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单元 第10课 教学设计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学习目标
1.梳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构建“时空观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然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各地不同民居的特征,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立足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古代村落的出现
原因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特点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3.情境再现——村落
西安半坡遗址古村落,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地穴式,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成为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这些村落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发展
时间 表现
唐及唐以前 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两宋时期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时期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3.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图解历史——集镇的出现
5.思维拓展——明清集镇发展的特点
(1)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2)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3)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5.比较辨析——中国古代的“城”与“市”
(1)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来说叫作“城”的地方肯定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
(2)“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
6.思维拓展——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
(1)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2)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集镇、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村落的发展。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与古代埃及
地区 环境与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与特色
两河 流域 ①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②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古代 埃及 ①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②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 ③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3.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时期
①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4.古希腊罗马
民居布局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建筑材料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建筑特征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5.古代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6.情境再现——古埃及的民居建筑
尼罗河沿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这就注定了在古埃及的民居中无法大量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所以泥土、芦苇等是比较理想的建筑材料。古埃及平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木结构作为框架,用芦苇编制成墙和屋顶,上面涂泥土。另一种是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密排木成屋顶,无论哪种建筑形式,其结构都是相当简单的,规模不大建筑难度很小。
——《古埃及和古希腊民居之比较》
根据材料分析古埃及民居建筑的建筑特点。
提示 建筑材料多为泥土和芦苇,木材应用较少;民居分为两种,结构简单、建筑难度小。
7.知识拓展——四合院的特点
(1)四面连接,中心庭院。
(2)外形中规,用法灵活。
(3)形制规整,中心对称。
(4)院落宽绰,四屋独立。
(5)游廊相接,私密性强。
8.情境再现——古罗马复合式公寓
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三、素养提升
主题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
思考:(1)半坡遗址的房屋属于何种建筑?为什么采用“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样式?
解读:抓住史料一中关键信息:“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概括建筑类型。形成原因可考虑其自然因素与安全因素。
提示 半穴居、土木合筑式建筑。原因: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史料二
思考:(2)观察分析史料二中的两幅城市平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城和长安城布局的异同。
解读:根据史料二两幅平面图中河流与城市的关系总结其相同之处;其不同点结合城市中各个建筑物的用途、属性及空间位置特征分析。
提示 同: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互相协调。
异:雅典:不追求对称平衡,公共空间较大,私人空间较小。长安:布局工整,体现了强烈的皇权色彩。
史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市镇至少有160个。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思考:(3)根据史料三,概括明朝集镇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读:“新气象”根据关键信息“市镇逐渐兴起”“形成……网状结构”归纳。“原因”根据“江南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归纳。
提示 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主题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开放探究·
材料 晋末以来黄河流域的部分汉人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南徙至闽粤赣边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建成一种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的建筑——土楼。土楼兴起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明清时期,闽西烟草种植日盛,所产“条丝烟”广销海内外。收入普遍增长的土楼居民,开始广设书院和书馆培养族中子弟,科举入仕人数日益增多。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人口增长、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大量建造规模庞大、雍容华贵的大型高层土楼。几乎每一座土楼都有楹联用以劝勉子孙,内容如“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世间财,求之难用之易,当勤当俭;天下事,是可行非可耻,宜省宜思”等。
——摘编自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等
思考: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提示 示例:
论题:福建土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阐述:土楼选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古代朴素的文化生态观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土楼作为家族聚居的大型住宅,不仅能够防范外来袭击,还能够团聚族人、延续宗族文化;土楼内的楹联强调伦理道德与家族规范,蕴含了尊亲敬祖、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可
起到增强宗族凝聚力、增进亲情族情、激发子孙晚辈努力奋进的作用。
总之,福建土楼的建设,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四、素养阐释
古代民居和集镇的特征
1.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依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民居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大多都是挖穴而居。
2.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因为农业生产需要水源,所以民居多靠近水源之地,分布于大江、大河附近,便于生产和生活,同时民居样式逐步走向地面建筑。
3.早期民居分布范围广泛,散布于亚非各处,往往是农业文明的起源地,民居和农业活动密切相关,建筑材料多为木、土和石块。
4.集镇往往是伴随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而兴起的,以便于商品的交换。早期集镇还伴有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后来出现专业化集镇。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从规模数量看: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朝阳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
五、认知升华
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2.明清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并且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城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在同一历史阶段内,城市的兴衰会受到所在区域或国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兴衰的影响。
4.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色彩。
六、学业达标
1.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干栏式建筑
解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远古时期,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穴居,而南方则是巢居,“8 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说明地面上形成了村落,由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可能是半穴居,故选C项;“原始村落遗址”说明已经不单是穴居,可能地面也有居住,排除A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属于典型的北方,先民一般采用穴居,不会是巢居,排除B项;在远古时期,干栏式建筑多建立于南方,排除D项。]
2.村落,从一般意义而言,是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性空间,为人们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场所,满足人们生存的经济基础。原始村落(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其形成受政治因素影响
C.食物采集时期出现 D.其分布由地理环境决定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村落产生于氏族社会阶段,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A项正确;早期村落与政治因素关系不大,排除B项;原始村落出现在食物生产时期,排除C项;村落形成、发展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受地理环境影响(非决定因素),排除D项。]
3.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解析:D [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可知,汉口镇的集镇经济功能增强、军事职能相对减弱,故选D项;材料反映商业分工强化而非弱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汉口经济功能的强化,没有明确具体交通情况的变化,故“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汉口经济功能的强化,没有明确政府的具体经济政策,故“抑商政策日益松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4.奇平卡姆登镇是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7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A [奇平卡姆登镇被誉为科茨沃尔德地区保存最完善、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小镇。公元前7世纪就有人居住,并且早在12世纪就按照卡姆河的弧线来规划格局,进而更加吸引了当时往来的商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于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故选A项;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各领主掌握自主权,领地间会有征战等,社会秩序并没有持续稳定,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奇平卡姆登镇兴起主要是因为贸易,故“军事防御”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因为羊毛贸易有助于此地商品经济发展,进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因果倒置,排除D项。]
5.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下列各项中属于古罗马民居的是(  )
A        B C         D
解析:B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等为主要特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B项,故选B项。]
6.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解析:C [根据材料“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可知,明朝对不同身份官员的建筑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因此明朝房屋的营造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故选C项;明朝规定只有高级官员才可以青碧绘饰,普通百姓并不能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排除A项;明朝房屋营造彰显以统治者意愿为本,排除B项;“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