I=
变形: R= ,U=IR
三、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I=I1=I2=…… I=I1+I2+……
U=U1+U2+…… U=U1=U2=……
R总=R1+R2+…… = + +……
U1:U2=R1:R2 I1:I2=R2:R1
第5章 电与磁
§5.1 磁现象
一、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二、磁极:
(1)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地方。
(2)特点:总是成对出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极:南极——S;北极——N
三、磁化
(1)定义:一些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
(2)磁化方法: ①用一个物体(铁、钢)在磁体上沿一个方向摩擦,
②用一个物体(铁、钢)靠近磁体
PS:铁棒离开磁体后磁性立即消失,钢棒被磁化后磁性不易消失
因为钢比铁纯 铁中含有C、S等杂质.
四、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2.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五、磁感线:
(1)磁场分布是立体的.
(2)假想,不存在的.
(3)南进北出(外部)
注意:①用虚线
②磁体外部磁感线南进北出
③不可相交,是一闭合曲线
④磁感线疏密代表磁场强弱
六、地磁场
(1)走向:从南向北
(2)地磁南极=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北极=地理南极附近.
§5.2 电流的磁效应
一、电流的磁效应
(1)发现者:奥斯特
(2)概念: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
(3)实验(奥斯特实验):
二、直线电流的磁场
(1)直线电流的磁场特点:
1.定义: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越靠近导线磁性越强,越远离导线,磁性越弱;电流强,磁性强
(2)影响因素: 距离(正比)
电流强度(正比)
(3)方向判断:右手定则(安培定则) 大拇指——电流方向
四指——磁感线方向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特点: 与条形磁铁相似,通电螺线管两端相当于条形磁铁磁极
(2)影响因素: 电流大小(正比)
螺线管线圈匝数(正比)
有无铁芯(有强无弱)
(3)方向判断: 右手螺旋定则 大拇指——N极
四指——电流方向
三、电磁铁
(1)定义: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3)影响磁性因素: 电流大小、线圈匝数
(4)优点:①磁性强弱可控制,通过改变电流大小
②磁性有无可控制,通过改变开关通断
③磁极方向可控制,通过改变电流方向
四、电磁继电器
(1)构造:
(2)原理: 通电时,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工作电路触点接通→工作电路闭合;
断电时,电磁铁无磁性→衔铁拉起→工作电路断开
(3)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间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工作电路.
§5.3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1)发现者:法拉第
(2)概念:(磁生电)当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有电流产生。
(3)实验:利用灵敏电流计 可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判断电流方向.
实验结论: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4)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②置于磁场中
③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5)影响因素: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
(6)方向判断:右手定则: 大拇指——导体运动
手心——面向N极
四指——电流方向
第6章 电磁波和通信(过)
详见书P109
第7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7.1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分类.
(一)按获得途径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区 别 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形成基础 遗传物质决定 遗传物质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获得途径 与生俱有 由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时效性 伴随一生 暂时性,可形成可消退
适应特征及意义 使动物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进化趋势 出生时必不可广,是动物的本能活动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占全部行为的比例越大
联系 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行为的功能/目的
类型 概念 示例
觅食行为 动物获联营养的各种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贮藏食物 方法:①积极狩猎;②等待伏击 松鼠贮存果实
攻击行为 (同种动物间)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行为 特点:双方身体很广受到伤害; 意义: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 公鸡相斗、雄斑马决斗
防御行为 (不同种动物间) 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意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 壁虎断尾、刺猬缩团
繁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占区、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及育雏等 意义:使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并使后代得到亲体的良好照顾,大大提高幼体成活率 家燕筑巢、孔雀开屏
社群行为 具有社会性现象,社群成员间具有分工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蜜蜂社会、蚂蚁社会、猴
节律行为 迁徙行为 鸟类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 大雁、天鹅、燕子等
洄游行为 鱼类的周期性,定向的群体迁移活动 大马哈鱼、中华鲟等
领域行为 动物一般在特定地域内生殖、取食等,动物为了更好地在领域内生存,排除其他生物干扰,而出现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 雄狮领域边缘排尿
§7.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调节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
脊髓 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由脑发出,大部分分在头部
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分布在躯干、四肢
二、脑
(一)大脑
1.组成:左大脑半球——控制身体右半部分活动;负责语言和和逻辑思维
右大脑半球——控制身体左半部分活动;负责艺术思维
2.各部分(具体):
(1)大脑皮层(灰质): 位置:大脑半球的表面
特点:有许多沟、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
组成:主要由神经细胞细胞体构成;
作用/地位: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管理和指挥全身器官的活动
PS:较重要的中枢:
神经中枢 (指在中枢神经的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集中在一起,行使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躯体运动中枢 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
躯体感觉中枢 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
视觉中枢 与产生视觉有关
听觉中枢 与产生听觉有关
语言中枢 与说话、写字、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
(2)白质: 位置:大脑皮层下面(大脑内部)
组成:由神经纤维组成.
