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知识(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1 《儒林外史》-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知识(学案)

资源简介

《儒林外史》
名著概况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作者概述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人物简析
1、严致中:
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好乱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2、沈琼枝:
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后来离开了家算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陈四老爷陈木南:
太平府人。住在南京,寓在东水关董家河房。和表弟徐九公子借银子去结交妓女,后欠了债务还不了就跑到福建去找表弟。
4、范进:
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5、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6、蘧公孙:
蘧公孙本名蘧来旬,字酰夫,浙江嘉兴人。因为祖父蘧祐做过南昌知府,所以被称为“蘧公孙”。小说中,他首次出场是在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蘧公孙的人物原型是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
7、杨执中:
杨允,字执中。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从第九回在二娄公子和邹吉甫的谈话中被提起,一直到第十三回退场,在近五回的篇幅中都有杨执中的出现。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身为名士的杨执中是书中性格鲜明的一个人物,并在全书中担当了某些“极重要的讽刺主题”。
8、王冕: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9、鲍文卿:
鲍文卿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10、周进:
从这周进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情节梳理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
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写作特色
1.结构。《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2.白描。《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
3.讽刺艺术。《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4.美学风格。《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跟踪练习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B.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名士大儒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C.小说中出场就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然是童生的人是范进。
D.书中有许多可笑之人,但杜慎卿却是例外,他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让人敬佩。
2.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该书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及众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C.严贡生是以一个厚颜无耻、巧取豪夺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其最传神的就是“云糕片”事件。
D.书中不仅有对儒林丑态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匡超人、杜少卿是不慕荣利的典型代表。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题目。
材料一:
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道:“小姐,你才恭喜,招赘了这样好姑爷,有何心事,做出这等模样 ”小姐把日里的事告诉了一遍,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养娘劝了一回。公孙进来,待他词色就有些不善。公孙自知惭愧,彼此也不便明言。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
材料二:
沈琼枝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那船是有家眷的。沈琼枝上了船,自心里想道:“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细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立定主意,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3.材料一中的鲁小姐为什么“愁眉泪眼,长吁短叹”?材料二中的沈琼枝为何要逃走?
4.赏析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
5.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简要分析鲁小姐和沈琼枝这两位女性形象,并说说她们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赏析
经典场景 讽刺手法及相关内容 讽刺效果
匡超人前后期变化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前期亲自侍奉病重父亲,主动承担养家责任,还每日坚持读书;后期抛弃妻子,欺骗老师,忘恩负义翻脸不认潘三。
(手法)。参观贡院时悲愤过度,头撞号板,不省人事。
7.班级围绕《儒林外史》中“可笑与可敬的人物”开展阅读交流会,请完成问题。
同学甲:我笑范进,
同学乙:我笑 ,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 。
