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理解力的定义,会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决问题。2、知道弹力的定义,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知道重力的定义、方向、重心4、会用公式 G=mg进行计算。重难点:画力的示意图、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读数、进行重力的相关计算。教具:弹簧、钩码、弹簧测力计、胶水瓶。教法: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教学过程一:观看嫦娥三号发射升空视频,明确升空原理,导入力的复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播放视频:嫦娥三号为什么能够升空? 2、根据学生回答,导入力的复习。 强调重难点。 1、观看视频:思考老师的提问。 2、思考回答: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火箭往下喷出火焰,给地面以及周围的空气一个向下的力,反过来,地面和周围空气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所以能够升空。 3、看复习目标。二、探究复习知识点一:力1、课件出示的图片,提问:力的定义,图片中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谁? 2、出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并指出。 3、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4、提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并动手做一做: (1):同桌之间做做拍手游戏 (2)自己两手互拍有什么感觉?解释现象的原因。 5、出示对标训练题: (1)、当磁铁靠近铁钉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磁铁和铁钉不接触,则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磁铁吸引铁钉,但磁铁对铁钉没有力的作用; C.磁铁和铁钉是互相吸引的; D.磁铁吸引铁钉的力大于铁钉吸引磁铁的力; (2)、下列各种情形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转动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 C、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 D、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B.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C.施力物体施力在前,受力物体受力在后 D.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 1、思考并回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指出图片中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把这三要素在一根线段上画出来就是力的示意图。 4、学生回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动手做实验说感觉,以及原因。 5、自主完成对标训练题,小组的学生自主完成,做完后小组内交流。 6、小组内的学生自己讲解做的题目三、探究复习知识点二:弹力我们复习了力的基础知识,那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呢?导入弹力的复习。课件出示: 1、什么是弹性和塑性? 2、什么是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如何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出示对标训练题: (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弹力工作的是 ( ) A.撑竿跳高 B.跳远 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 D.守门员用力扑住射向球门的足球 (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 5 N的力拉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两端,测力计示数为 ( ) A.10 N B.5 N C.0 N D.无法确定 回答:弹簧测力计 1、回答:弹性是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比如弹簧。塑性是受力形变厚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比如橡皮泥。 2、回答: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3、回答: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学生回答看清量程与分度值再读数。 5、学生自主完成对标训练,小组内的学生回答答案。四、探究复习知识点三:重力课件出示图片提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蹦极的人为什么会往下落?瀑布为什么会往下流?根据学生回答引入重力的复习。课件出示: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大小(公式): G=mg,g= _______ ,意义:_______。 3、方向。应用:_______。 4、作用点:_______。 5、课件出示对标训练题; 1)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重为 98N的金属块,若把它搬到月球上去,它的质量是______kg,重力是______N. 2)、若空气阻力不计,从手中抛出去的手榴弹,在空气中受到( ) A空气和手的推力 B手的推力 C空气和地球的吸引力 D重力 3)、如图所示,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观看图片并回答:重力1、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回答重力公式:G=mg,g=9.8N/kg,意义:1Kg物体所受的重力是 9.8N。3、回答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4、回答重力的作用点:就是重心。 5、学生自主完成对标训练题,小组内学生回答答案。五、达标训练根据复习的效果,完成下面的达标测评:1、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踢球时,摩擦阻力使地上滚动的球越来越慢 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C.顶球时,头顶球的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D.接球时,手对球的力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3、“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 A.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 B.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 C.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4、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5.如下左图所示,斜面上物体的质量是 5 kg,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 6. 如图,一个物体用一根绳子吊在天花板上,试画出物体所受的力 7、在一般情况下g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值仍有差异,下图是各个不同城市g值的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g值相同的城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值相差最大的两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 ,在地球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物重是 10N,问这一物体在月球上称重,物重是多少?质量是多少?(g=10N/kg) 9、一座公路桥头旁立有一块如图 4所示的标志牌(t表示吨),用来表示对过桥车辆的限制,现有一辆总重为 5×104N的卡车,通过计算回答这辆卡车能不能通过此桥?(g=10N/kg)六、课堂小结: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树。第七章《力》的复习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其达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力的基础知识;二是巩固并突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力学部分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前的物理课,多以简单的实验室器材作单一演示为主,但在本堂课中,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从不同侧面以情境来导学。如以引导学生分析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让学生推倒木块,改变了木块的运动状态,在这个情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其它诸如力的几个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的导学,一是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生极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物理课标中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本课后面还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器材简单,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同时在讲授 1N的力多大时,让学生拉动弹簧测力计到 1N的位置,切身体验力的大小。以前的物理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极易忘记所学知识,而且往往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喂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在本课中,学生在多个地方都有了互助协作的机会,如在学生力的相互作用时,分别分组讨论分析了滑旱冰鞋现象、火箭起飞原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拔河问题等。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本节课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讨论拔河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同时,我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独立思考、情景导学等多方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