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课时目标】
阅读教材65-69页,说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及其组织形式,正确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预习导学】
请思考以下问题,并作答:
1.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是什么?他们是国家基层政府吗?
2.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关系是什么?
村民有决策权吗?
你能列举身边的基层群众自治的例子,并说明各主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吗?
【学习任务】
【情境】
近年来,某村积极探索,成功走出一条善建、善为、善治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秀的家风家教,为群众立标杆、做示范,引导其他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来。
通过创立院落党小组、“自管委”、微网格“三员合一”机制,搭建院落协商平台。全村25个院落制定310条院落治理公约,成功拆除32处乱建偏房、粪棚,整治约3000米房前屋污水沟。
紧扣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说事、提案、建议”等制度,组建宣讲团和矛盾纠纷引导团,持续开展《民法典》和禁毒禁赌防邪宣传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今,自觉抵制铺张浪费,遇事找法用法,争当文明村民,争创文明家庭,已在村民中蔚然成风。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该村的探索实践对乡村治理的启示。
【小试牛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广东某镇成立客家细妹志愿者服务队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创新的有益尝试;为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文明乡风提供了制度保证
2.锣鼓文化是某村的传统特色文化,该村党支部发挥这一特色,利用微信群打造“击鼓议事堂”,完善了基层自治的议事规则;丰富了基层自治的组织形式
3.某市社区治理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
4.社区志愿者建设了259个美观整齐的通透式充电棚,解决了500余个充电位,获得社区居民好评。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平台扩大了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志愿服务平台提升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知识拓展】
一、正确区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会议
(1)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通常由村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委员和其他党员编成。村级党支部是本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2)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广大农村群众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3)村务监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填补了村民自治“民主监督”中监督主体不确定的空白,完善了农村公共权力运作监管机制,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党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村民会议是村民实现直接民主的基本形式。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凡关系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个表会议集体作出。
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
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基层政权作为国家在基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国家机关及其行使职权的统一体,在城市指的是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在农村指的是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因此,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同基层人民政府的相互关系。
(1)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相互关系,在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但从二者的性质和职权中可予以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严格遵守和贯彻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开展自治活动,依法参与有关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并反映居民或村民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基层人民代表大会要依法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行监督,保证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决定、决议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实施,对基层群众自治的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政府的关系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层人民政府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基层人民政府工作的协助。
三、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
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涉及面广,包括办理本村或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或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依法管理本村或本社区的公共财产,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普法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等。
四、民主监督与公民的监督权主要区别
监督对象不同。监督权特定的对象,即一切国家机关及其了作人员,而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对象比较宽泛,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之外的机构和人员,如对村(居)委会及其组成人员的监督可以说公民行使监督权属于公民进行民主监督,但不能说公民进行民主监督就是行使监督权。
五、正确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做题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这几种方式的不同点。民主选举的关键词是选举;民主协商的关键词是协商;民主决策的关键词是征求意见;民主管理的关键词是基层自治、村委会、居委会;民主监督的关键词是批评、建议、公开、评议、反映问题、考核等。
【体系构建】
【课后作业】
1.某区幸福街道指挥中心依托智慧可视平台,积极探索基层“智理”渠道,让信息数据多跑路,更好服务基层治理、满足群众诉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更加精准、更加高效。该指挥中心的做法体现了
①基层“智理”渠道,改变了基层自治组织形式
②以科技赋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③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
④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023年9月27日,据报道,乙社区对社区网格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健全“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装构建三级组织网络能够
①凝聚民心,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②创新基层治理组织形式,优化社区民主管理
③筑牢党的基层堡垒,发挥好党的主心骨作用
④扩大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力,增强其号召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省乡村振兴局印发的《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村级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创新。这一要求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
①健全完善“一肩挑”的基层政权治理体系
②改善乡村治理主体的状况,促进多元共治
③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④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某地建立“治理书记”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打通了区委区政府、街道、社会单位等各方资源下沉社区的路径,成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的创新实践。“治理书记”下派后,不仅使所在地区12345诉求解决率提高了28.76%,还为基层培养了高素质的治理队伍。该地“治理书记”工作机制
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治理队伍,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②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共治以提高民主管理的效能
③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补齐了公共服务短板
④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11月6日,陈文清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立足于预防、两部、法治、基层,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①能够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意志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②体现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具有法律,制度保障
③是我国实现全体公民当家作主具体而又生动的表现