作用:联系左右大脑半球、脑的其他部位以及髓等传导作用.(通信联络,上传下达)
(二)小脑:
1.位置:大脑后下方,脑干脊侧
2.功能: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三)脑干(生命中枢):
1.位置:大脑下方,小脑前方
2.作用: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心血管运动等
PS:“植物人”——大脑受到损伤而脑干功能正常
三、脊髓:
1.组成: 灰质:位于中央,呈蝴蝶状,调节基本生理活动
白质:灰质周围,内部神经纤维在脊髓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和脑之间起联系作用
2.形状:圆柱形
3.位置:上端与脑干相连,下端直至腰椎下缘
4.功能:
(1)反射功能:灰质内有许多低极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注: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受大脑控制)
(2)传导功能: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引起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同样,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
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四、周围神经系统
1.组成: 脑神经——由脑发出的神经,大都分布在人体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共有12对。
脊神经——大多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有的还通向内脏器官。共有31对。
2.功能:负责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送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以及把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传送到肌肉和内脏器官,支配它们的活动(传导神经冲动)
补充:
五、神经元
1.概念: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叫神经细胞。
2.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3.结构:
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神经元树突)
①神经元: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
②神经纤维: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神经: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④神经末梢: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4.神经冲动的传导:
器官产生的神经冲动→脊神经→脊髓→上行神经纤维→脑→下行神经纤维→脊髓→脊神经→器官
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由完整的反射弧完成)
反射前提:有神经系统
1.反射
(1)特点只有动物和人有
(2)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2.反射弧
(1)定义:指完成各种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2)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PS: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受损 无感觉,无反应
若传出神经.效应器受损  有感觉,无反应
若脊髓中的上行传导束受损 无感觉,有反应.
(3)反射弧特点:单向性(单向传导)、完整性(缺一不可)
3.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项目 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反射弧特点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有大脑皮层中神经中枢的参与,是暂时、易变的
刺激 事物本身 事物的属性(如有关酸梅的语言,文字等)
神经联系 固定的,不会消退的 暂时的,可以消退
意义 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多变的环境
举例 吃酸梅分泌唾液 看到酸梅分泌唾液.
4.训练和巩固条件反射要求: ①使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
②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刺激
§7.3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腺vs外分泌腺
有无导管 分泌物的排出 举例
内分泌腺 无 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经血液传送 甲状腺、胰岛、性腺、肾上腺、垂体
外分泌腺 有 经腺体导管排出 唾液腺、胃腺、胰腺
二、激素
1.定义: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调节功能的活性物质
2.特点: ①含量少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②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伴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③不同激素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
三、内分泌系统及各自腺体功能
内分泌腺 位置 分泌激素 主要功能 缺乏症状
垂体 大脑的下部 生长激素 促人体生长发育;分泌多种促激素间接地影响、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 颈前部甲状软骨下方 甲状腺激素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 幼年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饮食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胸腺 胸骨后方 胸腺激素 在人体抵御疾病方面有重要作用
肾上腺 肾上腺素 促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胰岛 胰腺内部 胰岛素 加快血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浓度 (调节,控制血糖浓度) 不足→糖尿病 过多→低血糖
性腺 睾丸 雄性激素 调节男性生殖系统和维持 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调节女性生殖系统和维持 第二性征
§7.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
(1)定义:指人体的深部温度
(2)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变动不超过±1℃.
腋窝:36.0℃~37.4℃;口腔:36.7℃~37.7℃;直肠:36.9℃~ 37.9℃
产热器官:骨骼肌(运动时为主)、内脏(安静时为主)
散热器官:皮肤
二、体温调节.
(1)降温时的调节:
降温→冷→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恒定
汗腺分泌减少,
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增强,
打寒颤,
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
代谢率上升
(2)升温时的调节
升温→热→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汗腺分泌增加,
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减弱,
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减少,
代谢率下降
PS: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
§7.5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对光的反应:
1.向光性:植物生长器官受单侧充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
2.实验:
本质:在植物胚芽尖端,由于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二、植物对重力的反应
根:正向重力性(正向地性)——保证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茎:负向重力性(负向地性)——保证叶能伸向空中,吸收阳光
三、植物根生长对水的反应.
向水性: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四、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
感震性: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
第8章天气和气候
详见书P16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