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1 我们的宇宙一、宇宙中的天体系统(1)(2)天体层次1.星系:由恒星、星际气体从及尘埃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PS:多个星系成团分布形成星系团或超星系团)2.星团:指恒星数目超过10颗以上,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物理联系(引力作用)的星群(众多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星团)3.恒星:是在熊熊燃烧着的星球4.行星:依附于恒星,在一定轨道上围绕恒星运动……(3)PS:离我们 最近的星系:大麦哲伦星系,离地球约16万元年最远的星系:离地球约100多亿元年仙女座星系:离地球200万元年二、宇宙的大尺度(109光年以上)分布宇宙在大尺度上的分布是均匀的各同向性的→宇宙是无边、没有中心的三、膨胀的宇宙.1.谱线红移(现象)↓多普勒效应(解释)书P15小资料星系之间正在相互退行远离↓宇宙正在膨胀,且是没有中心的膨胀拓:哈勃定律——1929年提出 V(退行速度)=H0(哈勃常数)·d(星系距离)§1.2 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一、宇宙的起源:起源于150亿年前的热大爆炸→没有中心的爆炸.二、热大爆炸的证据:——微波背景辐射三、宇宙的演化:热爆炸后: 3分钟→ 100万年→ 10亿年→ 100亿年出现复合原子核 出现原子 出现星系和恒星 太阳和地球诞生四、宇宙的将来:由宇宙密度决定>4.5×10-27kg/m3(约每立方米3个中子或质子)——回到高温、高密状态≤4.5×10-27kg/m3——消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冷寂世界五、宇宙在加速膨胀§1.3恒星的一生恒星的演化:恒星稳定条件:引力=辐射压力+气体压力(1)小质量恒星:能稳定地发光发热的恒星 体积特大,呈红色↑ ↑星云或星际云 原恒星 主序星 红巨星 白矮星(依靠冷却发光发热)→黑矮星↓失败褐矮星☆形成中的恒星依靠引力势能发光发热:温度升高到700万℃时,开始出现氢核聚变,核能成为主要能源(2)大质量恒星:高速旋转并向外发射很强烈的电磁辐射(依靠冷却发光发热)↑星云或星际云 原恒星 主序星 大红巨星 超新星 中子星/脉冲星→黑矮星↓失败褐矮星☆超新星爆发: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形成中子星或黑洞时发生的是宇宙中生命的摇篮能量巨大的爆炸。是后来形成恒星的原动力,也是这类恒星中含有各种元素的主要原因。(3)超大质量恒星:星云或星际云 原恒星 主序星 超大红巨星 超新星 黑洞↓失败 ↓褐矮星 密度极高,具有非常大引力☆决定恒星寿命的只有一个因素——质量质量越大、寿命越短§1.4 星际航行和空间技术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围绕地球运转而不掉——7.9km/s第二宇宙速度:脱离地球成为太阳系行星 —11.2km/s.第三宇宙速度:脱离太阳系——16.7km/s二、航天器无人航天器 人造卫星 通信类卫星对地观测类卫星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飞船空间站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2.1地球的演化一、对地球起源的推测(1)星云原始太阳星云周围的气体主埃物质行星(原始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较重物质→地核原始地球 较轻物质→地幔 原始大气层更轻物质→地壳 ↓水蒸气冷却液化↓不断运动 原始海洋完整大陆↓分裂、“漂移”现在格局(2)地球起源学说:见书P30小资料(3)地球的年龄:至少46亿年(通过测定岩石年龄判断)(4)化石:1.定义:一般指在地层中保留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2.地位: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实体化石:动植物遗体全部或大部分保留的化石3.分类: 铸模化石:动植物遗体在地层中留下的印模、铸型等遗迹化石:动物活动过的遗迹或遗物二、地球的历史拓: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世、期、时(大→小)太古代 ①地壳刚形成;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岩浆中气体和水汽大量喷发,(38亿年前—20亿年前) 逐渐形成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②最原始的生命体——蓝藻在海洋中诞生,进行光合作用元古代 ①陆地面积扩大,开始出现陆地和山脉,大气中形成了氧气(20亿年前—5.7亿年前) ② 真核藻类出现,可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古生代 ①一整块大陆,陆地扩大,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5.7亿年前—2.5亿年前) 古老的蕨类植物繁盛,原始陆地植物出现,裸子植物出现;② 早期海洋出现大量三叶虫,后无脊椎动物繁盛,出现了鱼类、两栖类动物繁盛;昆虫类繁盛;中生代 ①地壳运动剧烈,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大西洋、印度洋形成;大陆轮廓基本形成(2.5亿年前—6500万年前) ② 裸子植物繁盛,出现被子植物;爬行类出现并繁盛;鸟类出现;恐龙历经了兴、盛、衰的过程新生代 ①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基础(2.5亿年前—6500万年前) ② 被子植物繁盛;大部分恐龙灭绝,小部分小型恐龙演化为鸟类祖先;哺乳动物出现并繁盛,类人猿出现,直至六七百万年前人类出现§2.2生命的起源一、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原始地球的条件)①生命的动力——来自太阳②地球有极好的位置——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刚好使水保持液态③地球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繁衍场所—— ①有大气圈可防陨石撞击、紫外线辐射、稳定温度②地球的铁质核心在旋转中产生磁场,防止太阳电离层(电子风暴)二、生命从哪里来巴斯德的实验(鹅颈瓶实验) 证明:即使是很简单的微生物也不可能从肉汤中直接形成,而是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进入了肉汤→否定了“自生论”三、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物(甲烷、氨、水蒸气等)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能生繁殖、遗传)PS:米勒的实验仅能说明: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2.3生物进化一、生物进化的证据(一)化石证据①马的进化历程种类 距今年代 生活环境 体型 运动形式始祖马 5000万年 森岭 狐狸一般大小,背部向上凸,前足有四趾 跳跃三趾马 2000万年 草原 比始祖马大,背部较平直,前足有三趾 奔跑现代马 1000万年 草原 高大,背向下凹 快速奔跑 马的进化历程说明: ①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②证实生物进化的渐变性③生物进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密切,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促进了生物的进化②始祖鸟特征:有鸟类的特征,如羽毛、前肢变成翼;又像爬行类,如翅上有爪,还有一条长尾 