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生活需要法律 课件(共20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生活需要法律 课件(共20张PPT)+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生活需要法律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法治的脚步
1.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表现
1.法律及其特征
2.法治及其意义
3.法律的作用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张同学在路上捡到一只短尾信天翁,觉得很可爱,张同学想把留在家里饲养,张同学的父亲对他说:“杨伟信天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自己饲养”随后,拨打林业局电话,将短尾信天翁放归大自然
村口有条小溪,前几天修了个污水厂,不停的排污水。但最近有环保局的人来,污水厂很快就关闭了
为什么会导致以上结果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 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
法律
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法律就离我们很远,真的是这样吗?
1.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表现
(1)生活需要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调整和保障,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P85)

(2)法律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服务人们当下的生活并指导未来的生活(P85)

(3)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P86)
法治的脚步
1.原始社会有无法律?
2.夏朝的法律是什么?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有因有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历代立法中国古代自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
《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以上材料是古代的法律条文,你从中看出什么
2.法律的本质
(1)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P87)



(2)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由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P87)
视频里的主人公是谁,强调了一句什么话?
做法治之光
法治
国君的判案是“法治”吗?为什么?
战国时期,某诸侯国国君在早朝时,听大臣们说民间有许多私自贩盐买盐的事使国家税收减少。国王厉声说道:“从今以后若查明私自贩盐买盐者,立斩无赦。这就作为国家的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违抗。”当天傍晚,国舅因私自贩盐被查处,眼看着要治杀头之罪,可国君却免其一死。大臣们不解的问:“国君为什么早上说定死罪,而到晚上又说没罪了呢?”国君说:“早上我说死罪是法令,晚上我说无罪也是法令,因为我是国君。”
人治
显而易见,中国公民越来越信奉法律、崇尚法治了。而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曾只追求“人治”的完善,将治国理想寄托在“圣人”“明君”身上,但历史的车轮却一次次无情地碾碎了这一幻想……
中国土壤里并非没有过法治的种子,我们有过“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法治宣言,有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原则,但同时也有“刑不上大夫”的法治缺憾。当西方已经大致勾勒出法治框架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法治在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能发挥如此积极有效的作用。
本篇材料体现出了什么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侓,依法办事(P87)
法治的内涵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侓,遵守法律,依法办事(P87)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做到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灵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把促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目标,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P87)
上材料体现了什么?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同志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批判了把一个党派、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威望上”的人治思想,不断强调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靠法治,搞法制靠得住些。”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主义和人民利益,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征之一(P88)
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P88)
以上材料是对法治的阐述,结合书本与材料说说法治的特点
法治的意义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侓,依法办事(P87)
(2)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P87)
(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主义和人民利益,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征之一(P88)
(4)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P88)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权知开封府时,包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由于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于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东京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在他以天章阁待制职任知谏院时,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秉公执法——包拯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