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面向人人”语文赛项宁波地区模拟卷五(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面向人人”语文赛项宁波地区模拟卷五(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人人”(模拟卷)
本试题卷共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选手编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情境性理解与运用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隋炀(yáng)帝杨广在扬州时,励精图治,安一方黎民。当上皇帝后,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创举。②他的外祖父独孤信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美男之一,史称“美容仪,善骑(jì)射”。③他的父亲隋文帝也是一位美男子,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道:“皇考美须髯(rán),身长七尺八寸,壮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④他本人是少年出英雄,文武全才。十三岁当上大将军,十八岁出任尚(shàng)书令,二十岁便是元帅。且自幼具备文学天赋,极为擅长写诗。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现在很多人对快速发展的食品科技比较陌生,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知之甚少。①因此对错误信息的辩识能力、对谣言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②那些虚张生势的谣言不仅影响消费信心,也给行业、产业带来直接的危害。③强化食品安全科普传播至关重要,也迫在眉捷,这已经成为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识。④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标号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无比关怀与厚望。”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学生高海说:②“祖国给予了优越的学习科研条件,③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砥砺创新,用知识武装头脑,将小我融入大我,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④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标号的各句,是病句的一项是( )
“人人都可以是时代的弄潮儿。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怀着爱国之心,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②”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生欧阳沐子说,翻译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桥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日益凸显。③我们将努力学好本领,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④
A.① B.② C.③ D.④
5. 根据以下定义,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比”的是( )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使此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A.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C.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D.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6.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交流是复杂的艺术,有声语言并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方式,辅以动作和面部表情,可以使表达生动形象,也折射出历史和文化智慧的光芒。各民族间的形体语言,有的形式和意义相同(如握手致意),有的虽然形式相同,意义却 。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就可能产生误会,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
A.南辕北辙 B.针锋相对
C.截然相反 D.纷繁复杂
7.给下列这首词选一个词牌名,最合适的一项是(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A.《钗头凤》 B.《如梦令》 C.《雨霖铃》 D.《虞美人》
8. 如果想借阅一本历史性质的书,你会优先选择的是( )(3分)
A. 《史记》 B.《论语》 C. 《大学》 D. 《红楼梦》
 9.下列哪句诗涉及的地形接近下图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
 10.下列选项中概括文段最准确的一项是( )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A.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观念
  B.呼吁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C.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之福祉
  D.揭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1.下列各个选项中,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B.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 下列诗词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是:
①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A.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
B.清明节—寒食节—中秋节—元宵节
C.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
D.清明节—寒食节—重阳节—中秋节
13.认真观察图片,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图片所传达的含义的一项是( )
A.课外辅导呈现出“发展无序、鱼龙混杂、超纲教学”等乱象。
B.收费混乱、制造焦虑、贩卖焦虑等等乱象在课外辅导班横生。
C.课外辅导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家长、学生、教师乃至学校教育。
D.课外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4.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③②⑥①⑤ D.④①③②⑤⑥
1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B.古代的敬称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别人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D.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16.对于“求职信、自荐信和应聘书”三者之间的异同,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荐信是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以便对方能接受的一种专用信件。
B.自荐信除了可以用来求职外,还可以用于在职人员推荐自己从事某一活动,或担任某一职务。
C.求职信、应聘书一般是毕业生或待业人员为了求得某一职位所写的谋职文书。
D.应聘书相对求职信而言,求职目标不明确,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和相关要求了解不多,所以适合广泛投递。
二、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17题。
材料一: 全校师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阅读情况 师生整体阅读率 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阅读率 网络手机等数字化 方式阅读率
2014年 41.5% 50.1% 24.6%
2015年 57.3% 52.2% 32.8%
2016年 67.6% 54.9% 44.7%
材料二:用网络手机阅读,可以让人们拥有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方便人们更高效地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阅读。此外,还节省了印刷、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等环节,降低了出版发行、营销的成本。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要求:语言通顺,字数不超过80字。(3分)
【示例】近年来,全校师生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数字化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网络手机阅读拥有信息量大、时间利用率高、降低阅读成本等优势。
(二)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18-19题。
人工智能:还只是人类的“工具”
①谷歌“AlphaGo”和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但人工智能的进化之旅才刚刚启程。人类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有一天超过人类成为“超级智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