介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 推测:鸟类由爬行类演化而来(二)解剖学证据:(1)同源器官,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证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2)同功器官:指功能相同,外形相似,结构和来源不同的器官(三)胚胎学证据:胚胎发育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所经历的阶段,反映了脊椎动物有共同的起源三、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生命 原始藻类植物 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裸子植物原始被子植物原始单细胞动物 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 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 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三、达尔文进化学说(1)提出内容:《物种起源》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自然选择 内因: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定向的) 外因:过度繁殖、生存斗争(2)自然选择的意义:①促使新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②促使生物不断进化(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四、生物的适应和进化:植物:虫媒花、风媒花动物:拟态、保护色、警戒色五、综合进化论(书P48)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③生物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合作等,只要能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都具有进化价值.§2.4生态平衡一、生物圈的形成1.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2.组成: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3.形成过程出现原始生命→出现蓝菌(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完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出现多细胞生物→出现多种多样的动物、植物和单细胞生物→出现高等植物、陆生动物→生物圈4.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础条件:空气、水、适宜温度、矿物质、各种食物二、生态平衡:1.特点:动态平衡—— ①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数量相对稳定(结构上)②具有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上)③各个成分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保持平衡2.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成分的复杂程度,越复杂越强抗污染自净能力抗干扰自恢复能力3.意义:详见书P52第3章§3.1物质的转化一、金属的氧化和金属氧化物的还原(1)铜与氧化铜的转化:1、 2Cu+O22CuO现象:紫红色铜片变成黑色2. CuO(灼热)+C2H5OH=Cu+C2H4O+H2O(乙醇) (乙醛)现象:铜片表面由黑色变为紫红色.(2)还原氧化铜:① H2:原理:H2+CuOCu+H2O现象: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柱生成Q1:试管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Q2:CuO要铺在底部?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Q3:先通氢气后加热?排尽试管内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加热时爆炸Q4:导管插在试管底部的CuO上方?易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尽,加热后不发生危险。Q5:先灭酒精灯直至使馆冷却再断氢气?防止生成的铜在温度较高时再次被氧化②CO:原理:CO+CuOCu+CO2现象: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③C:原理:C+2CuOCu+CO2↑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导管口有气泡冒出④金属:Mg原理:Mg+CuOMgO+Ca.(3)还原氧化铁:(见九上第3章金属与盐——铁的冶炼”).(4)使铁表面形成氧化层保护膜:利用浓H2SO4“钝化”(常温下): 操作:将铁片放入浓H2SO4中现象:铁片表面变成黑色(Fe3O4—致密的氧化膜),无气体生成原理:铁片发生钝化拓:一定温度下,铁片会与浓H2SO4反应: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铁片与浓HNO3反应:Fe+6HNO3(浓)=Fe(NO3)3+3NO3↑+3H2O.☆氧化还原的判断:得氧物质——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得还失氧”失氧物质——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定氧化剂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一)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的特化,①以“C”为例①C→CO:2C+O22CO②C→CO2:C+O2CO2③CO→CO2:2CO+O22CO2④CO2→CO:CO2+C2CO⑤CO2→H2CO3:CO2+H2O=H2CO3⑥H2CO3→CO2:H2CO3H2O+CO2⑦CO2→CaCO3:CO2+Ca(OH)2=CaCO3↓+H2O⑧CuCO3→CO2:∴ CaCO3+2HCl=CaCl2+H2O+CO2↑;CaCO3CO2↑+CaO②酸雨的形成:1.成因:含硫、氮等的煤或石油产品的燃烧.2.