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序号 知识点背书自查清单(1-9课) 自查情况 自查情况
1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1949年-至今)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时间、议题、职能、意义。
3 《共同纲领》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4 开辟历史的新纪元“新”在哪里
5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背景、解放方式、代表、意义
6 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根本原因、军队(被誉为)、司令员、目的、性质。
7 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战役、战斗英雄及其事迹、结果、胜利的原因
8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
9 土地改革的时间、根本原因、法律依据、目的、实质、特点、结果
10 土地改革的意义、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三件大事
1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背景、目的、基本任务、特点、成就、结果
1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意义
15 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实质、意义、缺点、启示
16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原则,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政策
17 中共八大的时间、内容、主要任务、影响、地位
1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哪次会议提出、内容、影响、评价
19 大跃进的特点、危害,人民公社的特点、危害
20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1 国民经济调整的时间、方针、成果
22 文化大革命时间、根本原因、最大冤案、结束标志、影响、教训、启示
2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模范人物、称号及精神,如何践行发扬
2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
25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时间、性质、影响
2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内容、意义
27 拨乱反正完成的标志、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最先改革的地点、时间、制度、特点、意义
2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哪些步骤?从这四次农村关系的调整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30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重点、中心环节、作用
3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完善的时间,特征、意义
32 经济特区分别哪几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
33 对外开放格局的格局、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作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19课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1949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至今)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大单元概念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政权:开国大典
巩固政权:西藏和平解放(政治上)、抗美援朝(军事上)、土地改革(经济上)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一、新中国准备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会议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3.代表:各党各派各界代表662人(特点: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代表人民意志)
4.内容:①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注:《共同纲领》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首都—北京、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6.政协会议召开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②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
2.标志性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开辟历史的新纪元“新”在 ①国家性质发生变化,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人民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人民当家做主。
易错点: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
54门礼炮是指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54个民族(根据当时统计),象征中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干革命的28年。
四、巩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2.时间: 1951 解放方式:和平解放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抗美援朝原因(背景): 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
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直接原因)。
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4.司令员:彭德怀
5.战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6.性质: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7.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8.战斗英雄: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为队友开辟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9.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①爱国主义精神;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革命忠诚精神;⑤国际主义精神
10.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1.胜利的原因: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④国内人民的支持和国际主义力量的支持。
12.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内: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②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③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③巩固人民政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二、概况: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地区:新解放区
2、开始标志(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内容(实质):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5.具体做法: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6.特点: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②分批分期进行
7.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西藏在1959年进行改革)
易错点: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归私人所有
三、意义:
(1)政治上: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巩固了人民政权
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注:1.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三件大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底)
1.背景:①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②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重工业比重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1957年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5.“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6.主要成就:
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四厂)
②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一桥二铁三公)
7.重工业分布特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原因/优势: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②东北重工业基础较好;③紧靠苏联便于接受帮助)
8.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9.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10.我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工业、农业的发展;②受苏联发展的影响,学习苏联经验;③增强国防建设、保卫政权的需要。
11.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②苏联的援助;③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第一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意义: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
①原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②方式: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
④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⑤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
①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②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结果: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原因: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得到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有所发展。
②方式:公私合营
③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④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地位);
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⑤解放了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5.局限性: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启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必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6.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阶段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注:一化三改指国家工业化和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任务)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年-1976年)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4.地位: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原因: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方向;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会议: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1958-1960年)(片面追求高产量、高速度、高指标)
(1)表现(特点):农业上浮夸风,虚报产量;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
(2)危害: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1)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危害: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力发展
4.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个探索中的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59—1961年)
5.严重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等。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时间:1961-1965年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3.成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物价稳定、市场繁荣
四、“文化大革命”
1.原因:①毛泽东错误判断国内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②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根本原因);③野心家的利用和个人崇拜
2.时间:1966—1976年
3.目的: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4.动乱局面表现:“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等
5.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新中国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反映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7.结束:(1)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剑英粉碎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8.“文革” 的危害及其教训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危害:①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社会秩序混乱;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
③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教训: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③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④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启示: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
五.建设成就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原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艰苦奋斗等
