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2019统编版下册
林 庚
《说“木叶”》
1、抓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
2、理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重点)
3、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难点)
目标揽胜
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出版过《春野与窗》《沪之雨夜》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学思并重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词语认读
照浦( ) 亭皋( ) 砧( )
言筌( ) 万应锭( ) 佺( )
涔阳( ) 窸窣( )

gāo
zhēn
quán
dìng
cén
xī,sū
quán
思考:1、如何理解本文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2、通读全文,如何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层(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和“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层(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现象)
(分析 )
(总结)
1、第一层涉及了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激情探究
第1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为诗人钟爱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第2段
“树”
“叶”
“木叶”
“落木”
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
“树叶” 却无人过问,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第3段
“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1)“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木”不但容易让人想起树干,而且还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不湿润的。
2、第二层中“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树 木
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枝叶舒朗
黄色
本质干燥
意味 饱满 空阔
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荫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
3、根据上面分析,小组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结合课文找出“树”与“木”的不同。(第4段)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4、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第5段)
“木” →(潜在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
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自屈原开始就把“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所以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1、作者林庚既是诗人又是学者,难道写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说“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不是。
目的: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启示:
①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于言外。
②鉴赏诗歌,不但要理解表层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之意。
精彩亮剑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的意味的区别。(第6段)
“树叶”
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我们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是窸窣飘零中透些微黄的叶子。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常用于表达秋风萧瑟时的离情别绪。
“木叶”
“落叶”
“美女妖且闲…落叶何翩翩”中“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份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其所暗示的情感比“木叶”这一意象更为悲凉!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理解,归纳本文主题。
课文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
魅力点评
2、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检测提升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关于“柳”的意象讨论: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课堂总结
树叶
木叶
落叶
黄叶
落木
物象
意象(有意之象)
诗人感情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传达情感的差异性
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作业布置
1、积累“月”“酒”“杜鹃”“草”等意象的涵义。
2、完成高考调研习题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