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10分)
1.老北京的春节真热闹!腊八这天要泡腊八蒜,áo( )腊八粥;除夕之夜,家家rán fàng( )烟花爆竹,鞭炮声不绝于耳;正月初一,人们 bǐ cǐ( )恭贺新年;yuán xiāo( )节这天,大家晚上看花灯,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2.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一点儿也不wèi jù( )。即使什么都quē fá( ),没有人跟他 liáo tiān( ),心中感到 qī liáng( ),过着 jì mò( )的生活,甚至可能遭到野人的qīn xí( ),但他仍然积极乐观,理性面对。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shì) 黄焖鸡(mèn) 前所未闻(听说)
B.僧人(sēn) 刨虫子(páo) 随心所欲(将要)
C.畜养(xù) 白云观(guān) 焉知非福(怎么)
D.野蛮(mán) 树栖鸦(xī) 万象更新(改变)
2.地坛庙会的盛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几乎每届庙会都能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如果用一个成语形容地坛庙会的场面,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人头攒动 B.人山人海 C.摩肩接踵 D.富丽堂皇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旦犯了法,无论是谁,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缉拿归案。
B.不知为什么,老人对他的态度与昨天相比,真是截然不同。
C.错失了良机时不要灰心丧气,要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方法来激励自己。
D.环湖自行车比赛快开始了,各国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C.“亲爱的猫咪,你可得帮我的忙啊!”男孩说:“你没看见他把我变成什么样子了吗?”
D.鲁滨逊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去。
5.下列诗词名句按节日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②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④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③②
6.下列情境中的习俗与寓意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的时候,爸爸在门上倒贴福字,对李明说:“这代表福气到了。”
B.重阳节到了,李明全家人去爬山登高,爷爷说这有团结上进的吉祥寓意。
C.立春这天,妈妈给李明佩戴上“春鸡”,说这寓意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D.春节时奶奶做年糕,边做边对李明说:“过年吃年糕,就能万事如意年年高。”
7.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中,作者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B.即兴发言时要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C.写作品梗概时,要用简明的复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不可补充内容。
D.《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书中的汤姆是个聪明机灵、关心同伴的男孩。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说明腊八粥里的食材 。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3分)
2.你想 ?请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吧!你想 请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吧!(把句子补充完整)(2分)
3.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1个错标点符号,1个错别字,4处语病)(3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写得生动形象,我很早就想看了。今天终于借到了这本书,我非常高兴极了。一放学,就迫不急待地拿起书,坐在座位上读了起来。读了这本书,使我受到不少启发。我要像哈利波特那样,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好思想。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十五夜望月》中,用月光、乌鸦、露水和桂花营造凄清、寂寥气氛的诗句是“ , ”。《寒食》中描绘京城里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的诗句是“ , ”。
2.《长歌行》中的“ , ”两句诗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少,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不要等到老了才后悔莫及。
3.阅读世界名著,需要我们细心体会,这样才能体会名著的巨大魅力,这正是“读书须用意, ”。
4.林林从小生长在乡村,对花草树木十分了解,可谓“ ,近山识鸟音”。
五、语文与生活。(7分)
某村服务中心新开的一个书吧,成了村民借书阅览的好去处。下面是书吧人口处的“读者须知”。
1.请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说说这些标志表示的意思。(3分)
第一个表示 。
第二个表示 。
第三个表示 。
2.第一个标志是在提醒大家:“书吧如此安静,你怎么忍心打扰别人?”你也来试试,另选一个标志写一句提示语。(2分)
第 个标志的温馨提示语: 。
3.书吧的墙壁上要悬挂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人名言,请你试着写两句吧。(标明出处或作者)(2分)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选自沈从文《腊八粥》)
【材料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听见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选自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材料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请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美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和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选自老舍《过年》)
1.这三则材料描写的都是。请你分别对这三则材料进行概括,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每处不超过20字)(3分)
材料一——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的过程。
材料二—— 。
材料三—— 。
2.三则材料分别重点写了一两样能体现节日特色的事物,它们依次是(2分)( )
A.腊八粥;压岁钱、对联;对联 B.腊八粥;饺子、对联;对联
C.腊八粥;饺子、压岁钱;对联 D.腊八粥;鞭炮、压岁钱;对联
3.通读三则材料,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3分)
4.请你仿照材料一的写法,从外观、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2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童年》梗概
俄国旧社会时期,四岁男孩阿廖沙在失去父亲后,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由于原本殷实的家业变得不景气,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他的好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还有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利,以及善良公正的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她心甘情愿地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溺亡……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一桶水桶大小的硫酸盐。她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儿”,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生活的折磨使母亲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后来母亲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
母亲婚后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丈夫打。由于她心情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到歧视和刁难。后来,与继父不合的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1.阅读梗概后,主人公的童年生活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我是从 、 、 等事情中知道的。(4分)
2.借助梗概,把阿廖沙的家庭人物关系图补充完整。(2分)
3.结合上一题的家庭人物关系图,照样子,选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填序号)(3分)
① ② ③ ④
A.慈祥善良 B.凶狠残暴 C.老实软弱 D.自私贪婪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从画“——”的句子中,可以猜测阿廖沙长大后变成了一个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人。
B.阿廖沙寄住在外祖父家时,他从外祖父那里感受到了敌意,从舅舅和外祖母那里感受到了善意和爱。
C.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且非常敏感的孩子,在外祖父、外祖母、房客等人的影响下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5.结合梗概内容和下面的“阅读提示”,说说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人像蜜蜂一样给了他“蜜”。(2分)
【阅读提示】《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像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地充实着我的心灵。”
八、习作。(30分)
我本来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本来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本来可以争取,却犹豫错过;我本来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
请以“我本来可以”为题,写写你的成长经历吧。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熬 燃放 彼此 元宵 2.畏惧 缺乏 聊天 凄凉 寂寞 侵袭
二、 1. A 2. D 3. D 4. B 5. B 6. B 7. C
三、1.比喻 品种多(或:丰富) 示例:这不是一只蝴蝶,而是一朵会飞的花儿 2.示例:体验精彩的冒险之旅吗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吗 3.①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②删去“非常”或“极了”;③在“就迫不急待”前面加上“我”;④把“急”改为“及”;⑤示例:删去“使”;⑥删去“的好思想”。
四、1.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一字值千金 4.近水知鱼性
五、1.不要大声讲话 禁止在书吧打电话 禁止在书吧喝饮料 2.示例:三 书吧书香弥漫,你怎能将“异味”带入? 3.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六、1.(腊月至正月)传统节日里的风俗趣事 除夕夜包饺子和拜年拿压岁钱的事。过年写对联、贴对联的事。 2.C 3.③②① 4.示例:初学走路的小孩子,出门养家糊口的大孩子,肩上挂着毛巾出门晨练的老孩子,只要一提到肉包子,谁不是嘴里口水四溢呢。把搅好的新鲜猪肉与葱末、料酒、盐、香油、味精搅和搅和做成馅儿,再把馅儿放入发酵好的面皮上,把面皮捏成精致的“花”形,挨挨挤挤地放在笼屉上蒸。蒸好后,一开锅盖就香气四散,小孩子们不顾形象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嘴边沾满了油,大孩子们和老孩子们则是细细品味,满脸都是悦色。
七、1.示例:不幸、悲惨被外祖父打被母亲冷酷对待在学校被歧视和刁难 2.②伊凡诺夫娜 ④瓦尔瓦拉 3.①B ②A ④C 4.B 5.示例:外祖母、“小茨冈”、格里高利、“好事儿”。
八、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