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全诗语言简洁,相似的结构,反复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插图是吴为山先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雕塑作品,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雷锋朝气蓬勃、迈步向前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
⒈学写“冒”和“留”2个生字。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⒊能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⒋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寻找身边的雷锋,在联系生活的语言实践中体悟“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朗读时,能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雷锋的故事。
【教学难点】
学生寻找身边的“雷锋”,在联系生活的语言实践中体悟“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一、出示《雷锋日记》,复习导入
师:孩子们,雷锋叔叔在日记里写道:“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锋叔叔做了哪些好事呢?谁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接着走进诗歌,继续去找一找雷锋的足迹,去看一看雷锋做的好事吧!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⑴板书课题时,复习“锋”字的书写注意事项。
⑵指名读课题。
①师生评价读得怎么样。
②指导读好课题,注意把握疑问的语气。
⑶教师范读,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复习词语。(课件设计足迹图形,插入复习词语)
师:要想找到雷锋叔叔可没那么简单,你们瞧,每个足迹上的词语宝宝,你们会读吗?
⑴课件出示12个词语:曾经、蒙蒙、泥泞、荆棘、晶莹、顺着、年迈、踏着、花瓣、寻觅、需要、献出。
⑵复习方法:指名读,读正确,其他同学跟读一遍;读错误,其他同学举手纠正,再跟读。
⑶教师评价:从你们字正腔圆的声音里,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寻找雷锋足迹的强烈信心。
【设计思路及意图】通过出示《雷锋日记》和其中具体一则,拉近学生与雷锋的距离,了解雷锋怎么说,渗透学习雷锋怎么做;复习词语扣住诗歌中的“足迹”,创设复习词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
二、指导学习诗歌第一、二小节
过渡:(课件播放小溪流水声)听!现在让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一起去寻找雷锋的足迹。
㈠读好问号
师: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⒈ 指名读第一小节。
①师生评价读得怎么样。
②教师范读第一小节。
③学生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朗读,感受两个“你在哪里”的不同语气。(课件用红色圆圈,圈出第一小节的逗号和问号)
(指导朗读要点:第一个“你在哪里”后标的是逗号,朗读时,稍显沉稳。第二个“你在哪里”后标的是问号,朗读时,语气上扬,由急到缓,语调适当延长,读出“急切”之意。)
⒉指名再读第一小节,师生评价。
⒊齐读第一小节。
师小结:原来读得好的秘诀就是要读好这个问号呀!
【设计思路及意图】利用课件播放小溪流水声,用声音把学生“带到”小溪边,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诗歌第一小节;通过朗读指导和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问号的语气,发现读得好的秘诀是读好问句,在读中学,学后评,评后改进,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㈡读出画面
⒈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朗读第一、二小节。
⑴师:(教师走近学生)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同学们,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呢?
指名一位同学读第二小节。(课件出示第二小节)
⑵师:老师再走近这条“小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指名另一位同学读第二小节。(课件出示第二小节)
师追问:我问,你答,这样的诗歌形式就是?
生回答。(课件出示:有问有答)
⑶读好问答句。(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①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要点:问句要读出探询的语气,答句要读得肯定有力,读“瞧”,语气要上扬,停顿要稍长。)
②同桌合作练习朗读第一、二小节。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一、二小节。(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设计思路及意图】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朗读,教师呼唤,学生是小溪回答,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之中,合作朗读更能体会到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
⒉想画面,说画面。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⑴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① 指名回答。
②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想象给予肯定的评价。
⑵想象周围环境。(课件在第一、二小节中,标红“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泥泞”和“脚窝”这四个短语和词语)
① 师:齐读第一、二小节时,关注标红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②指名回答。
③师小结:原来抓住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使我们想象的画面更加丰富。
④理解“泥泞”的意思。
师:你们见过泥泞的道路吗?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理解词语意思。(板贴解词方法)
情境想象:(课件出示泥泞道路的图片)瞧,这就是泥泞的道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交流感受,体会雷锋每走一步的不容易。
【设计思路及意图】想象画面,讲述文中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的方法,并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将雷锋冒雨抱小孩的形象具体化,并将内心视像转换为语言表达,训练了思维能力和锻炼了表达能力;出示图片,猜测“泥泞”的意思,想象走在这样的路上,调动生活经验感受雷锋叔叔的不容易。
⑤朗读诗歌。
师:请大家带着对词语的理解,一边读诗歌一边想画面。(配乐)
⑶想象雷锋的动作。
过渡:天气不好,行走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是怎么做的呢?请再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雷锋的动作。
① 生朗读完,说一说看到的画面。
a.教师引导想象“抱”的情形。
b.师:除了能说冒着蒙蒙的细雨,还能说冒着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老师也有几个想和大家分享,你们听(播放国歌,出示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你们看(播放抗美援朝视频),战场上,解放军叔叔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你们瞧,烈日下(播放医护工作者烈日下做核酸图片),抗疫战士冒着酷暑高温,主动请战、坚守岗位。一个冒字让我们读到了什么呢?
