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单元 第13课 教学设计
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学习目标
1.梳理现代交通,例如汽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发展的成就,从“时空观念”角度考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演变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现代交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交通发展的辉煌成就,培养“家国情怀”
3.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现代交通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汽车的发展
(1)福特T型汽车
时间 1908年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影响 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汽车工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②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 781.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2.高速公路的发展
(1)原因: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
(2)概况
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
世界 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2014年,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4.航运业的发展
(1)世界
①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③船舶制造技术发展:最大邮轮可搭载乘客和船员约9 000人。
④航运交通的发展: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2)中国航运业的变化: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后逐渐融入市场。
5.情境再现——福特“创新”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美国创新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提示 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
6.思维拓展——高速公路的修建利弊共存
(1)从其优势来看包括:提高行车速度、增强通行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节约土地资源等。
(2)从其缺陷来看包括:造价昂贵、影响环境、工期较长、事故严重、运力局限等。
7.学术前沿——英法海底隧道
解读:英法海底隧道是一条从英国通往法国的铁路隧道,位于英国多佛港与法国加来港之间。从1986年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到1994年正式通车,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知识点二 航空的发展
1.现代航空的发展
时间 概况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
1914年 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2.新中国的航空发展
(1)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 818架,定期航线5 521条,其中国际航线953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7个城市。
3.图解历史——世界航空业的发展
4.思维拓展——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1)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民用航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为民用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3)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用航空事业发展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不同交通方式互补竞争,如空(航空)铁(高铁)联运,促进了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地球村”。
2.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规划的发展
(1)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2)城市的人口与资源,沿着交通路线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形成了分工明显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和休闲区等。
3.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时间观念 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早晚高峰 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原因 ①交通成本降低 ②人们收入增加
表现 民众了解和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5.情境再现——青藏铁路
2022年11月28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介绍,西藏当年8月以来,青藏铁路充分发挥物资运输“大动脉”作用,截至11月27日,进藏货物总量达1.36万车、77.87万吨,其中生活物资占16%,复工复产等生产物资占84%。
青藏铁路开通有何意义?
提示 ①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繁荣。
②有利于增强民族间的交流。
③有利于巩固我国边防安全。
④展示了我国铁路建设实力。
三、素养提升
主题一:现代海陆空交通的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的税收。此后经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千米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
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
解读: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汽车工业的发展、市场需要、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的经验、政治形势等角度分析。
提示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等等。
史料二 2022年7月12日,中国商飞C919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落地,国产“大飞机”和“超级机场”实现“梦幻联动”,标志着中国民航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从开工建设至首航投运,这个“超级工程”用时不到5年,据初步统计,大兴机场的建设已经创造了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技术专利103项,新工法65项,国产化率达98%以上。从空中俯瞰,大兴国际机场造型宛如“凤凰展翅”,预计到2025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年起降飞机将达62万架次,实现年旅客吞吐量7 200万人次。
——中青在线
思考:(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大兴机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解读:史料二主要叙述中国现代航空制造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成就,即国产“大飞机”和“超级机场”。
提示 国产“大飞机”C919和北京大兴机场是我国航空业发展的里程碑,是我国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的典范,势必会加强国内各地的联系,推动国家经济建设,便利人们的生活。
主题二: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开放探究· 材料
一幅宣传画
思考:材料能够反映成渝铁路修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提示 从经济角度作答,如小型苞米脱粒机、车站里堆积的大量物资、聚集的人群、重庆站牌下方的交通工具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西南地区的物资交流、人员流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繁荣;重庆站牌下方的“工厂”等信息,反映了铁路开通带动了工业生产的恢复,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角度作答,如“农民速成识字教材”等信息,反映了成渝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政治角度作答,如五角星、乘客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民众对火车的期盼之情等信息,反映出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
总之,成渝铁路的建成,在当时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素养阐释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动力 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技术 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研
地区差异 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进程 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种类 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全面认识现代交通运输的意义
经济 作用 ①运输业的发展使生产、销售集中,使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②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地区分工,不断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
社会 公益 遇到非常时期,交通工具都会用来抢救伤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种超经济的社会公益作用会显得更为突出
宏观 调控 当国民经济失调而需要调整或治理整顿时,交通运输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会显得更加突出,如物资抢运、全国性粮食调运等
经济 布局 依靠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认知升华
1.汽车、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高速铁路的发展提高了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通行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4.飞机的发明和民航的发展,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
5.交通的发展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六、学业达标
1.1908年美国福特公司推出T型汽车,很快得到普及,关于该型汽车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福特T型汽车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B.福特T型汽车使用电动机进行驱动
C.福特T型汽车由汽车流水线装配而成
D.该型汽车适应了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特T型汽车的动力是内燃机,排除A、B两项;1932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出现在德国,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特T型汽车由汽车流水线装配而成,故选C项。]
2.下面是1988—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图(单位:万千米)。这反映该时期的中国(  )
A.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高速公路在交通中居主导地位
C.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确立
D.高速公路的里程位居世界首位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988年至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数增加显著,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国民经济发展推动交通建设,故选A项;材料反映高速公路的修建情况,并未与其他交通方式作对比,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是在1992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占世界比重的信息,无法体现高速公路的里程位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现代科学的力量大大加快了向距离挑战的速度。以下近现代交通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飞机 ②高速公路 ③高速铁路 ④汽船
A.④②①③  B.④①②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高速公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高速铁路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B项符合题意。]
4.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B.20世纪50年代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主流
C.20世纪70年代喷气式飞机代替螺旋桨飞机
D.2019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发生于1919年,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主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上半期,喷气式飞机代替螺旋桨飞机,排除C项;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于1950年,排除D项。]
5.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1954年定期航线达到8条、经营的航线距离近13 000公里。在此期间,与中国建交的各国代表团以及有些国家的社会及政治活动家,都利用了该公司的航空运输工具。该民航公司(  )
①体现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②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 ③带来了对外建交的新高潮 ④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C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说明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故①正确;仅仅8条定期航线,不能说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故②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故③错误;“与中国建交……航空运输工具”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6.1913年,上海第一条电车线路通车。1914年1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修建的十四路无轨电车开始通车,此为上海首创,被当时报刊称为“上海唯一之新发明”。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崇洋之风盛行 B.列强侵略加深
C.生活方式西化 D.生活节奏加快
解析:C [上海无轨电车通车,表明上海公共交通工具近代化,人们有了时间观念,生活方式向西方靠拢,故选C项;引进电车,属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不属于“崇洋之风”,排除A项;开通电车,体现上海交通近代化,而不是列强侵略加深,排除B项;生活节奏加快指人们工作休息的周期变短,每个人都变得特别忙,时间观念强,办事效率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