②“阿尔法狗”用3000万局“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靠的是“题海战术”。
③如果看一下背后的技术原理,AlphaGo其实也不是那么神秘,本质上与约20年前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计算机一样,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搜索问题。不同的是AlphaGo采用了当下非常热门的深度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神经网络与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
④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使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机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浪潮: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本质上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它模仿人类大脑行为,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方式。
⑤研究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让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我们更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
⑥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问题上有了长足进展。但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例如对于语言和图像的理解、逻辑推演等方面距离人类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工智能之所以会让部分人感到恐惧,最主要是联想起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科幻往往把机器“拟人化”,而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目标并不在这些方面。
⑦人工智能将来是否会像科幻电影中那样,自我进化掌管世界,应当还比较遥远。我们更关心的是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可以大大延伸人的能力,解放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人类很好的“帮手”。就像人类制造了飞机和汽车,但你不必担心未来它们会威胁到你。
⑧人工智能还无法突破认知和情感,需要向生物智能“取经”。
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在感知这个层面会有飞速进展,而在认知和情感这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⑩在研究者们煞费苦心研发各种功能的传感器配备给机器时,生物自身“传感器”的能耐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生物的眼睛能识别电磁波,耳朵能识别空气震动,神经系统能够根据波长和强度瞬间把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感知为不同的颜色,把空气震动感知转换为语言。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因此很早就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近几年也提出了创造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优势互补的混合智能系统。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语出惊人:“未来人类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赛博格这个舶来词汇是对英文“Cyborg”的音译,即“生化电子人”,“赛博格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这种改变肯定不局限于人体,而将波及道德伦理,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人类通过赛博格技术拥有了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谁又来约束他们呢?这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验。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链接二:人类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被称为“技术奇点”问题。“技术奇点”是指拥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不断改进自己,并且制造或繁殖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最终达到人类不可预测、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越过这一“奇点”,局面将无法收拾,会伤害人类甚至使人类面临灭亡危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三:汉斯·乌斯克莱特对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即对人类而言很简单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难;对人类而言很难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简单。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避免让人工智能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前,不应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这一研究领域,不该将机器置于道德上两难抉择的情形。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下列有关链接材料内容的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不是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
B.埃隆·马斯克认为,未来的人类如果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
C.“赛博格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
D.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如果突破了“奇点”,局面将难以控制,必然会使人类走向灭亡。
19.下列有关人工智能的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上有很大进步。
B.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以创造混合智能系统。
C.生物的神经系统能把由眼睛和耳朵分别识别的电磁波与空气震动转化为视觉与听觉。
D.汉斯·乌斯克莱特认为,同样一件事,对人类与对机器来说,其难易程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0-23题。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误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②段“我”将孩子所写的“汉字第一画”视为“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第③段“规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书上用毛笔抄写的一行行栗子大的字,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美观。
C.第⑥段写儿女提不起毛笔写字,再不能为村人写春联,导致邻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
D.第⑨段写父亲空闲时读小说与戏本的行为,表现出父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这也是当年爷爷重视孩子念书学文化的结果。
21.第⑦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我”送干粮的情形。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作用。(3分)
22.文章题目“家之脉”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3.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简要阐述“家之脉”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3分)
(四)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4-26题。
十二月,先府君即世①,母哭而濒②死者十余次,自为文祭之,凡百余言,朴婉沉痛,闻者无亲疏老幼,皆呜咽失声。时,行年四十有三也。己巳③,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八十余,白发垂耳,能图人状貌。铨④延之为母写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尝以不及奉舅姑盘匜⑤为恨;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⑥,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铨于是退而语画士。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⑦,以请求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与人为善者⑧。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即世:去世。②濒:几乎,接近。③己巳:指1749年(乾隆十四年)。④铨:作者自称。⑤不及奉舅姑盘匜(yí):意思是赶不上侍候公婆。匜,古代舀水、注水的用具。⑥鸣机:织布时机声(指纺车)鸣响。夜课:督促(小辈)夜里做功课。⑦为之略:写出个大概。⑧本句的意思是“为的是请求著书立说、鼓励人们善行的大人先生,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凡百余言 ②凡三往,乃见
