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绘画风格与流派广西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1课绘画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外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涌现了许多绘画风格鲜明的画家,产生了许多深具影响的流派,留下了不少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中国画自成体系,主要是指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的绘画形式。中国画讲究“气韵”“骨法”,追求“传神”,注重“意境”的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的。目录壹女史箴图· 顾恺之步辇图·阎立本贰﹃唐代仕女图﹄系列叁肆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伍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陆静物·塞尚壹《女史箴图》顾恺之简介《女史箴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有十二段,每段画一个故事,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来源原画作于东晋时期,故事源于西晋晋武帝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贾氏为人心狠手辣,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女史箴图》现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应为第四段,描绘“冯婕妤挡熊”的故事。一天,汉元帝携带嫔妃冯媛在虎圈游玩,一头黑熊突然逃出兽槛,直扑汉元帝御座。冯媛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挡住了熊的去路。第二段“班婕妤辞辇”的故事。班婕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汉成帝十分宠爱她。有一次,汉成帝出游,要班婕妤同辇而行,班婕妤却推辞说:“陛下,古代贤君出游都是名臣陪伴在左右,只有夏商周三代的亡国之君才由宠妾陪同,今天你要学亡国之君吗 ”成帝听后十分惭愧。画面上,班婕妤淡然独行辇后;汉成帝在被婉言拒绝后,仍留恋地向后回望,画面富有生气。第三段的主题是“防微虑远”。画冈峦重叠,虎兔出没,彩鸟飞翔,日月相望,一位跪射的猎人正引弓待发。寓意是日月有常,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以此来劝诫女史们得宠时也不要傲慢无礼。第四段“知饰其性”的画面相当优美。两位雍容华贵的嫔妃正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旁边的箴文写道:“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人们都知道修饰容貌,而不知修身养性。是在告诉贵妇们,修身养性比修饰容貌更重要。画面上,两位贵妇对坐梳妆,一个在对镜凝视,一个已梳成高髻,正持镜自赏,那无法看到的面容,却在镜中映现出来,动态神情呼之欲出。第五段“出其言善”。画面中,夫妇二人正惊愕地望着对方,那位男子竟连右脚的鞋子都没有穿好,原来这是一对正在床上争吵的夫妻。箴言规劝女子对夫君也要善言相待,否则即使同床而寝也会互相猜疑、同床异梦。第六段“微言荣辱”,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与自己的荣辱有关,规劝女子对夫君应善言相待。即使富贵了,也要不骄不躁。第七段“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专”。这个场景和前面第六段场面形成对比,帝王拒绝了他的妃子,因为欢爱不可放纵,恩宠不可专擅。画面上,男女二人相向而立,男子打算离开,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第八段“静恭自思”。画面上,一位娴淑温婉的女子正端坐静思,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必须谨言慎行,尤其要慎独。第九段“女史司箴”,宫廷女官劝导嫔妃们要谨言慎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画面上,一位女史正端立一旁,执笔而书。对面有两位嫔妃正结伴而行,相顾而语。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贰《步辇图》阎立本阎立本(约601~673),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步辇图》是以贞观(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面右侧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叁“唐宫仕女图”系列“唐宫仕女图”系列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宫仕女图”系列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此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张萱绘(宋摹本),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萱,唐,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捣练图》张萱绘(宋摹本),绢本设色《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挥扇仕女图》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五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在画中,作者通过对嫔妃的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艳而不俗。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挥扇仕女图(局部)《簪花仕女图》《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簪花仕女图》取材宫廷妇女的生活,装饰华丽奢艳的嫔妃们在庭园中闲步。人物体态丰腴,动作从容悠缓,表情安详平和,嫔妃们的身份及生活特点表现得很充分。这幅画的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动态的刻画方面。这些仕女画中最通行的主题就是古代贵族妇女们狭窄贫乏的生活中的寂寞、闲散和无聊。周昉,唐代,绢本设色,46cm×180cm,辽宁省博物馆藏簪花仕女图(局部)周昉,唐,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周昉初年学张萱,使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代表作是《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肆《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无用师卷》 33厘米×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剩山图》 31.8厘米×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剩山图》《无用师卷》黄公望(1269~1354),元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他著有《写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伍《最后的晚餐》达·芬奇走进大师文艺复兴三杰文艺复兴绘画给你的感觉:从时代背景、绘画题材、画家思想、画面形式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文艺复兴艺术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1495-1498)焦点透视变化统一《最后的晚餐》 460cm×880cm 米兰圣玛利亚·德列·格拉契修道院藏《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画面中描绘了什么场景?《最后的晚餐》作品比较(1495-1498)(1592-1594)(1464-1467)(1447-1449)(1308-1311)(1863)(1480)(1630)(1955)38最后的晚餐(局部)39最后的晚餐(局部) 多马、大雅各、菲利最后的晚餐(局部) 彼得、犹大、约翰40最后的晚餐(局部)巴多罗买、小雅各、安得列最后的晚餐(局部) 马太、西门、达太陆《静物》塞尚保罗·塞尚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可以说,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他画面上的人物都是被当成静物来处理的,人物的身体往往处理成概括的、机械的、纪念碑式的富有几何形概念的形象。虽然塞尚曾受到当时占绘画主流地位的印象派的影响,对光线照射到不同质地表面上的效果有所关注,但他始终坚持对物体结构和实体感的关注,并于1877年放弃了印象主义。塞尚早期多以写实的手法、真实且疑难的情景作为绘画的题材。晚年画风有所改变,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富含古典主义庄严气息的风景及景物画。塞尚说过要“使印象主义成为像博物馆的艺术一样巩固的东西”,被文艺复兴所激发出的这句议论常被引用又屡遭非难。塞尚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寻找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埃斯泰克的海湾》的中景部分是海湾,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各种各样的蓝色,从画布的这端延展到另一端,建立起经过细致融合的笔触。海湾的后面,是一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辉。艺术家在画的边缘切断了空间,这种切断空间的手法具有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觉的效果。从1888年以后直到19世纪末,他最优秀作品是肖像画。其中《玩纸牌者》是塞尚最出色的一幅构图了。他曾多次画过以“玩牌者”作为主题作品,但也许只有这一幅在构图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色彩效果是以坐在左边的玩牌者上衣的紫蓝色同坐在右边玩牌者的黄色带有蓝色阴影的形象对比, 以及这些颜色同背景、肉体的红调子、桌子的黄调子的对比为基础的。这幅作品通过千变万化色调造成了形象刻画的立体感。形象刻画的有力和性格特征表现、情节动作的准确、整个构图全都表明,色彩的强度非但不妨碍形成整体的统一,反而还强调了它。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美,强调画面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这种追求其实在西方古典艺术、传统中早已出现。而塞尚始终对古典艺术抱着崇敬之情。他最崇拜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他曾说:“我的目标是以自然为对象,画出普桑式的作品。”他力图使自己的画,达到普桑作品中那种绝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着这方面,进行异常执着的追求,以至于对传统的再现法则不以为然。他走向极端,脱离了西方艺术的传统。正是如此,他被人们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作业要求1.到图书馆或者上网了解更多关于中外绘画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知识,记录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们简要介绍。2.选择你喜欢的绘画作品,从画家生平、时代背景、创作技法、表现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评述。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