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17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17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1 7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方向是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F浮=F上–F下。
注意:若物体下部没有液体则物体不受浮力作用。例如插入河底淤泥中的木桩和已粘在杯底上的铁块都不受水的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但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注意: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物体,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将一个空心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并上浮,随着露出水面的体积逐渐增大时,球所受的浮力将逐渐变小,球所受的重力不变,当球浮在水面静止时,所受浮力和它的重力相等。
三、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
2.原理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物体受到的浮力。
3.漂浮或悬浮条件:物体漂浮或悬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注意:(1)计算浮力时,可以依据物体所处状态和题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计算;
(2)将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漂浮、悬浮条件结合在一起来计算浮力大小;
(3)漂浮、悬浮的物体F浮=G排=G物,m排=m物。
四、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实验器材: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金属块、水、小桶。
(2)实验步骤:
①如图甲所示,用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
②如图乙所示,把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③如图丙所示,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
④如图丁所示,测量出小桶所受的重力。
结论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
注意:在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①“浸在”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有一部分浸在液体中,此时V排=V浸入②“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里要注意浮力本身是力,只能和力相等,很多同学常把这句话说成“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力和体积不是同一物理量,不具有可比性;这里所受的重力,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而是被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③由F浮=ρ液gV排,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与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④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气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气gV排。
计算浮力的基本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即称量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其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G(G是物体受到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则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F1-F2 2.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即压力差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为F1,向下的压力为F2,则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的浮力F浮=F1-F2 3.用漂浮或悬浮的条件求浮力即平衡法:物体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时,均有F浮=G。G为物体自身的重力,F浮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4.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即公式法:F浮=G排或F浮=ρ液 V排g(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考点1 浮力
【例1】(2023春 肇源县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塑料小球堵在一个水池的出口处,水无法排出,则该小球  
A.不受水的浮力,也不受水对它的压力
B.受水的浮力,也受水对它的压力
C.不受水的浮力,但受水对它的压力
D.受到水的浮力,但浮力很小
【答案】
【分析】浮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据此分析。
【解答】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将塑料小球堵在一个水池的出口处,球的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不受水的压力,所以该小球不受浮力。
故选项错误,正确。
故选:。
1.(2023春 桥西区期末)如图所示,将完全相同的两个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长方体上、下表面压强差不等,上、下表面压力差不等
B.两个长方体上、下表面压强差不等,上、下表面压力差相等
C.水平浸没的长方体,浸在水中的深度增加,则上、下表面压力差增加
D.两个长方体左、右侧面压强差相等,左、右侧面压力差不等
【答案】
【分析】(1)根据分析两个长方体下表面所受到的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不同,压力差就是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两个长方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分析两个长方体所受到液体的上下压强差的大小关系;
(3)长方体左、右表面深度相同、面积相同,所受液体的压强、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解:、长方体物块悬浮在水中,可知受到水的浮力不变,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故长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不变;
由长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差△知,竖直放置比水平放置上下表面积小,所以长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差不相等;故错误,正确。
、物块左、右两侧面在水中所处的深度相同,所受压强相同,压力相等,压力差为零,故错误;
故选:。
2.(2023春 叙州区期末)探究浮力实验时,小青将重为的长方体铝块浸在水中,如图所示,铝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长方体铝块下表面受水的压力为  
A. B. C. D.
【答案】
【分析】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两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等于浮力,从而可比较压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之差,物体上表面均无液体,所以下表面所受的压力,故正确、错误。
故选:。
3.(2023 池州开学)下列物体受到浮力的是  
A.浸在水下的桥墩
B.正在水中下落的石头
C.飘在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
D.天宫课堂中“悬浮”在水中的乒乓球
【答案】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在液体中时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解答】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在液体中时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浸在水下的桥墩,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力,故不受浮力,故错误;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与物体的浮沉情况无关,所以不管在液体中上升的物体,还是下降的物体都受浮力的作用,故正确;
、太空中没有空气,飘在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不受浮力,故错误;
、太空中,水处于失重状态,对乒乓球不会产生压力,天宫课堂中“悬浮”在水中的乒乓球不受浮力,故错误。
故选:。
考点2 阿基米德原理
【例2】(2023春 潮阳区校级期末)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有一个底面积为,足够高的薄壁柱形容器,长方体物块、通过轻弹簧连接并置于容器底部,此时物块恰好浸没在水中。物块的底面积为,高为。继续向容器中匀速注水,注水速度为。弹簧受到的力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弹簧的长度每变化,弹力就变化,弹簧的重力和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原长
B.物块所受重力为
C.期间,液面上升了
D.时,物块对容器的压力为
【答案】
【分析】(1)根据图乙可以得到物体的重力,还可以求出此时弹簧的压缩量,图中还可以求出内加水的体积,利用数学关系求出水的深度变化量,从而得到此时弹簧的长度,弹簧压缩量加上弹簧此时的长度可以求出弹簧的原长;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求出物块所受重力;
(3)先求出浸没在水中的高度,液面上升的高度为弹簧原长加浸没在水中的高度;
(4)时弹簧处于压缩阶段,将的压力减少量求出来,再求出的压力减少量,而时对容器压力为零,所以两个减少量之和就是时对容器地的压力。
【解答】解:期间薄壁柱形容器内加水的体积为:

此时水深变化为:△,
所以此时弹簧的长度为:△,
由图可知一开始弹簧的弹力为:,
因为弹簧的长度每变化,弹力就变化,而弹簧处于压缩,所以可得弹簧压缩量为:△,
所以弹簧原长为:△,
所以选项错误;
由图可知一开始时物体重力大小等于弹簧的弹力大小,所以物体的重力为:,所以选项错误;
在,弹簧受到的压力减小至0,减小的压力大小等于物块受到浮力,说明在时刻,弹簧伸长量为0,此时;
物体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为:,
所以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为:,
所以期间,液面上升为:△,故错误;
由于在时浸没的深度为,而高,若物体浸没在水中,则所受的浮力为所受浮力的两倍,即为,而重,则弹簧的弹力为。但由乙图可知,此时弹簧受到的拉力小于,说明此时整体漂浮。由图乙及前面分析可知,在时,加入的水量为的一半,所以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即产生向下的弹力为。在第,弹簧自由伸长,不产生弹力,处于漂浮状态,在的注水量为的一半,所以分析可得弹簧的伸长量为,产生的弹力为,此时刚好对容器底无压力,则间,物块对容器的压力变化为,即时,物块对容器的压力为,故正确。
故选:。
1.(2023春 渝北区期中)如图甲所示,边长为的实心正方体物块置于足够深的圆柱形容器底部。现逐渐向容器内加入某种液体,并记录液体的总体积和液体深度的关系如表,物块受到的浮力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00 1200 1800 2600 3500 4400
3 6 9 12 15 18
A.容器底面积是
B.液体密度是
C.当液体深度时,液体对物块底部的压力为
D.当液体深度从加到的过程中,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量为
【答案】
【分析】(1)已知实心正方体物块的边长可求得其底面积,由题意可知,当液体深度时,此时液体的总体积为,容器的底面积减去物体底面积乘以液体的深度即为液体的总体积;
(2)已知实心正方体物块的边长可求得其体积,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液体深度时,若物块不放入液体中,由此可求得液体的体积,
但此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为,两者之差恰为正方体物块的体积,则表明此时物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当继续加液体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不变,从图乙可知,当液体深大于某一值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不变,根据可得液体的密度;
(3)由题意可知,当液体深度为时,物块受到的浮力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液体深度时,物块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
根据浮力的产生原因可得,液体对物块底部的压力大小为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得,当液体深度从加到的过程中,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化量等于浮力的变化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液体深度为时,物块受到的浮力;
由分析可知,当液体深度为时,物块受到的浮力等于,由此可求得浮力的变化量,然后可知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化量,根据可求得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量。
【解答】解:、实心正方体的底面积为:

由题意可知,当液体深度时,此时液体的总体积为,即
解得,容器底面积是,故错误;
、正方体物块的体积为: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液体深度时,若物块不放液体中,则液体的体积应为:

但此时加液体的体积为,两者之差为△,
已经求得正方体物块的体积为,由此说明此时物块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当继续加液体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不变,从图乙可知,当液体深度大于某一值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不变,根据可得,液体的密度为:
,故错误;
、由题意可知,当液体深度为时,物块受到的浮力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液体深度时,物块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

根据浮力的产生原因可得,液体对物块底部的压力大小为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即为。故错误;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得,当液体深度从加到的过程中,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化量等于浮力的变化量,即△△,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液体深度为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

由分析可知,当液体深度为时,物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故浮力的变化量为:
△,
则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化量为:
△△,
根据可得,物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量为:
△,故正确。
故选:。
2.(2023 子洲县校级模拟)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渡轮之一“海洋魅力”号,长,宽,满载时排水量达22.8万吨,满载时吃水深度达,可以搭载6320名游客。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取,  
A.满载时船底受到海水的压强为
B.满载时船底平均每面积上受到海水的压力为
C.满载时船受到的浮力为
D.当游客下船后船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
【答案】
【分析】(1)根据计算满载时受到海水的压强;
(2)由公式变形可求得海水的压力;
(3)根据最大排水量求出浮力的大小;
(4)根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分析出浮力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满载时船底受到的海水压强为:,故错误;
、由可得,满载时船底平均每面积上受到海水的压力:
,故错误;
、船受到的浮力:,故正确;
、当客人下船后,船的总重力减小,但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总重力,总重力减小,因此船受到的浮力变小,故错误。
故选:。
3.(2023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如图,小开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电子秤上,用一根体积、重力均不计的细线系住物块,并将其缓慢浸入水中,浸没后继续向下移动但未触底,在整个过程中  
A.物块受到的浮力不变 B.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大
C.电子秤的示数不变 D.细线对物块的拉力不断变小
【答案】
【分析】(1)判断物块浸没水中前后的变化,根据可知的变化情况;
(2)溢水杯已经装满水,物块浸入水中,溢水杯中水的深度不变,根据公式可知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
(3)根据可知,物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溢出水的重力,从而可知溢水杯对电子秤压力的变化情况;
(4)根据和称重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物块刚浸入水时,根据可知,变大,变大,浸没后继续向下移动但未触底,不变,不变,故错误;
、溢水杯已经装满水,物块浸入水中,溢水杯中水的深度不变,根据公式可知,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不变,故错误;
、根据可知,物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溢出水的重力,所以溢水杯对电子秤的压力不变,即电子秤示数不变,故正确;
、物块刚浸入水时,根据可知,变大,变大,根据称重法,细线对物块的拉力变小;物块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物块受到的浮力不变,细线对物块的拉力不变,所以细线对物块的拉力先变小后不变,故错误。
故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