同学丁:我敬 ,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
【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8.结合选文说说匡超人的变化。
9.《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像匡超人一样前后性格有变化的人。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10.《儒林外史》第三回着力塑造了两个腐儒形象——周进、范进,一个六十多岁仍未中举,一个五十四岁终于成功。请结合下面两个情节谈一谈该书的讽刺艺术。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11.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吴敬梓善用讽刺艺术塑造人物,在《儒林外史》中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了“喜极而疯”的① ,在贡院撞号板痛哭的② ,“伸着两根指头难以咽气”的③ ,以及标榜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④ 。
12.同学们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整理了一个“红黑榜”,其中的黑榜如下,请你帮忙把榜单补充完整。
最无耻之人 最迂腐之人
第一名:① 理由:惹上一身官司都丢给弟弟处理,还争夺弟弟的遗产。 第一名:② 理由:屡试不第撞号板;重文章,轻诗赋。
第二名:牛浦郎 理由:窃取老和尚的诗集,冒充作者牛布衣招摇撞骗。 第二名:范进 理由:③
13.根据名著《儒林外史》,完成下面问题。
小益所在的班级开展《儒林外史》阅读交流会,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
(1)【活动一】请在①处填出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出可敬之处。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v遭人讨厌,老未中举,喜极疾癫。
同学乙:我笑① ,天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 。
(2)【活动二】《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研究。
小益在阅读中对严氏兄弟特别感兴趣,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书中却写了他们的家庭矛盾,有何作用?请结合原著内容进行探究。
14.读整本书时,关注前后关联之处,往往会有奇妙的发现。仿照示例,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本试卷中出现的情节不可作为答题内容)(《儒林外史》)
提示:前后情节关联的常见方式有发展式、相似式、对比式、因果式等。
示例:①兴建泰伯祠并举行祭祀大典是小说的高潮,有辉煌的建筑、隆重的仪式和成群的真儒。整体体现出抵制当下一味追求功名富贵颓风的愿景。
②到了本书之末,当年费了很大心力、财力、物力修建起来的祠堂已经完全荒废,结局凄凉。作者用无情的笔墨流露出自己的痛惜和无奈之情。
③前后关联,其间巨大的张力表明作者内心深切的矛盾,既力图改造当下的社会风气,又深感此路不通,梦想幻灭。通过前后关联,还可以进一步发现,王冕隐居,泰伯祠落寞,市井四大奇人独善其身,隐士、贤人、奇人都无法改变浊世,作者悲凉的文字分明能让我们听到那穷途末路的哭声。
15.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回答问题。
【一】
王举人笑道:“说起来,竟是一场笑话:弟今年正月初一日梦见看会试榜,弟中在上面是不消说了,那第三名也是汶上人,叫作荀玫。弟正疑惑我县里没有这一个姓荀的孝廉,谁知竟同着这个小学生的名字。难道和他同榜不成!”说罢,就哈哈大笑起来,道:“可见梦作不得准!况且功名大事,总以文章为主,那里有甚么鬼神!”周进道:“老先生,梦也竟有准的。前日晚生初来,会着集上梅朋友,他说也是正月初一日,梦见一个大红日头落在他头上,他这年就飞黄腾达的。”王举人道:“这话更不作得准了。比如他进个学,就有日头落在他头上,像我这发过的,不该连天都掉下来,是俺顶着的了?”彼此说着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叫了安置,各自歇宿。
【二】
荀家把这几十吊钱赎了几票当,买了几石米,剩下的,留与荀玫做乡试盘费。次年录科,又取了第一。果然英雄出于少年,到省试,高高中了。忙到布政司衙门里领了杯、盘、衣帽、旗匾、盘程,匆匆进京会试,又中了第三名进士。明朝的体统:举人报中了进士,即刻在下处摆起公座来升座,长班参堂磕头。这日正磕着头,外边传呼接帖,说:“同年同乡王老爷来拜。”荀进士叫长班抬开公座,自己迎了出去。只见王惠须发皓白,走进门,一把拉着手,说道:年长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寻常同年弟兄。”两人平磕了头,坐着,就说起昔年这一梦,“可见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来同寅协恭,多少事业都要同做。”荀玫自小也依稀记得听见过这句话,只是记不清了,今日听他说来,方才明白,因说道:“小弟年幼,叨幸年老先生榜末,又是同乡,诸事全望指教。”王进士道:“这下处是年长兄自己赁的?”荀进士道:“正是。”王进士道:“这甚窄,况且离朝纲又远,这里住着不便。不瞒年长兄说,弟还有一碗饭吃,京里房子也是我自己买的。年长兄竟搬到我那里去住,将来殿试,一切事都便宜些。”说罢,又坐了一会,去了。次日,竟叫人来把荀进士的行李搬在江米巷自己下处同住。
【三】
次年,宁王统兵破了南赣官军,百姓开了城门,抱头鼠窜,四散乱走;王道台也抵挡不住,叫了一只小船,黑夜逃走。走到大江中,遇著宁王百十只艨艟战船,明盔亮甲,船上有千万火把,照见小船,叫一声:“拿!”几十个兵卒跳上船来,走进中舱,把王道台反绑了手,捉上大船。那些从人、船家,杀的杀了,还有怕杀的,跳在水里死了。王道台吓得撒抖抖的颤,灯烛影里,望见宁王坐在上面,不敢抬头。宁王见了,慌走下来,亲手替他解了缚,叫取衣裳穿了,说道:“孤家是奉太后密旨,起兵诛君侧之奸,你既是江西的能员,降顺了孤家,少不得升授你的官爵。”王道台颤抖抖的叩头道:“情愿降顺。”宁王道:“既然愿降,待孤家亲赐一杯酒。”此时王道台被缚得心口十分疼痛,跪着接酒在手,一饮而尽,心便不疼了。又磕头谢了。王爷即赏与江西按察使之职,自此随在宁王军中。
宁王闹了两年,不想被新建伯王守仁一阵杀败,束手就擒。那些伪官,杀的杀了,逃的逃了;王道台在衙门并不曾收拾得一件东西,只取了一个枕箱,里面几本残书和几两银子,换了青衣小帽,黑夜逃走。
(节选自《儒林外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1)结合语段一、二中王惠对“梦”的不同态度,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2)结合语境,品析语段三画线句中加点词的妙用。
此时王道台被缚得心口十分疼痛,跪着接酒在手,一饮而尽,心便不疼了。
(3)班级打算根据以上片段改编课本剧。
①请你给下面这句台词设计两个动作,并说明理由。
这话更不作得准了。比如他进个学,就有日头落在他头上,像我这发过的,不该连天都掉下来,是俺顶着的了?
