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3单元 第9课 教学设计
第3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3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学习目标
1.梳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强化“时空观念”,初步形成宏观认识
2.整理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科技对经济、贸易、金融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时期的经济发展
(1)一战前: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后
苏联的 经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犹存
结果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则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后的经济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概况
经济 成效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存在 问题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②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概况
①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概况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成效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问题 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3.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的应对措施
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4.思维拓展——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5.图解历史——1929-1933年经济危机
6.误区警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把各国紧密连接在一起;等等。但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
7.图解历史——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8.图解历史——“一带一路”的“五通”地位
9.情境再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主要有以下四大重点方向:第一,由中国东部沿海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以及地中海和欧洲等;第二,由中国东部沿海经南海向南进入南太平洋,到达大洋洲;第三,由中国东部沿海向北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进入欧洲或美洲;第四,由中国东部沿海向东经太平洋,到达拉丁美洲各国。
——杨泽伟《论“海洋命运共
同体”理念与“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建设的交互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涵。
提示 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利益共同体。
知识点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
①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②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2)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②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成立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宗旨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作用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②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③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
(2)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原因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2)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3)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4.思维拓展——正确认识关贸总协定的作用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它的成立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但其通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因此它不能真正克服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5.比较辨析——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性质:关贸总协定是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正式的国际贸易组织。
②关贸总协定管辖部分货物贸易;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涉及货物、服务贸易及知识产权。
(2)联系: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6.概念阐释——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业行为均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
7.思维拓展——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特点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3)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提高。
知识点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金融货币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2)构成
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复兴开发 银行即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金融与生活
(1)国际金融的发展
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③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2)金融风险的存在: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4.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5.情境再现——欧洲支付问题
欧洲支付同盟是马歇尔计划国际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中规定,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的汇率稳定。
欧洲支付同盟这一规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该规定强化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
三、素养提升
主题一: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俄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1929年,租让给外资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0.6%。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联)对工商业所采取的措施与实质。
解读: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可通过关键信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外国企业与苏俄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进行概括。
提示 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允许自由贸易(或恢复市场、货币机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进外国资本。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史料二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力量。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
农业发展的启示》
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评价。
解读: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可通过关键信息“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如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进行概括。
提示 特点:以行政手段(国家干预)调整生产;限制生产以稳定物价;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农业立法,重视新科技应用。
评价: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缓和经济危机;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新政利于大农场主;新政没有触动危机根源,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农业危机。
主题二: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
开放探究·
材料
1870-1914年,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提示 示例:
论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它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
阐述: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殖民霸主,形成了以英镑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展。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遭到削弱。这一变化既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也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英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消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反映了货币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四、素养阐释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不同点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背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 美国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苏联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 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比较
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相 同 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五、认知升华
1.一战后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的总体趋势。
3.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标志着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电子商务带来全新的金融业,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六、学业达标
1.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B [根据材料“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因此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并且主要实行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新政日记摘抄》中记载:“(1932年)这个冬天,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人没有不深感不安的……从来还没有过这样的普遍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此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  B.一战的爆发
C.福利国家建成 D.经济大危机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大量人口失业,D项正确;当时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排除A项;一战爆发是在1914年,福利国家建成是在二战后,排除B、C两项。]
3.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为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建立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D [由“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可知,材料追求的是世界各国自由贸易,为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D项正确。]
4.习近平曾谈道:我们要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早在1947年,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就已诞生。这一体制是(  )
A.关贸总协定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A [根据材料“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早在1947年,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就已诞生”可知,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诞生,A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在1989年成立,排除B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排除D项。]
5.(2023·全国乙卷)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解析:D [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
6.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给亚洲及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十年之后,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金融风暴恶化,演变为一场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上述金融危机(  )
A.打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B.反映了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C.体现了现代国际金融的风险性
D.对中国经济发展未产生影响
解析:C [根据材料“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金融风暴恶化”可知,这说的是现代国际金融出现危机的情况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因此现代国际金融的风险性比较大,故选C项;尽管出现金融方面的危机,但是没有阻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排除A项;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有所冲击,但美国仍处于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以亚洲、美国为例的金融危机,没有明确对中国的影响,且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肯定会受到影响,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