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生动、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人——毛泽东。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面貌,是一代伟人。在毛主席叱咤风云,统领三军的背后,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怀。今天我们跟随着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课题的意思,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忠骨”指的是忠烈者的遗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是青山连绵,到处都可以埋葬忠烈者的遗骨。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再把课题朗读一遍。
师:这篇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用一和二进行了划分。在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把你概括的主要内容写在书上。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交流。生:毛主席看到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师:不错,这位同学的概括呀,还是比较准确的。同学们,你们写对了吗? 那么,我们是从哪些描写中读出了毛主席的心情是无比悲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师:事情的发生源于一份电报。这就是电报机,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子邮件,电报是用来进行及时远距离联系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以一种专门的编码来代替文字进行信息的传递。当然,我们现在通讯非常发达了,所以很少有人在使用电报。这封电报是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彭德怀的“彭”是后鼻音,péng。“拟定”的意思是起草,制定。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封电报。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从这封电报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师:这封电报告诉我们,毛岸英和他的一位战友牺牲的原因是由于敌人投下的燃烧弹击中了房子,他们未及跑出被烧死。毛岸英,同学们从文中可以了解到他是毛主席的儿子,而且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另一位牺牲的战友叫高瑞欣,他是一位参谋。同学们注意“谋”是一个生字,言字旁加某,就是谋。什么是参谋呢?参谋是军队中职务的名称,具体指的是军队中参与指挥部队行动,制定作战计划的干部。毛岸英和他的战友牺牲在了朝鲜战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相关的介绍。
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预,同时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队,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师: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战,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志愿军入朝后,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师:1953年7月27日,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三十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师:同学们,在朝鲜战场上,我们中华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毛岸英正是他们中的一员。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毛主席的心情是无比的悲痛的。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这一句,我们来读一读。
生: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师:“整整一天”,说明时间很长。这么长的时间却“一句话”都没有说。听闻噩耗,毛主席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一支接着一支”,我们难以想象毛主席一整天下来抽了多少烟,或许浓浓的烟味可以让他暂时摆脱悲痛。这个动作的描写无不向我们传达着毛主席内心的无比悲痛。请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毛主席不仅仅是没说一句话,他连饭也没吃一口。我们可以从后面这句“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中得知。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从小历经坎坷,曾经流落街头,被找到后也是和父亲聚少离多。文中也有介绍,被同志们找到,去苏联留学,去农村锻炼,每一次分离,儿子都平安地回到他的身边,这次怎么会?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千言万语。毛主席不愿意相信儿子这次,真的再也回不来了。请大家有感情地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这一句同学们也一定找到了,毛主席那紧锁的眉头,以及那情不自禁的声声呼唤,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岸英!岸英!”主席呼唤着儿子,也敲打在我们的心里。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是不敢相信儿子就这样离开了自己,还是在回忆与儿子的点点滴滴,或是在深深地自责?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吗?请大家试着说一说。
生:主席可能会想,儿子,你从小就经历坎坷,我们父子俩又聚少离多,爸爸没有能好好地照顾你,爸爸,对不起你。
生:主席一定在想,岸英回来吧,像以前每一次分离那样,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身边吧。
师:是啊,同学们,这是一位父亲发自内心的呼唤。我们抓住五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走进了他的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一位父亲的失子之痛。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不仅是失子之痛,还有更加痛苦的抉择在等待着毛主席。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概括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一部分的内容,抓住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深切地体会到他失去爱子的悲痛。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把你概括的内容写在书上。
生:毛主席的儿子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将他的遗骨运回国内,因为朝鲜方面要求把他安葬在朝鲜。毛主席很难过,泪水把枕巾都打湿了,最终决定将儿子安葬在朝鲜。
生:我是这样概括的,毛主席决定将爱子的遗骨葬于朝鲜。
师:第一位同学说的内容比较多,不够概括。第二位同学的语言倒是很简练,但是似乎又没有说清楚,说完整。那么这部分内容到底该怎么概括呢?我们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先来读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毛主席面对着一个怎样的问题,找找相关的内容。
生:毛主席面对的问题是,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还是安葬在朝鲜?
师:这位同学文章读得非常仔细,从这部分内容中读懂了毛主席面对着的问题,请大家把这部分朗读一遍。
师:很明显,毛主席所面对的问题就在秘书说的话里。“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因为朝鲜方面提出了把岸英安葬在朝鲜的要求。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岸英的遗骨送回国内,还是按照朝方的要求安葬在朝鲜呢?这就是毛主席所面对的问题。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面对问题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从这些描写中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呢?我们再来读读下面这部分内容,找到有关的语句,将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生:我划的句子是,“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我感受到毛主席的心情十分悲痛,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儿子。
师:有哪些同学也找到了这个句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眷恋”的意思是,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这是一段对毛主席动作神态的描写,请大家拿起笔,我们一起来圈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站、仰、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正是这个相对定格的画面,更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心中的悲痛,他满怀着对儿子深切的思念。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师:同学们,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你们知道此时此刻毛主席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试着说一说。
生:毛主席或许会想,没想到儿子这一去竟是诀别,多么想再见儿子一次,哪怕是一面,如果答应朝鲜方面把儿子的遗骨留在那里,就真的再也看不到了。 师:是啊,能见到遗骨也是好的。
师:作为一位父亲,毛主席多么希望儿子能够回国安葬,落叶归根。但是在那一刻,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他是这么说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若有所思”意思是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主席说的话中有两个反问句,“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意思是“每个战士的血肉之躯都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他是主席而搞特殊,这里的特殊指的是什么呢?对,把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还有一句,“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意思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些,毛主席才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师: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呢?我们再来交流。
生:我从“踌躇”这个词语中感受到毛主席很难下定决心签字。我还从“黯然的目光”中感受到他的心情很痛苦。
师:真好,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对毛主席神态的描写。“踌躇”的意思是犹豫。他在犹豫什么呢?请大家关注这两个句子,“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两句话强调了直到这一刻,毛主席都不敢相信,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黯然”的意思是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大家注意毛主席的这些动作,“转向、指指”,毛主席一句话都没有说,这些动作却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知道,一旦签了字,儿子就真的回不来了。
师:同学们,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将毛主席面对是否将儿子的遗骨送回国安葬这个问题时的痛苦、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大家将这两个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第二天早上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枕巾被泪水打湿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夜,毛主席是怎样度过的。他在经历了痛苦和矛盾后,最终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决定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国家领袖的伟大胸怀。
师:课文学到这里,请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概括呢?
生: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回国安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终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师:真好,非常准确。课文的最后,作者是这样结尾的,让我们大声地朗读一遍。
师:理解课题时,我们就知道了,“忠骨”是忠烈者的遗骨。结合课文来看,“忠骨”指的是毛岸英烈士的遗骨。我们也可以说是像毛岸英一样,革命者的遗骨。“马革裹尸”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革命烈士为国捐躯。“还”,同学们都知道是返回原来的地方。回到哪里?祖国家乡。 10、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
师:这句话的内涵正是毛岸英烈士精神的写照,所以作者用这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体现出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尊重朝鲜人民意愿,决定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伟大胸怀。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请大家课后做进一步的修改。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抓住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了他的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位父亲的失子之痛,更领略到他作为国家领袖的伟大胸怀。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