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5.2《答司马谏议书》
(
学科素养目标
)
1.诵读文章,把握其主要内容;
2.立足驳论文体,“倾听理性的声音”;
3.学会理性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4.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
课前预习导学
)
挖空训练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翻译: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 )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翻译: ),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翻译: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翻译: ),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月,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了新法实施过程中的几项弊端,三月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他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如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等。
4.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
课堂合作探究
)
导入: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改革家之一。对于其变法的主张和行为、效果与弊病,不仅当时的士大夫,甚至今天的学者仍然毁誉参半,评价不一。今天,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希望能让我们对这场变法论战有新的认识,对如何评析文章辩驳的力量有更深的思考。
环节一:诵读文章,把握其主要内容
辩驳的前提是对话。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几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答司马谏议书》这封回信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来信以“与王介甫书”命名,介甫是王安石的字,那么,按礼尚往来的对等原则,王安石的回信写成“答司马君实书”,可以吗?
提示:在北宋,右谏议大夫是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封回信中,我们可以推断反对派给王安石所安的“罪名”具体是?新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立足驳论文体,“倾听理性的声音”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被称之为“驳论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作者要驳斥的观点是对方说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王安石针对这个观点,分两步进行反击:第一步辨“名实”;第二步析“怨诽”。
辨“名实”,比较反驳的力度
请比较加点词句的原文与改文,思考作者用词的深意。
①针对“侵官”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能否改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
②针对“生事”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能否改为“举新法,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③针对“征利”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能否改为“为朝廷理财,不为征利”?
④针对“拒谏”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能否改为“辟陈说,难俗人,不为拒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析“怨诽”,比较双方的是非
1.既然道理与正义都在我方,为什么会招致“怨诽之多”呢?“怨诽”的对象是“我”,“怨者”是君实等士大夫。孰是孰非?请阅读第三自然段,比较“我”与对方在变法中的做法、理想和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双方的做法 比较双方的理想 比较双方的态度
“我”
君实等士大夫
对比完双方做法、理想和态度后,两组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就自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王安石的人物形象是?士大夫们的人物形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要不要为这样的“怨者”而“改其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学会理性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如果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他又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既然王安石从司马光的来信中找出几个点进行反驳,那么司马光是不是也要从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都发现了辩驳的不合理之处。但是这些不合理之中有没有其合理性呢?王安石写这封回信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力求在观点上与司马光达成一致吗?同学们不妨思考“盘庚迁都”这一事实论据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要分析一篇驳论文的辩驳是否有力,首先需要概括论证思路,其次要分析观点是否合理、论辩是否具有针对性、辩驳的理由是否充分、选取的论据是否精当、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等,在分析之后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会站在王安石的立场上赞同变法,还是会站在司马光的立场上反对变法呢?同学们可以深入探究并查阅资料,以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信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环节四: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王安石和司马光所持政治理念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1.请以“责任担当”为主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要求结合《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写在作文本上)
(
整理归纳小结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层作业
)
【基础达标】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        ”,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4)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5)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只用一句“        ”驳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6)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7)面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8)“        ,        、        ”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对者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9)“        ”一句运用反语,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有理和有力。
(10)“        ,        ,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11)“        ”,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12)“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3)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能力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8.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答司马谏议书》
(
学科素养目标
)
1.诵读文章,把握其主要内容;
2.立足驳论文体,“倾听理性的声音”;
3.学会理性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4.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
课前预习导学
)
挖空训练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勉强解释),终必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于反覆(书信往返)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原谅我)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翻译: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翻译: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为侵官;举(试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翻译: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为善(美德),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翻译: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终,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月,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了新法实施过程中的几项弊端,三月又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他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如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等。
4.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
课堂合作探究
)
导入: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改革家之一。对于其变法的主张和行为、效果与弊病,不仅当时的士大夫,甚至今天的学者仍然毁誉参半,评价不一。今天,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希望能让我们对这场变法论战有新的认识,对如何评析文章辩驳的力量有更深的思考。
环节一:诵读文章,把握其主要内容
辩驳的前提是对话。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几封信?
