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盛
3.商业贸易的繁荣
整体感知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022年课标分解
通过相关图片及史料,了解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及海外贸易繁荣的基本史实。
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理解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导入
“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比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余秋雨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Patriotic sentiment
东京梦华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材料一 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原因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自西汉开始,南方人口逐渐增长,尤其是唐代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原因②: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主要原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政治因素
人口因素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1.农业发展的原因
原因③:相比于而言,南方温度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材料三 竺可桢研究绘制的《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气温下降,进入一个寒冷期
气温变化还能和历史扯上关系?
气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而且也对历史的进程和王朝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历史中,许多王朝的兴衰都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同时也是王朝更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上,气候变化常常伴随着战争、灾荒和人口迁徙,对王朝的兴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气温的升高或下降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农业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历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
研究历史就要扩宽自己的领域吆!
自然因素
总之,南方有着优越的自身条件,社会相对稳定、开放,人口与技术的优势,政府政策的支持,造就了南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双繁荣。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1.农业发展的原因
原因③:相比于而言,南方温度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自然因素
总之,南方有着优越的自身条件,社会相对稳定、开放,人口与技术的优势,政府政策的支持,造就了南方农耕经济的繁荣。
原因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原因②: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治因素
人口因素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新作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南方雨量充沛,适合稻作。
描绘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田庄生产劳动的场面,重点反映了种植水稻的佃客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反映的宋代江南水稻生产技术水平。
宋代《耕获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新作物
占城稻
由越南传入
成熟早,
抗旱力强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早,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土得菉豆种二石,不知今之菉豆是否始植于后苑,秋成日,宣近臣尝之,仍赐《占稻》及《西天菉豆》御诗。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种》
占城稻早熟而耐旱,为水稻一年两熟制创造了条件。种占城稻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粮食。
南宋舒璘说:占城稻“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之”。看来,平民百姓特别欢迎占城稻。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复种技术得以推广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2.农业发展的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是一句源自宋朝的谚语,意思是指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即太湖附近州府一带的丰收,足可供养天下。这句话反映了在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特别是苏州和湖州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水利设施的完善,使得农业生产非常发达,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因此,这里的丰收能够满足全国的需求,从而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②新农具
秧马
秧马的腹部通常由枣木或榆木制成,以便于滑行,而背部则使用楸木或桐木,以减轻重量。
放置秧苗,方便拿取
这种农具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秧马,是一种古代中国用于水稻种植的农具,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这种工具主要用于插秧和拔秧,其外形类似小船,底部平滑,首尾上翘,便于在秧田中滑移。
使用时,农民会跨坐于船背,形似骑马,进行插秧或拔秧的工作。故名秧马。
我有桐马手自提,
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
以我两足为四蹄。
——摘自苏轼《秧马歌》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方地区)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③经济作物的推广
茶树和棉花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直接影响就是催生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
南宋后期,植棉区以北推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北上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北宋
南宋
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棉纺织工具比较先进,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得益于棉花的推广种植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兴盛
2.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釉色洁白,工艺精湛
釉色独特,五彩斑斓
釉色青翠,质地细腻
釉色厚实,纹理清晰
端庄大气,皇家风范
瓷都
记忆口诀1:参照地理位置
汝钧官窑在中原,定窑河北哥浙全。
记忆口诀2:谐音
冠(官)军(钧)定乳(汝)鸽(哥)。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兴盛
3.造船业
规模宏大 设计科学 配备指南针
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广州
泉州
明州
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东京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
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1.市镇发展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1.市镇发展
解读:根据材料,可以了解到唐代的市场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每天中午时分“击鼓三百声”开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闭市,体现了政府对市的严格管制。
市坊分离
商业区
居民区
①官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
②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
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市镇发展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东京城内一处繁华的十字街口。
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经营突破了“市”的空间限制,而广布于街衢窄巷中。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市镇发展
材料一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卷三》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市镇发展
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宋代市的特点: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市的变迁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市镇发展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2.货币演变
(1)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时期、地点: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3)地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板拓片
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2.货币演变
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金属货币笨重,不方便携带
经济繁荣货币交易量大
多山地,交通不变
印刷业、造纸业发达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2.货币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②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④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对货币的发展演变分析: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Historical evidence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3.海外贸易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宋朝海外贸易的地域范围广,涉及东亚、西亚、南亚和东北非等地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3.海外贸易
宋高宗十分清楚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0》载,他曾谕及臣僚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从建炎二年(1128年)到绍兴四年(1134年)七年间,泉州的舶税收入达到二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
  又载:“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广两市舶司舶税净收入增至二百万缗 。”约占当时南宋朝廷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税收已增至百万缗。
  泉州市舶收入对政府财政的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支持、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获得丰厚的利润。
宋高宗对海外贸易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知识点四: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年代 南宋 金朝 南北之比
人数 1200年 80,600,000 43,800,000 65:35
赋税 1196年 60,000,000 14,319,000 81:31
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
年代 南方 北方 南北之比
赋税(贯) 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垦田(亩) 1077(北宋熙宁年) 318,480,000 143,175,000 69:31
材料三 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材料四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知识点四: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方
北方
唐朝中期
开始南移
南方
北方
南宋时期
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北方
南方
课堂小结
农业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首位
农具与技术 秧马;复种技术
经济作物 茶树和棉花的推广种植
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品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
制瓷业 瓷都景德镇;南宋时,江南成制瓷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世界领先;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装备指南针
商业 市镇 开封、杭州(百万人口城市);早市、夜市、草市;市镇商业贸易区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管理;贸易所得占财政收入重要地位
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1.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一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解析】图1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是研究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排除A;图2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农具,有利于土地耕种,排除B;图3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排除C;图4《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D
课堂练习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2.如下表数字的变化反映了( )
A.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选官制度逐渐的失效
C.中原地区的经济持续衰退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解析】根据题干“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我们可知,该表涉及的数值是状元人数的变化,分析图表可知从唐到清,河南的状元人数逐渐减少,江苏则逐渐增多,而中国古代经济中心从隋唐时期开始南移,直至南宋南移完成,此后经济中心始终在南方,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兴盛。故选D项。
D
课堂练习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3.宋代时“坊市制 ”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 ”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 “街道司 ”;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政府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 ”。这说明宋朝( )
A.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解析】为了有效应对开设商铺所带来“违章建筑”的问题,政府设立“街道司”、竖立“表木”、征收“侵街房廊钱”的举措体现了城市管理制度上的与时俱进,说明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B项;“违章建筑”体现的是对空间的突破,并未涉及时间上的突破,排除B项;“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排除C项;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限制,排除D项。
B
课堂练习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
4.北宋时,苏轼曾写道:“余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佝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由此可见,“秧马”的使用有利于( )
A.普及小麦种植 B.形成养马习俗
C.增强垦荒能力 D.提高劳动效率
【解析】据“……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佝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可知,农夫利用秧马,可以“日行千畦”,相比弯腰劳作来说,秧马提高了劳动效率,可以让农夫更加闲逸,D项正确;秧马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与“普及小麦种植”无关,排除A项;秧马并非真正的马匹,“形成养马习俗”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秧马有增强垦荒的能力,作为拔秧工具并不能垦荒,排除C项。故选:D。
D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