B.①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①未亡人欠一死耳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①铨于是退而语画士 ②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5.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A.宋何罪之有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马之千里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
三、微写作(共22分)
27. 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我和2035有个约》
那是一个诺言穿山越海真切
预见梦想的明天
我奋进的脚步披星戴月强烈
迈开大步就领先
快把青春充满电
齐心协力奔向前
我和2035有个约
约在欢呼雀跃那一天
我亲爱的祖国更加美丽和谐
昂扬屹立新世界
我和2035有个约
约在新征途的新起点
用真心去创领两个一百年
未来由我们主演
那是一首诗篇挥写爱和春天
所有诺言都实现
我脑海的芯片终将万物互联
唯有信念永不变
奇迹不断地涌现
期待那时再相见
我和2035有个约
约在欢呼雀跃那一天
我亲爱的祖国更加美丽和谐
昂扬屹立新世界
我和2035有个约
约在新征途的新起点
用真心去创领两个一百年
未来由我们主演
我和2035有个约
约在欢呼雀跃那一天
我亲爱的祖国更加美丽和谐
昂扬屹立新世界
我和2035有个约
约在新征途的新起点
用真心去创领两个一百年
未来由我们主演
我和2035有个约
以上是歌曲《我和2035有个约》的歌词,请认真阅读以上歌词,并按以下要求完成微写作。
(1)赏析以上歌曲。(字数:120左右)
(2)你想对2035年的自己说什么,请给自己写一份寄语。(字数:200字左右)
(3)你觉得2035年的祖国会是怎么样的,模仿期中一段歌词,表达你对祖国的寄望。(字数:200字左右)
(注意:答题时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专业及姓名)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人人”(模拟卷)答案
本试题卷共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情境性理解与运用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B A C D D C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B A D C A D
【解析】
1.答案:B(骑[qí]射)
2.答案:A(B项应为“辨识”,C项应为“虚张声势”,D项应为“迫在眉睫”。)
3.答案:C
4.答案:D(“诸”字中含有“于”的意义,与“于”重复。)
5.答案:D
6.答案:C(“截然相反”的“截然”一词形容界限分明,用在此处既能够表达不同,又恰好加深了语义,与文意相符。“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合题意;“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侧重强调观点与立场的不同;“纷繁复杂”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侧重于复杂,用在此处不恰当。)
7.答案:D(可以根据李煜的《虞美人》推断。)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第一步,分析文段。整个文段都是在描述生态和民生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对比选项。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谈到了生态和民生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B选项。)
11.答案:B(ACD均表现李白的积极乐观,B项在旷达中透露出消极情感。)
12. 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C(④是总说,排在第一;③引起后文,排在②前;注意②⑥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①引起⑤。故选C。)
15.答案:A(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帮忙用“劳驾”,麻烦别人用“打扰”。故选A。)
16.答案:D(应聘书相对求职信而言,求职目标比较明确,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和相关要求心中有数,减少了求职的盲目性。)
二、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17题。
17.【示例】近年来,全校师生整体阅读率逐年增长,数字化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传统方式阅读率的增长幅度;网络手机阅读拥有信息量大、时间利用率高、降低阅读成本等优势。
(二)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18-19题。
18.D【解析】不符合文意,是猜测,不是肯定,应为:如果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越过这一奇点,局面将无法收拾,会伤害人类甚至使人类面临灭亡危险。故选D。
19.B【解析】不符合文意,应为: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也提出了创造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优势互补的混合智能系统。故选B。
(三)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0-23题。
20.C【解析】C.村人只是不再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并不能说明邻里关系冷淡。作者感到遗憾的是儿女不再能提起毛笔写字。
21.示例:“披一身一头的雪”“笑吟吟”的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父亲语言的描写,写出了父亲送干粮辛苦,内心却充满愉悦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联系下文看,这样描写父亲,与“我”送女儿学习形成对比,突出父亲送干粮的艰难,更体现出父亲极为重视下一辈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22.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家“家之脉”的内涵。
23“我”的爷爷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供养爸爸上大学,读研究生;自从“我”上学以来,爸爸妈妈为“我”购电脑、订杂志、换房子,努力为“我”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可见,在爸爸与“我”的成长中,“家之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4-26题。
24.A【解析】A.总共;B.出游 / 交往;C.死 / 逃走;D.告诉 / 谈论。
25.B【解析】例句和B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C.定语后置的标志;D.语气助词,可不译。
26.母亲把什么事情当成快乐?(我)应当把这些画出来,让母亲把画当成娱乐。
(提宾句式为1分,“当:应当,图:画”为1分,“以为:把……当做,娱:娱乐”为1分)
【参考译文】十二月份,父亲去世。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十几次,自己写了祭文祭父亲,共有一百多句,辞句真诚衷婉而沉痛,听到的人不论是亲疏老幼,个个嗓音哽塞、泣不成声。这一年,母亲四十三岁。己巳年,有位南昌的老画师来到鄱阳,年纪八十多岁,满头的白发长过两耳,能够画人的相貌。我请他来给我母亲画幅小像,因此,我请示母亲,画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问她:“娘用什么来娱乐,把这些画上去让娘高兴。”母亲伤感地说:“唉!自从我到蒋家来做媳妇,常常把赶不上侍候公婆认为遗憾;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么高兴的啊! ”我跪下说:“尽管如此,娘有没有想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却还没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画在这图像上,行不 ”母亲说:“只要我儿子和新娘子能够勤勤恳恳,不就可以了吗 夜晚,在布机声里教你念书,我老太婆的愿望就够了,其他还有什么乐趣啊!”
于是,我从母亲处退出来,去把她的要求告诉了画师。画好了这张图,母亲看了,非常喜欢。所以,我特地把我母亲勤劳的一生,写成这篇概略的记叙,为的是请求著书立说、鼓励人们善行的大人先生,据此写出完善的文章来。
三、微写作(22分)
(1)歌曲《我和2035有个约》以青春的气息感染着不同年龄层的人们,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该歌曲表达着当代青年对于“两个百年”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该歌曲寓意深远、旋律优美,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和传唱度。歌曲之所以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歌曲的动听旋律和憧憬未来的歌词清新脱俗,特点鲜明。
(2)略
(3)略2021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人人”(模拟卷)
答题卷
本试题卷共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情境性理解与运用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17题。
17.
(二)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18-19题。
18 19
(三)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0-23题。
20
21.
22.
23.
(四)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第24-26题。
24 25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
三、微写作(2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