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整理-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整理-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资源简介

高考政治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知识点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一:所有制结构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和重要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范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地位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
作用 决定社会主义性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 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政策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国家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的原因
理论依据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应了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要性 公有制 对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
非公有制 在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增加税收、激发市场活力、有效利用资源、转变政府职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区别 侧重 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性质和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影响力
表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 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意义 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联系 ①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需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②坚持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分布上的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4、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劳动者 有得于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家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企业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
市场经济 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分配 有利于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对外开放 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商品出口,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5、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全面推进依法治企,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婴推进国 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国家因素 (重要因素) 规范的制度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法治环 境、政策的切实贯彻
企业自身因素(关键因素) 技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体制
人的因素 (主要因素)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爱国敬业、守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突破提升:全面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含义 地位 作用 联系
国民经济 市场经济
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受国家依法监管 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我们不能实行单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
非公有制经济(非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制成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突破提升:科学回答“为什么?”(地位+作用)
为什么? 地位 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职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公有制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公有制为主体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对国民经济性质和发展方向起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企业 是国有经济的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你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木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破提升: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企要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②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配机制,既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④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发挥国有经济在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独特优势)
重要特征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显著优势 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根本目标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内在要求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4、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
弊端 原因 分辨 例如
自发性 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谋求自身的眼前利益或不正当利益 损人利已:为了挣钱不择手段 假冒伪劣商品;偷排废水、废气;盗版、走私等
盲目性 市场主体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面决策盲目 损已不害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下),多赔少赚 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退等盲目决策
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 调整过程有一定时间差 事后调节,浪费时间,耗费资源,农业多见 事后调节,赶不上趟,如农业种植、养猪、养牛等

突破提升:怎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①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推动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②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③立足内需,畅通循环。
④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
⑤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
⑥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不断提高政策的统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
5、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手段 目标
发展战略和规划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区域、环保政策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质量、安全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通过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保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实现共国富裕的根本目标

6、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常用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制定者不同 国务院财政部(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涵义不同 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适应。常用的手段有税率、财政收支、国债 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联系 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目的都是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货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怎样完成宏观调控的任务使经济平稳运行
通过宏观调控的常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社会总供给一社会总需求基本上保持平衡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经济态势 经济滞缓(过冷) 经济过热
政府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国债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减少国债
央行 扩张性货币政策:降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 紧缩性货币政策:升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
目的 刺激需求(加热) 抑制需求(降温)

口决:冷扩扩——增支减税多借钱降双率;热紧紧——减支增税少借钱升双率
突破提升: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私有制
导致结果 实现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宏观调控的力度 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资本主义各部门、各企业存在不同利益,影响了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

考向三: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1、分配制度
范围 意义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 ①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② 否定利削制度,休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要素分配 各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激发要素活力,推动资源优化置,增加居民收人,推动经济发展
按劳分配的原因

2、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控股)企业中的工资,资金和津贴收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要素 个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中获得的工资、资金和津贴等收入
资本要素 存款利息、股息、分红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利息、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要素 房屋、土地的租金和转让金、土地入股分红、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等
信息要素 凭借信息贡献所得收入
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利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凭借数字、文字、字母、符号、模拟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获得的收入

3、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年居民收入的方式
方式 内容
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 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 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
必要性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意义 效率与公平关系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分配与消费关系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回富格的目标
新发展理念 坚持协调共享发展的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内容之一

5、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措施 内容
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两个同步 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三次分配 在初次分配方面: 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在再分配方面:9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强化税收调节。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规范秩序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消除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求效再可持续
财政作用 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险。完善社会保际体系。扩大厦盖面
新发展理念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宋观调控,纯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社会保障的作用和要求
作用 减震器: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调节器: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助推器: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发挥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求 全覆盖缩差距: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井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权责清晰:要做到权责清晰,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总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地位 资金来源 对象 作用
社会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太共同筹集资金 有权利享有社会保险的人 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社会救助 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面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最后一道防线
社会福利 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政府和社会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会优抚 特殊的社会保障 国家和社会 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 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突破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很难建立和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
考向一:引领经济发展的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含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原因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目的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求 ①发展为了 人民,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突破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①目标宗旨观: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到高无上的地位。
②历史动思想: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③人民利益至上观: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④保障改善民生思想:民生无小事,民生关系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⑤人民当家作主思想: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不懈追求的实践目标和价值日标,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⑥群众路线思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⑦造福世界人民思想:中国人民追求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2、新发展理念
解决的问题 重要性 如何做
创新发展 发展动力问题 第一动力 核心位置,各方面创新,一切工作,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 发展不平衡问题 内在要求 重大关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四化,整体性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必要条件 重要体现 基本国策,发展道路,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谐共生
开放发展 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必由之路 趋势,战略,原则,更高层次,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发展 社会公平问题 本质要求 制度安排,全民全面,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同富裕
关系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我们在实践中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突破提升:新发展理念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突破提升:遵循客观规律的新发展理念与时政热点对接
突破提升: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④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要求。科技自主创新有利于我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等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
实施“走出去”战略。
⑤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⑥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突破提升: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
①人是关键因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②指导思想:贯彻创新发展等新发展理念,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③市场调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④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环境。
⑤分配激励: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让科技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通过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
⑥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保护和支持我国的技术创新,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⑦财政作用:发挥国家财政、税收在科技等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国家财政对科技研究、科技应用的充足投人,推动科技创新。
⑧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
⑨所有制结构: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既要发挥好国有经济在支持科技进步,上的关键作用,又要发挥好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技术创新上的作用。
⑩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开放,做好“引进来”,推动引资引技和引智相结合,在合作中提高我国科技水平。
考向二:推动高质量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2)为什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①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②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时---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③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城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突破提升: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突破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重点: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2、根本: 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

2、构建新发展格局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①新发展格局是什么?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 ②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②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③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B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C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D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拓展提升: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
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
1、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
2、实体经济的地位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3、实体经济的含义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4、数字经济的作用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