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识记明、清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明朝的民族政策,海疆危机。2.难点:明朝政治体制变化;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必备知识【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逐渐统一南方大部分地区。(2)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3)取代元朝: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2、巩固措施(1)废丞相①内容: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严令子永远不许设立宰相②目的:加强皇权③影响:加强了皇权,防止权臣专权;政务繁多,皇帝工作压力倍增。设置内阁①背景: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工作压力加倍②定义: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③职权: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成员无法参与政事决策④性质: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辅助皇帝的秘书机构宦官专权①背景:宦官比内阁更多的得到皇帝的信任②权力:内延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②时间:15世纪前期③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的支持④概况: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⑤影响:积极方面: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戚继光抗倭背景: 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2)措施: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后来政府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欧洲殖民侵略(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经略边疆(1)蒙古:瓦剌和鞑靼有战有和;修筑长城、土木之变;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2)藏族: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3)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影响: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2、明清易代①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③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④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⑤清军入关:1644年, 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⑥清朝统一:清军入关后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达标检测1.“我朝阁臣虽无丞相之名,实有辅佐之责。自朝廷大礼大政以及人才进退、民生休戚,举天下国家之务,事无巨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阁臣的参政权扩大C.受到宦官的牵制 D.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直接领导六部而政务繁忙。为解决此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常设的辅佑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它是( )A.内朝 B.参知政事 C.军机处 D.内阁3.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材料反映的本质是A.内阁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B.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C.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 D.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4.有文献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材料中体现A.内阁学士权力比宰相大 B.内阁学士掌握实际决策权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设立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5.明朝洪武年间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A.解决了地方问题 B.君主权力的强化C.边患的日益严重 D.军权的分化制衡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扬州十日”是扬州人民反抗清“剃发令”的结果B.“嘉定三屠”中阵亡的将领是阎应元C.圈地加深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康熙晚年才“永行禁止”D.投充是满族统治者强行推行的掠夺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7.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8.《明会典》载:“内阁行移,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由此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A.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B.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C.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9.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北征,“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阁臣(杨)荣(金)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由此可见,当时( )A.内阁具有辅佐功能 B.决策民主化程度高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政治统治相当昏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