原理: S+O2SO2 N2+2O22NO2SO2+H2O=H2SO3 3NO2+H2O=2HNO3+NOor: 2SO2+O22SO3 SO3+H2O=H2SO4☆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二)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转化(1) 以“Al”为例:①Al→Al2O3:4Al+3O22Al2O3②Al2O3→Al2(SO4)3:Al2O3+3H2SO4=Al2(SO4)3+3H2O③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2)从“Cu”为例:①Cu→CuO:2Cu+O22CuO②CuO→Cu:CuO+H2Cu+H2O③CuO→CuCl2:CuO+2HCl=CuCl2+H2O④CuCl2→Cu(OH)2:CuCl2+2NaCH=Cu(OH)2↓+2HCl⑤Cu(OH)2→CaCl2:Ca(OH)2+2HCl=CuCl2+2H2O(三)酸、碱、盐的转化:①Na2SO4→NaOH:Na2SO4+BaCOH =BaSO4↓+2NaOH②NaOH→Na2SO4:2NaOH+H2SO4=Na2SO4+2H2O③NaCl→Na2CO3:2NaOH+CO =Na2CO3+H2O④Na2CO3→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⑤Na2CO3→Na2SO4:Na2CO3+H2SO4=Na2SO4+H2O+CO2↑(四)总结:三、其他常见物质间的转化:(1)CO2(2)铁(3)铜(4)S§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一、碳循环,主要通过CO2循环途径:①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②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③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④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CO2二、氧循环:主要以水、氧气、二氧化碳形式存在.产生氧气: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氧气:燃料燃烧、呼吸作用(动植物)、分解作用(微生物)巩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光合作用有机物+氧气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3.3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一、肥料:(一)农家肥料:①含多种植物生长所需元素,但较少,难溶于水②特点:肥效慢但效程长;能改良土壤结构;便于就地取材,成本低廉③缺点:不能满足大面积农作物获得高产的需求(二)化学肥料①特点:元素含量大,易溶于水,易被吸收,肥效较快②缺:大量使用易使土壤板结③常见化学肥料:氮肥 1.含氮无机盐——尿素CO(NH2)2(最普遍)2.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使茎叶枝繁叶茂,叶色浓绿3.缺乏: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磷肥 1.含磷无机盐2.作用:促植物根系发达,增强植物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3.缺乏: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茎.叶出现紫色钾肥 1.含钾无机盐2.作用:促充合作用,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抗病虫害和防倒伏的能力3.缺乏:茎秆软弱,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二、计算:求元素质量,eg: 已知KH2PO4(磷酸二氢钾)的质量为mg,求mH和mkmH=mmK=m三、氮循环:(氮——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之一)1.定义:指氮气、无机氮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在自然界相互转化的过程的总称2.途径:(1)自然固氮:①高能固氮(放电):N2+O2NO23NO2+H2O=2HNO3+NO②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和某些蓝绿藻能在常温下将氮气转变为酸碱盐(2)人工固氮:①合成固氮 N2+3H22NH3②仿生固氮利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铵盐和硝酸盐,用来合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合成各种蛋白质。四、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光化学烟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第四章 健康与保健§4.1 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一、健康1.定义:指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都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格健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即时适应环境。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该能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二、亚健康1.定义: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2.“亚健康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3.症状表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等4.亚健康的发生机制:由于心理、社会、生物等多种环境因素,引起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导致基因素达紊乱5.原因:(书P78)过度疲劳.营养不足、心理不健康、人体自然衰老等三、疾病1.定义:人体的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的结构或生理功能发生失调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正常并引起不舒服感觉的反应2.分类: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详见§4.6)3.非传染性疾病(1)冠心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亦称缺血性心脏病)①病因:因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管腔阻塞,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引起的心脏病.②人群: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③类型:心绞痛、心肌梗塞④预防:合理膳食;适当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不抽烟、不饮酒。(2)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病色)①病因:因胰腺β细胞损害,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或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②危害:持续性高血糖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③并发症:冠心病、失明、肢端坏疽等④类型: 胰岛素依赖性(Ⅰ型)——多发于青少年胰岛素依赖性(Ⅰ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人体型肥胖(3)恶性肿瘤——癌症1.特点:癌细胞能不间断分裂、转移并侵犯新的组织2.