明确:课本注释⑧提到,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两人关于新法的论战主要集中于宋神宗熙宁三年春,据记载,“书凡三返”。《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收到第二封信后所作的答复。
(PPT显示)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作)、王安石“略上报”(原文不存);
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二书》(熙宁三年三月三日作)、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熙宁三年三月初作);
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日期不详)
根据《答司马谏议书》这封回信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两人有私交。王安石在第一段中说“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蒙君实视遇厚”,王安石开篇用“某启”自称,文末“区区”一词表示情感真挚恳切,书信中也多次使用表示恭敬的词语,比如“蒙教”“见察”“见恕”“见教”等。
补充: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两人都是21岁左右中进士,都满腹经纶、治政有方。在王安石成为宰相前,两人常与欧阳修、包拯等人一起谈天论地,指点江山。
3.司马光来信以“与王介甫书”命名,介甫是王安石的字,那么,按礼尚往来的对等原则,王安石的回信写成“答司马君实书”,可以吗?
提示:在北宋,右谏议大夫是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员。
明确:不可以,这封回信不仅是日常朋友间的交流,更是写给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看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变法正名。
补充:王安石选用“谏议”这个称谓,应该说是别有深意的。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非常器重王安石,将他越级提拔到京师,主持变法,力图革除弊政。王安石的这封回信,是一封为了驳斥众人非议指责、坚定宋神宗变法信念的公开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4.从这封回信中,我们可以推断反对派给王安石所安的“罪名”具体是?新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明确:①第2段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可见司马光在来信中给王安石指出了四条罪名。具体是:
“侵官”是添设新官,以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是指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是指官吏借助新法生财,与百姓争利;“拒谏”是拒不接受朝中的反对意见。
②从这四条罪名中,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出:新法在官职的设置上有很大变更,在经济方面强调生财致富。
补充: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王安石专门为实施新法,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总机关,新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理财、富国、整军、强兵。如果实行得好,可以增加朝廷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从而增强国防实力,抵御辽和西夏的侵扰,但也会因此打击官僚、地主和商人们的利益。其实,司马光也曾提出一些政治主张,但他的措施与王安石不同,又因为他富有名望且在谏官的职位上,因此他成了那些反对变法者的代言人。
总结:我们可以借助史料,对所形成的推断小心求证,更可以借助司马光的来信来验证推断,同学们不妨课后研读《与王介甫书》,验证其内容与自己的推断是否相合。
环节二:立足驳论文体,“倾听理性的声音”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被称之为“驳论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作者要驳斥的观点是对方说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王安石针对这个观点,分两步进行反击:第一步辨“名实”;第二步析“怨诽”。
辨“名实”,比较反驳的力度
请比较加点词句的原文与改文,思考作者用词的深意。
①针对“侵官”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能否改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
②针对“生事”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能否改为“举新法,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③针对“征利”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能否改为“为朝廷理财,不为征利”?
④针对“拒谏”的指控,原文的辩驳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能否改为“辟陈说,难俗人,不为拒谏”?
明确:①在对“侵官”的辩驳中,作者强调了“受命”、“议”、“修”、“授”四个步骤,突出了经由“人主”“朝廷和“有司”三大部门,意在强调自己的程序正义。
②在对“生事”的辩驳中,有意回避了对方讨伐的“新法”这样的字眼表达,而说自己所施行的是“先王”之政,也就是尧舜禹这些上古圣王的政策,强调新法追随的对象是“先王”,意在表明自己的标杆正义。
③在对“征利”的辩驳中,强调自己并非为了皇帝为了朝廷而与民争利,新法旨在富国,这是在为“天下”理财,比对方来信中为农民为商人鸣不平更有眼光更有格局,因为终极目的无可挑剔。
④在对“拒谏”的辩驳中,明明反感对方的思想陈旧,见识短浅,却不说“陈说”“俗人”而称“邪说”“壬人”,就是为了指斥对方的故意巧辩刁难居心不良,强调自己的道德正义。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安石辩驳的逻辑力量。作者循名责实,为己正名。自己名正言顺,自然理直气壮!辩“名实”目的何在?“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直击本质,釜底抽薪!
(二)析“怨诽”,比较双方的是非
1.既然道理与正义都在我方,为什么会招致“怨诽之多”呢?“怨诽”的对象是“我”,“怨者”是君实等士大夫。孰是孰非?请阅读第三自然段,比较“我”与对方在变法中的做法、理想和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双方的做法 比较双方的理想 比较双方的态度
“我”
君实等士大夫
明确:
比较双方的做法 比较双方的理想 比较双方的态度
“我” 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君实等士大夫 习于苟且 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汹汹然
对比完双方做法、理想和态度后,两组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就自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王安石的人物形象是?士大夫们的人物形象是?
