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时空定位:
一 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1、概况: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2、结果:
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初)
1、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日军逼近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忻口会战: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
台儿庄大捷:
1938年,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由李宗仁指挥)
《论持久战》(1938年5月26日—6月3日)
1、背景:
1938年6月武汉会战前,国内存在“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等错误论断。
2、内容:
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
武汉会战(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毙伤日军近四万人。武汉失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随着武汉、广州的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此次会战中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战时内迁(工业、高校)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开辟
1、背景: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战法:
根据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3、意义:
敌后战场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敌后战场的抗战
1、沦陷区的斗争
在沦陷区,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发动百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3)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实际为105个团),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4)意义:①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牵制了侵华日军华北战场近半数的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②这次战役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抑制了国民党对日妥协的倾向,提高了全国军民对抗战的信心和中国共产党的声望,确立了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政治上:
(1)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反共倾向,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2)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建设成效显著。
(3)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4)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团结了爱国志士,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军事上:
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三、东方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背景: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2、标志:
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4国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3、表现:
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1、贡献:
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2、影响:
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
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
1、目的: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3、内容: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4、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抗日战争的胜利
1、进程:
(1)1945年5月,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2)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3)8月9日,苏军进人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4)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5)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6)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2、意义: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课堂探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当堂检测】
1.中国远征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三万余人。这体现了中国( )
A.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2.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军队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其中不属于国民党组织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
3.下文是周恩来的一段回忆,该段回忆可用以说明( )
我同叶剑英参谋长到南京,开始蒋介石还没有决定给八路军以名义,但是到上海打响了,他(指蒋介石)从庐山跑回来,觉得这是全面战争了,才发表了八路军的番号,紧跟着又发表了18集团军的番号,要我们军队去打仗。
A.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的影响力 B.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
C.淞沪会战对国内形势的影响 D.瓦窑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4.下表列举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关于选举权利的相关规定。这一时期选举权利的发展说明中国共产党( )
出处 内容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除极少数汉奸特务、依法被剥夺公民权的犯罪分子和神经病患者以外,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周岁,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巩固了工农民主政权的社会基础 B.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
C.完善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基层民主 D.根据国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5.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中央指导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冀中民运干部学校、蒙藏学校等纷纷建立。这些学校不仅培养了党的抗日干部,开展国防教育和抗战教育活动,还培养军队、妇女、少数民族的抗日干部。这些活动( )
A.旨在粉碎日军的包围和封锁 B.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C.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D.加强了各阶级的抗日大联合
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这一调整( )
A.原因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 D.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7.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挫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布的一项指示强调:“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实行减租减息后,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该指示( )
A.有利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推动了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赴缅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000余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派出缅甸远征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项正确;抗日战争虽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此时期尚未基本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时期仍旧是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抗战反攻阶段没有到来,排除C项;中国自抗战以来的全民族抗战,使得日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牵扯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智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通过中国的赴缅作战不能体现中国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8年1—5月,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原会战是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战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他(指蒋介石)从庐山跑回来,觉得这是全面战争了,才发表了八路军的番号,紧跟着又发表了18集团军的番号”,可得出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后,决定改编中共军队,这是在1937年8月,是因为“上海打响了”,因此此处的“上海打响”应是淞沪会战开始,C项正确;十九路军上海抗战是在1932年,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爆发是在1937年7月7日,材料所述时期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排除B项;瓦窑堡会议召开是在193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选举权从只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到“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193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对政策作出调整,D项正确;据材料“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可知,不局限于工农阶级,是为了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统一战线破裂,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建立各类学校,培养干部,开展教育活动,还培养军队、妇女、少数民族干部,这有利于扩大抗日基础,积蓄革命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B项正确;建立学校、培养人才与粉碎日军的包围和封锁没有直接关系,粉碎日军的包围和封锁并不是建立学校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为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并非全国,题干信息不能反映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排除C项;军队、妇女、少数民族不是阶级区别,而是社会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目的题,时空是土地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可知,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变化的要求适时调整了教育方针,说明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D项正确;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日战争 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此后,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但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娘子关”“保定”“山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的是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打破了华北日军的“囚笼”政策,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均不可战胜的神化,排除A项;图示信息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无关,排除B项;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是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发布农民“交租交息”和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又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这有利于团结农民和地主的力量并激发他们的抗战积极性,因此,该指示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于1927年破裂,而材料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指示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