病因:音未完全清楚;环境中许多化学、生物、物理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癌变3.降低发病措施: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过多食用油炸、烧烤、腌制食品……§4.2 运动与健康一、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 骨膜骨 骨质 骨密质(书P85) 骨松质骨髓骨骼肌(肌肉) 占体重20%区分: 骨:单独一块骨骼:多块骨连接成的整体长骨:尺骨、肱骨骨的种类 短骨:腕骨.跗骨扁骨:颅骨、胸骨不规则骨:椎骨二、骨骼的组成(共206块)脑颅骨(8块):围成颅腔,容纳和保护脑头骨 颅骨(15块):构成面部的支架,保护面部的感觉器官(29块) 听小骨(6块):相互震动,复制声源刺激内耳7 12 5 1 1组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脊侧)脊柱:纵贯于人体背部中央,侧看呈 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胸侧)躯干骨 (26块)“S”形,出现4个生理弯曲。 “S”形作用: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可减轻由运(51块) 由椎骨(26块)连结而成 动引起的对脑的震荡,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①每块椎骨中间有一个椎孔,所有锥孔相连构成一条椎管②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椎管与颅腔相通。胸骨(1块):位于胸前壁正中央肋骨(12对):呈弯弓形胸椎、胸骨、肋骨组成笼状胸廓,保护心、肺等重要器官上肢骨(一对) 作用:承担劳动操作,显得轻巧灵活四肢骨 (64块) 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手骨(126块) 下肢骨(一对) 作用:担负直立行走和支持体重,显得粗壮有力(62块) 髋骨、股骨、腓骨、胫骨、足骨三、关节1.骨连接 定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形式:不活动连接;半活动连接;活动连接→又叫关节关节头:凸起的一面关节窝:凹进的一面2.关节 关节面 关节软骨→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关节囊 囊壁内表面可分泌滑液(润滑,减少摩擦,使关节的活动灵活自如)关节囊内外还有许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紧密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空隙,内有广量滑液3.脱臼 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造成脱臼现象:肿胀、疼痛4.人体主要关节: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5.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 ①脊柱4个生理弯曲:增加脊柱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身体平衡②足弓:具有弹性,可减轻人在行走和运动时对脑的震荡;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增加了人站立时的稳定性四、骨骼肌(约600多块,固定在骨骼上,参与各种动作和运动)1.结构 肌腱: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肌腹2.分类头颈肌 头肌 表情肌咀嚼肌颈肌 如:型锁乳突肌躯干肌 胸肌 胸大肌肋间肌膈肌腹肌 腹外斜肌腹直肌背肌 斜方肌背阔肌四肢肌 上肢肌 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下肢肌 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3.特性:受到刺激而收缩4.骨骼肌的收缩:屈肘——屈肌肌群收缩,伸肌肌群舒张伸肘——屈肌肌群舒张,伸肌肌群收缩5.运动需要其他系统的协调配合:运动的产生与各系统间的关系运动系统神经系统 →各个系统之间密切配合使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消化系统5.运动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详见书P89-90)①增进骨的营养,使骨长得更加粗壮、坚固.②增加关节的牢固性、灵活性③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4.3 免疫与健康一、非特异性免疫——与生俱有;具有非特异性、遗传性、自发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第一道防卫线: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皮肤作用:阻止或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物理屏障: 皮肤(阻挡)——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清扫)——粘膜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可清除异物化学屏障: 杀菌——指可杀死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停止生长的化学分泌物溶解——溶菌酶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第二道防卫线血液凝固 阻止病原体从伤口进入人体内防止血液大量流失吞噬作用——组织中的吞噬细胞会将侵入的病原体吞噬、消灭PS:吞噬细胞特点:广泛分布;除可吞噬病原体外,还可吞噬衰老的细胞二、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卫线)后天获得;具有特异性、不可遗传性的特点1.组成免疫细胞: 主要指淋巴细胞功能:监视外来物的入侵,抵抗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对机体的危害免疫器官: 胸腺——组成:淋巴细胞、上皮网状细胞(可分泌胸腺素)淋巴结(淋巴细胞集合)——可吞噬细胞脾——含有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能吞噬异物2.抗体、抗原:抗体:病原体入侵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1)抗体与抗原的关系①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②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2)抗原≠病原体.抗原包括病原体;可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异物如: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移植异体器官、异型红细胞等(3)免疫机理:机体痊愈后机体保留了产生抗体的机能三、三道防线保卫原理病原体第一、二道防线 保持健康感染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患病四、非特异性免疫 vs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形成时间 与生俱有 后天获得形成因素 遗传决定 与该病原体斗争过的人才有特点 不针对特定病原体,作用范围广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专一性器官或细胞 皮肤、黏膜 胸腺、淋巴结五、免疫功能①抵抗抗原入侵,防止疾病产生,维护人体健康1. ②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③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2.