学生谈体会。
师:它凝聚了我们中国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师:我们的雷锋叔叔(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读)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雷锋呢?
学生回答。
师小结:是呀,一个冒字就让我们看到了不怕困难、乐于助人和关爱他人的雷锋叔叔。(相机板书:乐于助人、关爱他人)
【创新点及突破方法】抓住一个“冒”字,创设三个语言文字情境,学生不仅掌握课内知识,还了解所学字词背后体现的精神,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革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历史和当代革命英雄人物们的崇敬之情。
② 指导书写“冒”和“留”,强调书写习惯。
先观察两个字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上宽下窄。
a.指导书写“冒”字:强调“冃”部第三、四画不能与左右两边相连。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学生描红、练写,师生点评。
b.字理识“留”字:
本义表示停留的地方。(参考资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强调笔画穿插避让。
学生描红练写,师生点评。
【设计思路及意图】字理识字——识字的根本。依据字理开展识字教学,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生识字兴趣,拓宽他们识字途径,培养多元识字能力。教师强调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㈢读出感悟
师:(课件出示情境)孩子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走在泥泞的路上,你遇上了会怎么做呢?
学生联系所学和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师:你们也是一个个小雷锋呀!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诗歌,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师小结:(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标出描写环境和动作的词语)原来读句子时,关注这些词语,可以使我们想象到的画面更丰富、具体,这样的方法你学会了吗?那我们就用刚才读书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创新点及突破方法】本环节是对课后第三题的一个变型,孩子们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已经能说清楚雷锋叔叔做的好事。语文课程有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别人遇到困难自己怎么做,所以我创设语言说话情境,把学到的内化,我能说转化为我能做。
三、合作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
㈠合作学习。
师:同桌合作朗读诗歌,假如遇到不懂的词语大胆地猜一猜它们的意思,你读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还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读出来的画面!
(课件出示第三、四小节,批注学习方法:读句子,圈词语,想画面,说一说。)
教师巡视指导。
㈡交流点拨
1.指名合作朗读诗歌,学生评价。
2.指名说看到的画面,同桌补充。
3.理解词语“荆棘”和“晶莹”。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指名回答。(师引导、点拨注意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师总结解词方法:图片辅助和字形结构。(教师板书解词方法)
4.师生合作朗读:让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想着眼前看到的画面再读诗歌第三、四小节。
师小结:是呀,不管是迷路的孩子,还是年迈的大娘,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雷锋叔叔就会挺身而出,让我们男女生合作朗读1至4小节。(课件标出男女生分别读的小节)
【设计思路及意图】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引导点拨,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寻找雷锋,传承精神
过渡:孩子们,我们一路追寻雷锋的足迹,他到底在哪里呢?
㈠ 朗读诗歌第五小节。(课件出示第五小节)
1.生齐读第五小节。
2.雷锋叔叔在哪里呢?指名回答。
3.拓展“雷锋抢救水泥”的故事。
师小结:有人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叔叔在他短暂的一生里,都在做好事。
㈡寻找“活雷锋”
⒈师:可是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六十年了,我们身边又出现了无数的“活雷锋”,他们会是谁呢?又做了哪些好事呢?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社区里志愿者图片、烈日下医护人员做核酸的图片和马路边小学生清理垃圾的图片)
⒉师:原来“雷锋”无处不在,只要做好事,都是“活雷锋”。
师小结:看,从同学们笔下跳跃出这么多的“雷锋”,难怪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温暖的春风!
【创新点及突破方法】通过拓展“雷锋抢救水泥”的故事,丰富了雷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再让学生说一说,雷锋又做了什么好事?落实了核心素养的语言文字运用,将课中所学运用于语言创作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让雷锋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立体。
⒊孩子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过重要讲话:“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让带着书记的嘱托,想着诗歌中的画面,再读诗歌。(配乐)学生谈收获。
4.师总结:我们既收获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雷锋精神的感召,更懂得了以后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
【设计思路及意图】出示毛主席的题词和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为了更好的让革命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学生头脑。
五、作业设计
⒈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找一找班级里的“活雷锋”,用画笔画一画、用诗歌写一写他助人为乐的画面,并读给他听一听。
⒉ 阅读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读《雷锋日记》。
【设计思路及意图】依据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和“双减”政策的要求,布置了实践活动和亲子共读作业。在完成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是激励学生自己做好事的契机;亲子整本书阅读《雷锋日记》既能增加学生识字量,又能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全面性地了解雷锋和更深入地体悟雷锋精神的内涵,可谓是一举三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