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张PPT+音频素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张PPT+音频素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茅 盾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会象征的修辞手法。
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子夜》。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作者简介
  《白杨礼赞》写于抗日战争相持续阶段。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抗日军民的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重庆后,便写下了此文。
背景资料
象 征
概念: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表现效果:寓意深刻,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知识链接
象征和比喻、拟人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一般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使语句写得生动形象。象征与借喻(比喻的一种)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做细致的描写;而借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知识链接
1.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虬枝( )    婆娑( )
秀颀( )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主zǎi( )    tǎn( )子
潜zī( )暗长   旁yì( )斜出

qiú
suō




检查预习
yín
yān

潜滋暗长:
纵横决荡:
坦荡如砥:
秀颀:
恹恹:
虬枝: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暗暗地生长。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美而高。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检查预习
  认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读课文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整体感知
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在作者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中,哪个词反复出现?请分析它的作用。
“不平凡”一词反复出现。
这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合作探究
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它的不平凡?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外形美:枝干笔直,力争上游。
(2)精神美: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3)环境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4)象征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合作探究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简要分析。
合作探究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文章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合作探究
反复朗读文章第7自然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反问和排比。四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构成了排比。
品味鉴赏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越来越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辽阔平坦、黄沙遍地。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品味鉴赏
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品味鉴赏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生长环境
雄壮伟大
单调
正衬
反衬
对比
不平凡
品味鉴赏
黄绿错综

坦荡如砥

无边无垠

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就是白杨树”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就是白杨树”,从第1自然段中的“我要赞美”到第9自然段中的“我要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品味鉴赏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表明作者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对顽固倒退的人的愤慨鄙弃,深化了主题。
品味鉴赏
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因为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写法探究
我们在运用象征修辞手法时要注意: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读者可以从这个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写法探究
学习了本课,你能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吗?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主题探究
《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一首格律诗,请同学们试着解读此诗。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拓展延伸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