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厨房设计与布局 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教案(表格式)《餐饮服务与管理实务》(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厨房设计与布局 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教案(表格式)《餐饮服务与管理实务》(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课题 厨房设计与布局+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厨房设计的主要内容 (2)熟悉厨房的内部布局 (3)熟悉厨房生产流程 (4)掌握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厨房原料粗加工管理,了解科学加工的重要性,培养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教学难点: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熟练掌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 作业反馈(8min)— 任务导入(5min)—传授新知(30min) 第2节课:新课导入(5min)—传授新知(30 min)— 课堂小结(5 min)— 作业布置(5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作业反馈 (8min) 【教师】教师点评上节课书面作业:制定某餐厅菜品价格(表略,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观看、思考 【教师】点评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反馈环节,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掌握菜品定价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任务导入 (5min) 【教师】讲述案例“DY餐厅进行厨房改造”,并提问:厨房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上述案例中,餐厅管理人员从哪些方面对厨房进行了设计?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 DY餐厅是武汉市一家中型餐饮企业,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开业几个月,餐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此,餐厅管理人员十分焦虑,因而组织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研发现,上菜速度慢是导致顾客投诉并影响餐厅声誉和营业额的主要原因。为解决此问题,餐厅管理人员决定对厨房进行改造。 ……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厨房设计与布局 通过案例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厨房设计与布局这一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新知 (30min) 【教师】讲解厨房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厨房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厨房位置 在进行厨房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厨房的位置。厨房最好设置在既便于生产与管理,又便于联系工作的区域,具体要求如下: (1)主厨房最好设置在一楼或靠近原料储藏区的区域,以便领料和运送货物;分厨房应靠近主厨房,以便集中使用设施设备和进行生产管理。 (2)厨房应靠近用餐区域,以缩短食品输送距离,减少传菜环节的人力配备和保证食品的最佳食用温度。 (3)选择通风、采光较好,便于污水排放和货物装卸的位置。 (4)选择靠近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设备的位置,从而节约成本。 (二)估算厨房面积 1.以餐位数估算厨房面积 以餐位数估算厨房面积是指根据餐饮企业的餐位数量来估算厨房面积的方法。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提供的食品的类型、数量、规格等不同,所需的厨房面积也不同。表中列举了不同类型餐饮企业每餐位对应的最佳厨房面积。 【师生互动】观看视频:餐厅厨房面积多大合适 【学生】观看、思考 【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老王准备开一家快餐店,他准备在店内设置24个餐位。请问,该快餐店的最佳厨房面积为多少?分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2.以建筑规模估算厨房面积 不同类型、规模的餐饮企业,所需的厨房面积也不一样。餐饮企业可根据建筑规模来确定厨房面积。表中列举了不同类型、规模的餐饮企业的厨房与其用餐区域面积之比。 【餐饮小知识】影响厨房面积的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 (三)设计厨房内部环境 在进行厨房设计时,应规划好内部环境,包括厨房的高度、墙壁、顶部、地面、灯光、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等。 1.厨房的高度 一般而言,餐饮企业厨房的净高不宜低于 2.5 m。如果厨房的净高不够,不仅会使厨房的工作人员产生压抑感,而且不利于通风和透气,导致厨房温度升高;如果过高,不仅会增加清洁难度,而且会提高造价。 2.厨房的墙壁 厨房的墙壁应采用无毒、无异味、不透水、易清洁的材料,表面应平整光洁,无裂缝、无凹陷。