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寄语: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合一,物我观照——八下第三单元文言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文学常识、掌握重要文言现象2.背诵默写课文。3.培养学生的归纳,迁移能力。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美好的境界二、素养生成任务一、文学常识【自学】【要求:先记忆,再填空,最后核对】你是否能熟记,为自己打星1.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2.《桃花源记》作者 ,字 ,世称 又自号 , 朝代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2.《小石潭记》作者 , 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任务二、背诵默写【对学】【要求:快速准确背诵牢记3篇课文,完成测试,准备展学】1.《桃花源记》中“ , ”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2.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3.《桃花源记》中捕鱼人前走几十步,眼前变得开阔明亮,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 , ”的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4.《小石潭记》写潭边茂盛的植物(树木藤蔓)的语句是: ,, 。5.文中生动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的两句是: , 。6.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 。7.文中描绘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 , , ”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任务三、重点字词梳理【自学】【要求:快速准确背诵牢记3篇课文,完成测试,准备展学】《桃花源记》(1)缘( )溪行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悉如外人( )(9)便要还家( )(10)咸来问讯( )(11)与外人间隔( )(12)无论魏晋( )(13)为具言( )(14)复延至其家( )(15)辞去( )(16)不足为外人( )(17)及郡下( )诣太守( )(18)语云( )(19)既出( )便扶( )向路( )欣然规往( )未果( )一词多义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舍: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志: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乃:①乃不知有汉。( )②见渔人,乃大惊。( )寻: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闻: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具言所闻。( )作: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设酒杀鸡作食。( )具:①具答之( )②为具言( )得:①便得一山( )②得其船(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 )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中:①晋太元中。( ) ②中无杂树。( ) 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 )其:①欲穷其林( )②其中往来种作(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④得其船( )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小石潭记》(1)从小丘西行( )(2)如鸣佩环( ),心乐之( )(3)水尤( )清洌( )(4)卷石底以出( )(5)青树翠蔓( ),蒙络( )摇缀( ),参差披拂( )。(6)百许( )头,皆若(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7)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8)悄怆( )幽邃( )(9)乃( )记之而去( )(10)隶而从( )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 )为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②以其境过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 )③明灭可见( )乐①心乐之( )②似与游者相乐( )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②隶而从者( )【翻译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任务四、文本精要【合学+展学】1.两篇文章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说这些画面或者景物给你的感受。古人喜欢用诗文传递情感,两篇文章要求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情感学法点津:体会文章作者情感的方法:1.结合写作背景,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学有所成【中考在线】(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2020四川广安)【甲】《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2分)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2分)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1分)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2022河南)【甲】《小石潭记》【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七连自柳开《游天平物里》【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模绘。石文段以"移步換量”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自我评价24.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2分)25.(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26.B(2分)27.(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28.豁然开朗(1分)29.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