2.成就:(1)钢铁工业:武汉钢铁基地、包头钢铁基地
(2)石油工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1
(3)从无到有的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4)铁路: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5)生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6)国防尖端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3.模范人物:(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热爱人民、鞠躬尽瘁)
(3)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助人为乐、爱国爱民)
4.意义: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时代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爱国爱民、助人为乐、敢于创新精神等
如何践行发扬?①学习时代精神;②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时代精神发扬光大
(二)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1967年6月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氢弹;
(2)1970年4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
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
感悟:①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 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⑤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⑥要完善民主法治建设等。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背景:
①十年“文革”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③“两个凡是”方针引起普遍不满;(“两个凡是”的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④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a.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影响:①它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内容:
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
突出表现:①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冤案);
②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③思想上: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顺利完成。
Ps问: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会议冲破“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②会议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最能体现伟大转折)③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必将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特点: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全方位推进)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改革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最先改革的地点和时间: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5.方式(特点):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6.推广: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7.意义: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路。
ps: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Ps: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哪些步骤?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问:从这四次农村关系的调整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制定农村政策时应该注意什么)?
启示: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背景:①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②企业没有自主权,政企不分;③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
4.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中心环节(目的):增强企业活力
6.作用:①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②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开始:建立经济特区 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
代表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作用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表现 1.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2.1985年,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 3.1988年,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 4.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深入内地。
格局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时间 2001年12月
作用 1.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2.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思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还是弊?
意义(利):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弊: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二、改革开放的启示: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③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理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产生)
②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次提出)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知识回顾: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评价邓小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地位)
二、中共十六大(2002年)
1.时间:2002年
2.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含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共十七大(2007年)
1.时间:2007年
2.内容: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中共十八大(2012年)
1.时间:2012年
2.内容:
(1)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共十九大(2017年)
1.时间:2017年
2.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内容:
(1)新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六、中共二十大(2022年)
1.时间:2022年
2.内容:中共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含义),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实现)
(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演化为新内涵: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1.提出: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2.内涵: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人与自然问题)、开放(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意义: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度提高;③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举措:
(1)对内: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对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具体措施: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②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2015年成立);③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建设(2013年,上海自贸区);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意义: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五、开启新征程
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2.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2021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启示:这些党的经验是从党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过来的,在这些经验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3.中共二十大2022年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六.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
走中国道路符合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证明只有走中国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
七.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等
八.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①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
九.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①坚持改革开放;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弘扬中国精神;⑤凝聚中国力量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前提:国家统一领导
(2)实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居住的地方)
(3)行使自治权:不是高度的自治权,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权(受宪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
2、实行的依据(背景、原因):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决定的。
3、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制度化);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化)
4、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实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66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最晚设立);自治州;自治县
6、意义: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③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Ps: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措施:
(1)政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还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表现:创制文字、尊重其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三大英雄史诗)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战略:
①西部大开发战略(20世纪末)(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兴边富民行动
意义: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三.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呢?
1.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2.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关心少数民族同学……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首次提出)
1、提出背景:①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者、提出时间:邓小平 改革开放新时期
3、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目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意义: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②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③为国际上解决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①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③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
③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心愿; ④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⑤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5、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国家强大,才能保护主权;③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三、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时间 方针 措施 作用
港澳回归后 (1997/1999 --2012) 方针: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强化了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贸人文纽带,实现两地互利共赢。
措施:内地与港澳签署关于建立更密切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游(2003年)
进入新时代 (2012 --现在) 方针:一国两制、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措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2020年) 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促进港澳与内地合作共赢、稳定发展
★【注意】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与经济特区中的“特”有什么不同?