此外,厨房有明火的操作区域,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防火隔墙。 【提示】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的时间,用小时表示。 【学生】自主阅读 3.厨房的顶部 厨房的顶部应采用防水、防潮、耐火的材料,表面应平整、无裂缝。暴露的管道、电线等应尽量掩盖,以免积灰尘,影响厨房的清洁卫生。 4.厨房的地面 厨房的地面应采用无毒、无异味、耐磨、耐重压、耐高温、耐腐蚀、不渗水、防滑和易清洗的材料,表面应平整、无台阶。此外,应在厨房需要排水区域(如洗碗间)的地面设置凹槽,以便排水。 5.厨房的灯光 厨房的灯光应注重实用,方便工作人员的工作。例如,切配处需要明亮的灯光,以便工作人员进行精细的切配工作,防止发生割伤事故。 6.厨房的通风系统 厨房的油烟味较重,温度较高,需要依靠一定的通风系统来改善环境。厨房通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通风;二是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主要依靠门窗,通风效果不理想。因此,大部分餐饮企业的厨房主要依靠机械设备进行通风,例如,设置通风和排烟管道,安装抽风机、排气扇和油烟净化器等。 【提示】自然通风的厨房,其通风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1/10。 【学生】自主阅读 7.厨房的排水系统 厨房宜采用明沟排水,其深度和宽度不仅要能满足生产过程中的最大排水量的需要,而且要能防止水的逆流。同时,排水道应掩埋好,下水口要有隔渣网,以防垃圾堵塞下水道。 此外,用于排水的管道最好是金属制品,且主排水管道的直径不宜小于 10 cm,支排水管道的直径不宜小于7.5 cm。 二、厨房的内部布局 (一)厨房作业区的布局 餐饮企业应根据生产的需要对厨房进行合理布局,以保证生产流程通畅。厨房的作业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原料验收区 验收食品原料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一般而言,大型餐饮企业会在靠近食品储藏区的地方设置专门的原料验收区,以保证原料在验收合格后能及时入库保存,防止食品变质或被污染;小型餐饮企业会在厨房的入口处设置原料验收区。 2.食品储藏区 通常情况下,餐饮企业为了更好地保存食品原料,会根据食品原料的特性将食品储藏区细分为不同的储藏区,具体如下: (1)干货原料库,主要存放需要防潮和不易变质的食品原料,如大米、面粉、香料、糖等。干货原料库内应保持通风、凉爽、干燥,并做好防虫蚁工作。 (2)冷冻库,主要存放易腐烂、易变质的食品原料,如肉类、海鲜类等。 (3)冷藏库,主要存放需要保鲜的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 其中,冷冻库和冷藏库应配备温度计,以便工作人员记录和调节温度。此外,储藏区的位置最好靠近加工区,以便工作人员随时领用食品原料。 3.加工区和烹饪区 加工区和烹饪区是厨房进行生产的主要区域,是厨房的工作中心。其中,加工区包括粗加工区和细加工区。通常情况下,食品原料经过加工后会被送入烹饪区,烹饪好的食品再送入备餐区。因此,为了保证生产流程通畅,加工区应靠近烹饪区。 4.备餐区和洗碗区 备餐区一般位于厨房和用餐区域之间,是连接厨房与用餐区域的通道。备餐区通常设有餐具柜、消毒柜,一些西式餐饮企业厨房的备餐区还设有冷柜和小型搅拌机等。洗碗区的布局应便于餐具传输。同时,因为清洗餐具的声音较大,容易影响顾客和厨房工作人员,所以洗碗区最好远离用餐区域和厨房操作区域。 5.工作通道 厨房内应设置合理的工作通道,以便工作人员通行。一般而言,单边操作无人通行时,通道的宽度以0.7 m为宜;单边操作有人通行(一人操作一人通行)时,通道的宽度以1.2 m为宜;双边操作无人通行时,通道的宽度以1.2 m为宜;双边操作有人通行时,通道的宽度以1.5 m为宜。 【提示】在进行厨房作业区布局时应考虑餐饮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为餐饮企业以后的发展留下一定空间,以便对厨房布局进行调整。 【学生】自主阅读 (二)厨房设备的布局形式 餐饮企业合理布局厨房设备,能够充分利用厨房空间,缩短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动距离,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食品质量。常见的厨房设备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 1.直线型布局 直线型布局是指将所有的炉灶、炸锅、烤箱等设备置于同一个长条形的通风排气罩下,按食品的加工程序,从左至右,以直线依墙排列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不仅便于集中设置加热、排风、排油烟等设备,而且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适用于高度分工合作、场地面积较大、用餐时间较集中的餐饮企业的厨房。 2.相背型布局 相背型布局是指将所有烹饪设备背靠背地组合在厨房内,置于同一通风排气罩下,工作人员相对而站进行操作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烹饪设备较集中,共用同一通风排气罩,比较经济;但工作人员在操作时需要多次转身拿取工具和原料,如果要使用其他用具,还需要移动较远的距离,不便操作。 3.L型布局 L型布局是指将炉灶、炸锅、烤箱等设备沿相邻两面墙所形成的直角进行排列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常将大型设备沿一面墙排列,小型设备沿另一面墙排列,两边连接成“L”形,既便于集中加热和排油烟,又便于工作人员兼顾同一组设备,可节省人力。L型布局常用于面点房、西饼屋等。 4.U型布局 U型布局是指将工作台、冷柜和加工设备等沿四面墙摆放,中间留一出口供工作人员进出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厨房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多用于设备较多、人员较少、原料较集中的餐饮企业厨房,如面点房、冷菜房和火锅原料准备间等。 通过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欣赏视频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厨房设计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二节课