明确:①王安石的人物形象——忠君爱国、志在强国、坚贞不悔、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被“怨诽”的“我”;
②士大夫们的人物形象是——因循守旧、无所作为、不恤国事、媚俗讨好的“怨者”。
王安石要不要为这样的“怨者”而“改其度”呢?
明确:自然是不!因为“怨诽”并非因我而起,而是因为士大夫们守旧媚俗不恤国事而起。
总结:好一招借力打力!作者转守为攻,严斥对方的不作为,高扬大旗,表达自己排除万难,定要有所作为的慷慨态度,凛然正气,令人动容!这就是王安石驳论的说理技巧。
环节三:学会理性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如果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他又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既然王安石从司马光的来信中找出几个点进行反驳,那么司马光是不是也要从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明确:①“反驳的第一个点是“不为侵官”,原来就有相关部门负责讨论法度、设置职能机构,现在你自己在朝堂上对此做出改变,就是剥夺了相关部门的职权,就是侵官;现在天下疾苦,变法并没有兴利除弊,还有奸佞小人在变法中搜刮百姓,弊处更大了;还有“为天下理财”,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你现在这么做等于加重赋税,强制借贷,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还有“辟邪说,难壬人”,凡是反对变法的你都称之为壬人,天下那么多士大夫,难道每一个都是壬人吗?包括我司马光,我也反对变法了,我也是壬人吗?”
②其实我觉得第一句也有问题,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给自己的罪名是名不符实的,但是我认为这个罪名符不符实,不是王安石自己说了算,而是天下人说了算,要看他这个政策施行的效果如何,看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才能判断政策好不好。
同学都发现了辩驳的不合理之处。但是这些不合理之中有没有其合理性呢?王安石写这封回信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力求在观点上与司马光达成一致吗?同学们不妨思考“盘庚迁都”这一事实论据的作用。
明确:盘庚为躲避灾害巩固统治而迁都,不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犹豫,这与王安石坚毅的改革之志是一致的:用历史上改革的实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性,表明自己不同俗自媚、坚持变法的决心。
总结:要分析一篇驳论文的辩驳是否有力,首先需要概括论证思路,其次要分析观点是否合理、论辩是否具有针对性、辩驳的理由是否充分、选取的论据是否精当、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等,在分析之后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会站在王安石的立场上赞同变法,还是会站在司马光的立场上反对变法呢?同学们可以深入探究并查阅资料,以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信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环节四:感受士大夫“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王安石和司马光所持政治理念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1.请以“责任担当”为主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要求结合《答司马谏议书》的内容。
明确: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曾经说过:“上帝给我们一具肩膀,就是教你来挑担子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展示出生命的魅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每一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提起王安石,我们会想到他对古代文坛的影响,会被他奇崛峭劲、不拘旧法的文风折服,会钦佩他能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然而,他在历史上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在当时强大的阻力面前大胆变法。他的变法遭遇了大地主、大官僚阶层的强烈反对,这些人便在皇帝面前列数他的罪状。可是,他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表明自己不守陈规、力主变法的决心,最终成为彪炳史册的改革先驱。这是他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总结:清代的吴汝纶评价此文:“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你看,王安石的笔力那么精锐,文字那么简洁,虽说与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密不可分,但他的论述不涉及私人意气,也不屈从于反对意见,始终开诚相见,直抒胸臆:要让国家长治久安,不能永远墨守成规,踏着祖宗的足迹亦步亦趋;只有不断寻找民族积习的弊病,不断改良既有的问题,才能在变革中不断探索出新的道路。王安石用这篇文章表达了勇气与魄力,代表着责任与担当,更诠释着无私与无畏!
(
整理归纳小结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层作业
)
【基础达标】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        ”,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4)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5)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只用一句“        ”驳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6)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7)面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8)“        ,        、        ”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对者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9)“        ”一句运用反语,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有理和有力。
(10)“        ,        ,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11)“        ”,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12)“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3)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答案:(1)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授之于有司
(4)举先王之政 兴利除弊
(5)为天下理财 
(6)辟邪说 难壬人 
(7)固前知其如此
(8)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10)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1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
(1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能力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CEG 3. B 4. C
5.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4.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8.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8.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8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