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42张PPT含视频) 中职专用《世界历史》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42张PPT含视频) 中职专用《世界历史》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Les Misérables
第6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三单元 全球联系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被油画耽误的“科学巨匠”
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全才,被现代学者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方面,他提出了不少创造性见解;在军事、水利、土木、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设想和发现。
其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圣母子与圣安娜》《自画像》等。另著有《绘画论》及有大量的草图速写及有关自然科学工程等的手稿存世。
(14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PART I.
文艺复兴
PART II.
宗教改革
PART III.
科学革命
PART IV.
启蒙运动
目录
第6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PART I.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
(一)定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复兴原意为“再生”,新的时代将越过中世纪,延续古代的文化传统,古典文化将迎来再生。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经济根源)
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基础)
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政治基础)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中坚力量)
教会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社会心理)
黑死病爆发,人们对宗教信仰和过去的生活方式产生怀疑(直接原因)
(二)背景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会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代表城市
对比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并分析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大卫》
中世纪《大卫》
中世纪《圣母子》
拉斐尔的《圣母》
中世纪:呆板、僵硬
文艺复兴: 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以神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提倡禁欲主义 期待来世 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
蒙昧主义(腐败、守旧) 崇尚理性
赞美天神(上帝)的至高无上与无限创造力 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三)精神内核——人文主义
时间地点 代表人物 成就 思想特色
意大利 14 世 纪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15 世 纪 美术三杰 达·芬奇 《蒙娜丽莎》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 《大卫》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欧洲 15世纪后期 英国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等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四)代表成就
——15-16世纪,文艺复兴由意大利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展
但丁 Dante
“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对地狱中的教皇尼古拉三世说: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你们这些贪得无厌的人,竟然拿上帝的物品去倒换金银 …教皇尼古拉三世是如此的贪婪成性,死后双脚将被火烧,从脚跟慢慢烧到脚尖。
——《神曲·地狱篇》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
追求现世的幸福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 )出生于佛罗伦萨富商家庭,其代表作是《十日谈》,小说描写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书名《十日谈》。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彼得·博鲁盖尔《死神的胜利》
1347-1353年,欧洲黑死病蔓延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死亡狼藉,十室九空的情形伤心惨目,耳闻目睹的人至今心有余悸,记忆犹新。”
——薄伽丘《十日谈》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提倡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中心地位——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然而,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积极影响:
②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
①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局限性:
②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五)影响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宗教改革
PART 2.
一国
文艺领域
多国
宗教领域
人文主义思想跨越过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影响到德意志。
宗教改革(16世纪)
“神父的口袋最深”
“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
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受教皇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
天主教会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冲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的阻碍
导火线:1517年,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 。
思考:宗教改革为何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
(一)背景
宗教改革(16世纪)
材料:1517年,罗马教廷公开向信众兜售赎罪券,教会宣扬:“你所有的罪恶、犯罪和放纵,不管这些罪孽有多大……因此,当你死的时候,惩罚的大门将被关闭,快乐的天堂之门将被打开。”
材料六:“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你的灵魂会“嗖”地一声从炼狱的火焰中升到了天堂”。
宗教改革(16世纪)
教皇
导火线:1517年,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
(一)背景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即《关于赎罪券的功效》)痛斥教廷兜售赎罪券。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二)标志
宗教改革(16世纪)
我的信仰你做主
我的信仰我做主
教皇
马丁路德
上帝
教皇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得救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上帝
宗教改革(16世纪)
核心:因信称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否定教皇和教会人员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16世纪)
(三)内容
——否定教皇的权威
瑞士 加尔文教
英国 国教
特点: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有着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



1054
东正教(拜占庭帝国、沙皇俄国)
天主教
16世纪
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天主教
宗教改革(16世纪)
(四)扩展



东正教(拜占庭帝国、沙皇俄国)
天主教
冲击神权统治,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人文主义;
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君主专制,推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宗教改革(16世纪)
(五)影响
科学革命
PART 3.
牛顿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主宰世界的自然法则。启蒙思想家们相信,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摘编自杰克逊《世界历史》
科学革命(16-17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16-17世纪)
(一)背景
领域 国别 人物 著作 成就 影响
天文学 波兰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意大利 伽利略 / 证明日心说 “近代科学之父”
物理学 英国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万有引力定律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方面: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革命(16-17世纪)
(二)成就
哥白尼
伽利略
牛 顿
达尔文
爱迪生
瓦特
法拉第








科学革命(16-17世纪)
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近代科学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击了基督教世界观所笼罩的意识形态和神学体系,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近代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科学革命(16-17世纪)
(三)意义
启蒙运动
PART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经济:资本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阶级: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一)背景
启蒙运动(17-18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8世纪后期
英国
法国
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
启蒙运动(17-18世纪)
(二)扩展
国家 代表人物 主张 共同点
法国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天赋人权平等
自由
法治
权力制衡
伏尔泰 “开明”君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卢梭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民主共和制 英国 亚当·斯密 《国富论》、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 德国 康德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思想集大成者 斗争矛头: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特权
启蒙运动(17-18世纪)
精神内核:理性(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三)内容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亚当 斯密
康德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监督、制衡。《论法的精神》
希望“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主张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启蒙运动(17-18世纪)
(三)内容
思考:据材料分析启蒙运动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材料2: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柏克:《法国革命论》
材料1: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3: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孙中山
①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②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启蒙运动(17-18世纪)
(三)内容
比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异 时间
核心思想
斗争矛头
内容
影响
同 14~17世纪
16~17世纪
17~18世纪
人文主义
信仰自由
理性主义
天主教神权
教会特权
专制王权和教会特权
肯定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资产阶级化的新教
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理性
冲击封建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构建奠定基础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思想解放;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Les Misérables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