免疫功能异常: 排异反应过敏反应肿瘤3.计划免疫——接种疫苗(是抗原)§4.4 营养与健康营养素(书P98)蛋白质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贮能物质水——调节体温;稀释废物、毒素无机盐维生素——协助维持新陈代谢膳食纤维§4.5卫生与健康↓全面均衡、适量、三餐合理.§4.6环境与健康一、传染病及其传播1.定义: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2.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痊愈后会产生抵抗力)3.基本环节:传染源 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物传染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4.传播方式:①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空气、飞沫——流感②饮食传播——消化道传染病——食物、水、粪便、苍蝇、餐具——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③接触传播——体表传染病——皮肤、粘膜——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癣④虫媒传播——血液传染病——有害昆虫叮咬——乙型脑炎、疟疾5.预防传染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第5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5.1 生物的遗传一、遗传现象1.定义:指某种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相似的现象2.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4.特点:遗传是相对的,但遗传出现的相似性是大量的二、遗传物质及传递(一)染色体1.定义:细胞核内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2.组成:蛋白质+DNA3.存在形式: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4.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1)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生殖细胞染色体只有体细胞一半(2)形成受精卵时,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配对5.各类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体细胞(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新个体(2n)6.染色体类型:性染色体(1对)——决定性别——XY(男性)、XX(女性)【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常染色体(22对)——除性染色体外的染色体(二)DNA1.概述:主要的遗传物质,携带大量的遗传信息2.形态结构:双螺旋结构3.结构发现者:沃森、克里克(三)基因1.概述:决定生物体性状的小单位,即DNA大分子中的一个个片段2.作用:控制物质的性状(不同基因控制不同性状)3.地位: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4.特点:成对存在5. 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DNA——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由小到大: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三、遗传是有规律的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形状隐形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未表现出的形状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3.遗传图解:4.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摩尔根8年 豌豆的杂交实验 创立了基因学说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定律) 连锁和互换规律四、人类遗传病1.色盲——在X染色体2.白化病3.血友病4.先天性愚型病§5.2 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现象——自然界普遍存在1.定义:同种生物的2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性状差异现象2.变异类性:①不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②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3.可遗传变异的来源:①基因突变:DNA分子结构改变②基因重组: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③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PS:基因突变①诱因: 自然突变——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诱发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 物理方式:各种射线、激光等化学方式:亚硝酸盐等生物方式:病毒、细菌等②意义: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微生物新类型③优点:提高突变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④缺点:有利性状不多,需处理大量材料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自身的生存的变异——抗倒伏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自身的生存的变异——白化苗二、变异的意义1.进化上的意义生物 不利变异→淘汰有利变异 新物种 不利变异→淘汰有利变异 新物种生物不断重复上述过程,有利于生物适应变化的环境,不断进化2.生产上的应用:人工选择育种——保留需要的形状基因杂交育种——基因没有发生变化诱变育种——基因或染色体发生了变化太空育种三、嫁接1.定义: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穗 砧木2.成功关键: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分类: 枝接——枝条作为接穗芽接——芽体作为接穗4.优点:可快速繁育优良品种,防止优良品种变异☆:稼接长出的果实仍为接穗的果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