②得知宁王失败的消息时,王惠会作何感想?请给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阅读体验
本书阅读后,你肯定有很多感受,请将你的阅读感受或对学习、生活的启发写下来。
参考答案:
1.A
2.D
3.鲁小姐是八股才女,热衷“功名富贵”,轻视诗词,而他的丈夫遽公孙却热受诗歌,想做才子名士,把科举看作俗事,所以她很伤心。盐商欺骗沈琼枝,让沈琼枝做小妾,沈琼枝不答应,于是逃婚。 4.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描写,写出沈琼枝逃离宋家的过程,表现出她冷静干练,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5.鲁小姐热衷功名,作者通过塑造她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毒害,连闺房女子都深受其害。沈琼枝自尊自爱、干练机警、具有反叛精神,作者通过塑造她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6.讽刺了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使人性扭曲(或讽刺了功名富贵使人性扭曲)。 周进撞号板 夸张或细节描写 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7.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讨厌,老来中举,喜极疯癫。 严监生 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杜少卿
8.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9.示例:蘧公孙、牛浦郎、鲍廷玺(意对即可)蘧公孙:由豪爽大方、视钱财如粪土之人变成虚伪平庸、沽名钓誉之人。
蘧公孙收租回家途中,遇到落难的王惠,毅然把收到的二百两银子直接赠与他,可见此时的蘧公孙豪爽大方,视钱财如粪土;后蘧公孙将他人的《高青丘集诗话》添上自己姓名刊印,更在入赘鲁家后,因无真才实学,转而开始求“举业”,自此他成为了虚伪平庸、沽名钓誉之人。
10.两个情节都用了极度夸张的讽刺手法,把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腐儒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揭露了一些文人因迷恋科举而完全失去自我的扭曲与堕落,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刻批判。
11.范进 周进 严监生(严致和) 严贡生(严致中)
12.严贡生 周进 示例:醉心科考,中举后喜极而疯。
13.(1) 严监生 淡泊名利,磊落洒脱
(2)示例:严贡生和严监生是同胞兄弟,两个人都是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将书中最恶劣的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严监生损人不利己,具有敛财性。肩负种种传统思想的包袱,对大环境中的道德人伦无比在意,患得患失而虚伪。严贡生损人利己,带有敲诈性,肆无忌惮,视传统道德如弃屣,彻底扯破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14.①在楔子中隐括了全文,将作为真儒生、真名士的王冕与文中汲汲于富贵、贪图功名利禄的众儒相比照。
②结尾说到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高人,他们傲视权贵,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以一技之长谋求衣食,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③前后关联,王冕归隐的情节和四奇人的情节一头一尾将“功名富贵”这个全文的骨架串联起来,使得小说始终围绕着这个主题,或正或反,犹如穿针引线般将情节和结构紧紧地缝合在一起。
15.(1)语段一王惠认为梦不算数,不相信梦兆和鬼神;语段二荀玫中了进士,王惠去拜访,专门说起曾经的梦,说他们是“天作之合”,又开始相信梦兆和鬼神,通过对比,突出了王惠追逐名利、虚伪、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2)被捆缚后“十分疼痛”与降顺宁王后“不疼”形成对比,突出王惠贪生怕死、追逐名利、无立场的特点。
(3)①“这话更不作得准了。”后面加动作“一边摆手,一边频频摇着头”,“……,是俺顶着的了?”后面加“举起右手,掌心向下抚摸头顶”,通过动作描写,体现王惠对鬼神和梦兆的不认同。
②心中暗想:如今宁王失败,继续待下去恐会连累自己,必有杀生之祸,“三十六计走为上”,不如尽快逃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