新课导入 (5min) 【教师】讲述案例“菜品不一致”,并提问:D酒店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 D餐厅经常接到顾客关于餐厅实际提供的菜品与他们所点的菜品不一致,且分量不足的投诉。对此,D餐厅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 (1)在用餐高峰期,工作人员在烹制菜品时,经常私自用其他类似的原料代替某些缺少的原料,例如,用白菜代替包菜烹制手撕包菜。 (2)食品原料在粗加工过程中浪费严重。这导致加工后分配到各烹饪区的食品原料的数量不足。 (3)在菜品配份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菜品原料的分量,没有按要求进行配份。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这个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知 (30min) 【教师】讲解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 一、原料粗加工管理 原料粗加工是指对食品原料进行简单处理的工作。此阶段是食品生产的基础,其原料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对下道工序的生产有直接影响。在此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质量管理 食品原料的种类众多,加工的方法和要求各不相同。为保证原料的加工质量,在对食品原料进行粗加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蔬菜、瓜果等对加工要求和技术要求不高的原料,可由一般的工作人员进行加工。 (2)需要涨发的干货原料,其工艺较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应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加工。 (3)需要拆卸的肉类原料,应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 【师生互动】观看视频:餐饮企业原料粗加工关键控制点 【学生】观看、思考 (二)数量管理 原料的加工数量应根据生产需要来确定,以保证用量和减少浪费。一般而言,加工间会收到厨房各部门根据各实际需要填写的加工订单,并将订单汇总,向采购部门申购或去仓库领货,再统一加工后按订单发放。 (三)净料率管理 净料率是表示食品原料利用程度的指标,是指食品原料加工后可用部分的重量(即净重)占加工前总重量(即毛重)的比率。净料率越高,说明原料的利用率越高;净料率越低,说明原料的利用率越低,成本也越高。净料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小邓加工后的白菜的净料率是多少?是否符合厨房的规定?随机邀请学生回答。 小邓是某餐厅厨房的工作人员。厨房管理人员要求小邓对15 kg的白菜进行粗加工。经小邓粗加工后的白菜重量是12 kg,而厨房规定白菜的净料率应在88%以上。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餐饮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原料的净料率: (1)制定各种食品原料的净料率标准,并张贴于加工厨房,供工作人员参考。(2)定期检查净料率标准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定期或随机查看垃圾桶和下脚料,检查是否有可利用部分被丢弃,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4)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减少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而造成的原料浪费。 (5)加强考核,将净料率标准的执行情况列入考核范围。 【俭以养德】JM餐厅采取的新措施 【学生】自主阅读 二、菜品配份管理 菜品配份阶段主要包括切割原料、配菜和准备调料等工序,决定着菜品的质量、分量和成本。在此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辅料与调料管理 辅料是指烹饪中所使用的辅助原料。例如,板栗烧鸭的主料是鸭,辅料是板栗。工作人员在准备辅料时,应注意主料与辅料之间的比例。在某一菜品中,如果主料价格较高,可适当提高辅料的比例,降低主料的比例。例如,青椒肉丝的主料是猪肉,辅料是青椒,主料和辅料的比例一般为1∶1,如果猪肉价格太贵,可将比例调至1∶2。 【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如果主料较贵,则其比例越低越好,以节约成本,提高利润。对此,你怎么看?分组讨论,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调料包括油、盐、酱、醋、葱、蒜、姜、花椒等。在准备调料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按需要申领,并根据调料的特性进行存放。例如,辣椒酱、豆瓣酱、大豆酱等,应将盖旋紧密闭后冷藏;酱油、醋、油、花椒油、蚝油、料酒等,应存放在容器内,并远离灶火,保持通风和无日晒。 (2)葱、姜、蒜等调料应根据菜品配份需要进行切割,并根据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分别干放或水养,置于专用器具内和固定位置上,必要时可用保鲜膜封盖。 (二)配份质量管理 为保证菜品配份的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作和使用标准食谱卡,以明确配份标准,规范操作过程,从而保证同样菜品的原料配份相同,分量和质量相当。 (2)在配份时,应考虑是否便于下道工序的操作。例如,主料是否按规定加工完成,辅料和调料等是否齐全,所有原料是否便于工作人员取用。 (3)理顺衔接关系,健全出菜制度。 三、菜品烹饪管理 烹饪是菜品生产的最后一道程序,是确定菜品色泽、口味、形态等的关键环节,关系着菜品的质量。在此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荷作业管理 打荷作业包括将配份好的原料进行调味、上浆、上粉,以及制作菜品装饰品等工作。为确保打荷工作的顺利进行,餐饮企业应制定打荷作业规范,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以下工作: (1)准备用具。准备调料盒、抹布、筷子、专用纸盒等,并确保所有用具符合卫生标准。 (2)检查原料。按相关标准,对领取的各种原料进行质量检查。 (3)配制调料。配制调味酱、调味汁、调味油,制作各种清汤、高汤。 (4)准备装饰品。按照菜品要求准备装饰品。 (5)协助工作。协助炉灶工作人员调制各种浆糊,帮助炉灶工作人员进行上浆、挂糊等。 (6)确认菜单。确认菜品的名称、烹饪方法,检查原料的配份是否符合标准。 (7)递送原料。将配份无误的原料递送给炉灶工作人员。同时,掌握出菜顺序、间隔时间,随时准备出菜。 (8)准备餐具。将配套餐具放置在打荷台上,并确保餐具干净卫生。 (9)检查。检查菜品质量,确保菜品内容与菜品名称一致、菜品内无异物等。 (10)装饰。根据菜品的要求,进行点缀装饰。 (11)核对、出菜。核对菜品、桌号、菜单是否相符,无误后交由传菜人员出菜。 (12)工作结束后。及时保存剩余原料,保管好各种用具,做好卫生工作。 【师生互动】观看视频:什么是打荷 【学生】观看、思考 (二)烹饪作业管理 餐饮企业为保证菜品烹饪质量,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菜品的具体要求制定烹饪作业规范,并加以监督实施。 (2)实行抽查考核制度,统计一定时间内每位工作人员的出菜速度和出菜数量。 (3)不定时抽查菜品质量。 (4)明确责任,每位工作人员都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区域和工作内容负责。 (5)对经常出错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同步案例】某餐厅的烹饪作业规范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知识讲解、师生互动、欣赏视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堂小结 (5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厨房设计与布局和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重点掌握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管理。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通过学习厨房原料粗加工管理,了解科学加工的重要性,培养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以后在从事相关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菜品定价相关知识的印象
作业布置 (5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任务实施1:探究不同餐饮企业厨房的设计情况 【实施目的】 了解餐饮企业厨房设计的内容。 【实施流程】 (1)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6人。 (2)每个小组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搜集至少三家餐饮企业厨房设计的相关资料。 (3)小组成员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并制作成PPT。 (4)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主讲教师进行点评。 任务实施2:掌握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的标准或规范 【实施目的】 掌握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的管理。 【实施流程】 (1)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6人。 (2)每个小组选择一家餐厅,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或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该餐厅的食品原料粗加工质量标准、配份质量标准、打荷作业规范、烹饪作业规范等。 (3)小组成员对所查找的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并制作成PPT。 (4)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主讲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下节课进行作业反馈 通过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加深了解餐饮企业厨房设计的内容和掌握厨房主要生产环节的管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多且杂,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全程穿插师生互动、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等环节,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使得学习内容没有那么枯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