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 反应热第一课时 反应热 焓变学习目标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概念,能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结合真实情景中的应用实例,能从多角度认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3.通过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新课导入神七发射庆典时的烟火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①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所有的燃烧反应 ④缓慢氧化反应⑤大多数化合反应①大部分分解反应②Ba(OH)2·8H2O 晶体与 NH4Cl晶体反应③C与CO2反应生成CO的反应④C与H2O(g)反应生成CO和H2思考与讨论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情境探究目前市面上的“即热饭盒”,其原理是在饭盒底部有两层,一层存放水,另一层存放镁和铁的混合物(发热包)。使用时打开隔离层,即发生以下反应:Mg+2H2O Mg(OH)2+H2↑ 。发热包中成分的含量是否需要控制,为什么?“即热饭盒”能让我们随时吃到热的饭菜发热包中有效成分含量过少放热不足,含量过多占用空间,且有安全隐患。那么,在实际应用中,该如何控制发热包成分的含量?人们在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时,该如何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呢 课内探究一、反应热与焓变1.体系与环境环境体系体系与环境示意图体系:试管中的盐酸+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等环境: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如盛溶液的试管+溶液之外的空气等。热量:热量是指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的能量。课内探究2.反应热与焓变(1)反应热: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这是因为反应前后体系的内能(符号为U)发生了变化。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反应热?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1受温度、压强和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影响2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3课内探究(2)焓:描述物质内能的物理量。符号:H 单位:kJ·mol-1决定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物质的状态:g > l> s温度:T↑→H↑压强:P↑→H↑课内探究(3)焓变:对于一个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焓变,符号是△H。①数学表达式:△H = H(生成物)- H(反应物)②常用单位:kJ/mol(或kJ·mol-1)一般反应都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系统的压力等于外界压力,是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思考与讨论思考:用△H 如何表示反应热呢?例如:在25℃和101kPa下,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mol 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表示为: △H=-184.6kJ/mol再如:在25℃和101kPa下,1 mol C(如无特别说明,C均指石墨)与1 mol H2O(g)反应,生成1mol CO和1 mol H2,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表示为: △H=+131.5kJ/mol(4)焓、焓变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放热反应反应体系对环境放热,其焓减小△H为“-”,即△H<0吸热反应反应体系从环境吸热,其焓增加△H为“+”,即△H>0课内探究反应物生成物△H<0焓(H)反应物生成物△H>0焓(H)能量反应过程反应过程反应物生成物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物生成物释放给环境能量来自环境课内探究(5)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①宏观角度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热:ΔH =H(生成物)-H(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以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 HCl时的反应热为例:HHClCl436kJ/mol能量243kJ/mol能量键断裂键断裂HHClCl++假想的中间物质键形成键形成HClHCl431kJ/mol能量431kJ/mol能量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课内探究Q吸=679kJQ放=862kJ该反应的反应热计算为(放热反应):ΔH=(436+243)-(431+431)=-184.6 kJ/mol反应热:ΔH =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②微观角度归纳总结微观:ΔH=破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 (焓变与键能的关系)宏观: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焓变与物质能量的关系)能量反应过程生成物反应物E1E2活化分子反应热计算反应热的两种方法E1表示: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E2表示: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E1 正反应的活化能E2 逆反应的活化能说明:活化能的具体知识下一章学习易错警示1.反应热描述的是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化学反应前后的热量变化。2.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不存在不发生能量变化的化学反应。3.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焓变。4.ΔH 的单位中的“ mol-1”不能理解为每摩尔反应物或生成物,应理解为“每摩尔反应”。5.焓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之一,不能进行测量,但焓变(即反应热)可以直接测量。思考与讨论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反应热呢?我们怎样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热量的变化呢?【温馨提示】Q=cm△tQ:反应放出的热量。c: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为常数。m:反应混合物液的总质量△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下面我们以中和热的测定来了解反应热数据的获得。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目的】用简易量热计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前后的温度。【实验药品】【实验原理】根据强酸与强碱溶液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计算出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50 mL、0.50 mol/L的盐酸和50 mL、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碱溶液过量,能使反应完全, 以减小误差。使反应物迅速混合,使反应充分进行,保持体系的温度均匀。测量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反应容器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失问题探究试指出各仪器的作用: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测量步骤:绝热装置的准备减少热量损失量取反应物,测反应前体系温度t150mL 0.55mol/L NaOH稀溶液、50mL 0.5mol/L 盐酸混合反应物,测反应后体系温度t2重复实验生成1molH2O时放热测反应后混合液的最高温度减小实验误差0.418(t2-t1)0.025kJ思考与讨论1.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减少热量损失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思考与讨论3.若该实验中测得温度的情况如下,选用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差 太大的数据应怎么办?温度 实验次数 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t2-t1)/℃HCl NaOH 平均值 123420.120.120.120.119.919.919.919.9202020202.022.023.223.13.223.23.23.1误差较大,要舍去4. 理论上,在25℃和101kPa下,强酸、强碱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放出57.3kJ热量。为何所测得的数据小于57.3 kJ,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1)仪器保温性能差。(2)实验中忽略了量热计、温度计所吸收的热量,因此也使结果偏低。(3)计算中假定溶液比热容为4.18 J/(g·℃) ,密度为 1g/cm3,实际上这是水的比热容和密度,酸碱溶液的比热容、密度均较此数大,所以也使结果偏低。(4)测了酸的温度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5)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6)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思考与讨论课堂小结吸收能量旧键断裂新键形成释放能量本质化学反应变化守恒体系的内能体系与环境的能量变化反应热 焓变热效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物>生成物的焓 的焓反应物<生成物的焓 的焓△H<0△H>0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