④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科学地解决基层治理的难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村里开会议事找不到人,社区举办活动鲜有人参加,村居环境混乱无人关心……为改变这种状况,2023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探索建立了“善信惠民”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基层治理各项事务,对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并形成积分,凭积分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信用积分让过去“袖手看”的旁观者变成了“动手干”的主动者,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该县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①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提升了基层自治的治理效能
②创新了基层治理模式,提高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③扩大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④坚持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邻里中心打造好后,我希望内设阅览室”,“我觉得还要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2021年12月12日上午,在西湖区桃源街道远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10多名居民代表和区、街道有关负责人,以及物业公司代表等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起了幸福圆桌会,对建设邻里中心配套设施进行意见收集。在西湖区,这样的幸福圆桌会,每个社区每个月最少都要召开一次,没有身份门槛,没有发言限制,大家提问题、说建议。
西湖区“幸福圆桌会”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往社区居民诉求渠道不畅的状况,使许多矛盾纠纷被发现和化解在萌芽状态。西湖区以“幸福圆桌会”为平台,精准聚焦小区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从微单元、微细胞抓起,推动重心下沉、力量下沉和资源下沉,解决一批以往社区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情。2021年4月以来,西湖区创新推行的“幸福圆桌会”工作机制,共召开“幸福圆桌会”1247场,反映问题1774件,累计解决1503件,得到群众一致好评。2022年2月,这一“幸福圆桌会”被民政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围绕“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10分)
第3课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学习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该村的探索实践对乡村治理的启示。
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②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治理,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
③完善村民自治,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④坚持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小试牛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广东某镇成立客家细妹志愿者服务队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创新的有益尝试;为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文明乡风提供了制度保证
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组织并未创新;该服务队的成立与运行有利于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文明乡风,但不是提供制度保证。
2.锣鼓文化是某村的传统特色文化,该村党支部发挥这一特色,利用微信群打造“击鼓议事堂”,完善了基层自治的议事规则;丰富了基层自治的组织形式
基层自治的议事规则一般由全体村民共同制定,是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约定,而“击鼓议事堂”是基层自治的治理模式;我国的基层自治的组织形式是村委会和居委会,并没有丰富。
3.某市社区治理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共评共商共断群众诉求的是与非是基层政权转变治理方式的生动实践
材料反映的是社区治理,属于基层民主自治范畴,不涉及基层政权
4.社区志愿者建设了259个美观整齐的通透式充电棚,解决了500余个充电位,获得社区居民好评。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平台扩大了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志愿服务平台提升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材料强调社区事务,不涉及基层政府
【课后作业】
1.C【详解】①:城市基层自治组织是居委会,其形式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①排除。
②④:该区幸福街道指挥中心依托智慧可视平台,积极探索基层“智理”渠道,让信息数据多跑路,更好服务基层治理、满足群众诉求,可见指挥中心以科技赋能,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涉及共建共治共享,③排除。故本题选C。
2.B【详解】②:居委会和村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材料没有涉及创新基层治理组织形式,②排除;④:“扩大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力”说法错误,在基层治理中应是坚持党的领导,④排除。①③:材料强调要通过健全三级组织网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现了构建三级组织网络能够凝聚民心,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能够筑牢党的基层堡垒,发挥好党的主心骨作用,①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C【详解】②④: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村级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创新,有利于改善乡村治理主体的状况,促进多元共治,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②④正确。①:村级组织不属于基层政权,①与题意不符。③:基层社会组织不是领导核心,要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③错误。故本题选C。
4.A【详解】①:建立“治理书记”工作机制,使各方资源下沉社区,这为基层培养了高素质的治理队伍,激活了社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①正确。②:建立“治理书记”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通了委办局、街道、社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方资源下沉社区的路径,不断夯实着城市治理基层基础,推动多元共治以提高民主管理的效能,②正确。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村委会和居委会,材料并没有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③排除。④:群众没有决策权,④错误。故本题选A。
5.B【详解】①④: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立足于预防、两部、法治、基层,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说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能够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意志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能够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科学地解决基层治理的难考,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未体现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具有法律,制度保障,③不符合题意。③:我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全体公民,④错误。故本题选B。
6.C【详解】②: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探索建立了“善信惠民”信用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基层治理各项事务,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这说明该县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创新了基层治理模式,提高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②正确。④:“善信惠民”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对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并形成积分,凭积分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坚持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④正确。①:居委会和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但是并没有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①排除。③:公民权利法定,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③错误。故本题选C。
7.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围绕“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10分)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监督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区和谐。“幸福圆桌会”制度的广泛推行,使居民表达诉求变得便捷而有效;以居民踊跃参与、干部扎实干事的良好氛围,吸引了居民的广泛参与,并对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进行了规范。创新了工作机制,推动了社区发展。
居民从利益诉求的“被动者”变成“主动者”,从小区治理的“观众”变成“演员”,“居民”变成“市民”。通过整合各项资源,凝聚治理合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扩大了社区参与,完善了居民自治,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正确导向和强大推动力,使社区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