1.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特别的社会制度,即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两岸分离;1950年,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二、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
时期 领导人 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 武力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 江泽民 八项主张(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005年 胡锦涛 《反分裂国家法》
中共十八大后 习近平 反“独”促统,共圆中国梦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时间 事件 影响
197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高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987年 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 海峡两岸进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台湾成立海基会 大陆成立海协会 两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3年 汪辜会谈 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
2005 胡锦涛会见连战 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 两岸实现三通 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二、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台独”势力及其分裂行动
2、措施:①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人民解放军在台湾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②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强调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③中共二十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三、海峡两岸现今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①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③“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④香港、澳门回归的经验借鉴;⑤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
2.不利:①美国等外国势力的干涉;②台独势力阻碍国家统一
3.应对措施:①继续推行改革开放,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②坚持和平统一的基础之上,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③利用法律依据,坚决反对分裂。
四、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复兴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九二共识”。
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第15课 钢铁长城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 我国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现代化部队
海军 组建 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发展 1970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1971年,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化海军武器先进,由多兵种组成 2012年9月,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 组建 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拥有飞机3000多架;抗美援朝中取得辉煌战绩(蒋道平)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第一个五年计划:沈阳飞机制造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2.地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3.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实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4.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强军目标
(1)提出者:习近平(2013年)
(2)内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2.强军会议
背景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时地 2014年、福建古田
内容 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成立五大战区
(1)时间:2016年
(2)内容: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4.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5.强军新格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队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四、我国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高; 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③党和国家的重视;④自力更生、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
五、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作用是什么?
答:保卫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提出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友好: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立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敌对: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的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分别与总理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甸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三“互”两“平”)
★5.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时间:1954年
2.人物:周恩来(代表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3.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时间:1955年
3.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4.地位(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5.会议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1)同:历史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2)异: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不同
6.会议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有哪些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国家获得独立;正确的外交政策;卓越的外交家的努力;广大亚非国家的支持。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却长期被联合国排斥在外,由台湾国民党占据席位;②中国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时间 1971年10月
会议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内容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 ①对中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对世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亚非拉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二、中美、中日建交
1.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敌对
2.中美建交:
(1)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建交的前提)
(2)中美建交的原因:①中国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1②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影响: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国家利益
三、全方位外交
1.时间:改革开放以后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措施:
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②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③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⑥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5.成就: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的国际会议
6.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7.全方位外交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启示)
答: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根本原因);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各国尊重;③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广泛认同;④依据国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外交策略。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内容:两弹——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2)发展历程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10月,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③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代表人物:钱学森、邓稼先(“两弹元勋”)
(4)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5)意义:①民族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国防建设: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1)开启飞天之旅: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实现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继美国、苏联之后)
(3)实现太空行走: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4)进驻“天宫”:2021年,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籼型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意义:①国内:籼型杂交水稻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②国际: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也有重大贡献。
4.青蒿素
(1)概况:①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②2015年,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影响: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文化成就
1.第一阶段:1956年——1978年
(1)特征: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代表成果:文学: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话剧:《茶馆》、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2.第二阶段:1978年——2012年
(1)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代表成果:文学: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3.第三阶段:2012年——现在
(1)特征: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2)代表成果: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青少年应如何坚持科技创新,文化自信?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坚持科技创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科技工作者的同心协力和无私奉献;②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③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④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①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原因);②国家关注民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④各族人民共同努力;⑤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⑥科学技术的推动
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布票购买:“蓝灰色的海洋” 五颜六色、追求风格
食 粮票购买、单一、吃饱 吃好、营养均衡
住 拥挤、简陋、条件差 宽敞、环境好
娱乐 简单娱乐 多种休闲娱乐
行 步行、牛车、自行车 私家车、地铁、高铁、飞机等
交通 建设 铁路:2010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 公路:建密集公路网、公路大桥等,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前列 民航: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信 发展 成就 电信: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世界前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十分普遍 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
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启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