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课时教学(预案)学 校 年 级 八年级 科 目 物理主备人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第 周第2课时课题 3.3汽化和液化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预备(一备) 集体讨论调整(二备)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1)知道蒸发的概念,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了解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 2、科学思维 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2)通过对比蒸发和沸腾的比较,学习对比和迁移。 3、科学态度与责任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 学 重难点 重点:蒸发和液化的两种方式难点:蒸发与沸腾的异同教学 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学法 指导 对比沸腾学习蒸发,对比汽化学习液化,进一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具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酒精能使温度计的示数发生变化吗》、《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等教 学 过 程 学习新课 三、蒸发 1. 蒸发 【提问】晾晒湿衣服时,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的冬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同样的衣服,在夏天干的快还是冬天干的快?衣服上的水分是在常温下发生了汽化,叫做蒸发。 【给出蒸发概念】 (1)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蒸发吸热 【实验】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分析】用扇子扇,涂酒精的温度计的读数降低;不涂酒精的温度计读数不变。 ①归纳结论:液体蒸发吸热。 【视频演示】——《酒精能使温度改变吗?》 ②蒸发吸热现象 a. 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是利用水在蒸发时吸热来降低温度。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的太高。 b. 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即使在太阳下,为什么感觉比在水里还冷?在炎热的夏天,狗常常会伸出舌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游泳后上岸,风加快了皮肤表面空气的流动,从面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发速度,使得皮肤温度下降。狗无汗腺,不能靠出汗来散热,只能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来散热。 (3)探究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①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和树荫下,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②将湿衣服分别卷起来和摊开晾晒,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③将湿衣服分别放在通风与无风处,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气体的流动等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①实验器材:两块相同的玻璃片、酒精灯、水、酒精、胶头滴管、扇子。 ②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③探究过程: a. 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如图A、B、C、D所示。其中,B被摊开表面积变大;C与A的表面积相同,但用灯加热;D与A的表面积相同,用扇子使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加快。 b. 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別为200s、100s、50s、80s。 【实验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视频播放】——《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例题2】小明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B、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有关; (2)通过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3)通过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学习新课 四、液化 【提问】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们不断呼出“白气”;秋天的早上,会发现花草上有晶莹的露珠,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吗? 【分析建立液化概念】“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无色无味气体。“白气”的形式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归纳】露、露的形成原因: 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液态水(小水滴)。傍晚或夜间,地面附近或地物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露,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2.液化的方法 (1)液化的方法一:降低气体的温度 实验:如图所示,在烧屏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瓶内和平口的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瓶口上方倾斜放置一个金属盘,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室温较高时,可以在金属盘上放一些冰块) ①实验现象:烧瓶内的水未沸腾时,在瓶口上方可见少量“白雾”;水沸腾以后,瓶口上方的“白雾”增多,但在口的地方却看不见“白雾”。有许多水滴附着在金属盘的底面,并不断往下滴。 ②分析现象:对水加热,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瓶壁、瓶口变为小水珠“白雾”(液态)。水沸腾以后,口的地方温度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却看不见“白雾”。 但是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金属盘会发生液化,表明水蒸气的液化需要降低温度。③实验结论:液化需要降低温度。 (2)液化的方法二:压缩气体的体积 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先向外拉动活塞时,然后再推活塞(压缩乙醚),观察两种情况下乙醚状态的变化。 ①现象: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 ②实验结论: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总结】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播放视频】—《水杯上的小水珠》《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3. 液化放热 【提问】上述实验中,用手试摸金属盘,感觉温度有什么变化? 用手试摸金属盘时,感觉金属盘温度升高。 (1)实验结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2)液化放热现象 ①被100 ℃的水和100 ℃的水蒸气烫伤,哪个更严重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放了这些热之后才变成100 C的水,其还能继续对人造成烫伤。所以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 ②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时,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手会液化成小水滴,放的热被手吸收,所以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加速了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手表面水分的蒸发,带走手表面的热,所以觉得更冷。 4. 液化的实例 (1)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因为镜片的温度相对于室内来说要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2)北方的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北方的很冷,嘴里呼出的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了小水珠;夏天气温高,水蒸气不会液化成小水珠。 (3)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液化石油气,火箭中作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装在内部的。 【播放视频】—《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3. 电冰箱与臭氧层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6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共同归纳: (1)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制冷剂)。 液态的工作物质经过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冷冻室的管子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然后汽化的蒸气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在这里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很低的温度. 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冷冻室——汽化吸热、冷凝器——液化放热。 (2)电冰箱对臭氧层的破坏 传统的冰箱制冷剂使用氟利昂R12,当电冰箱损坏后,这种氟利昂扩散到大气中。会破坏臭氧层,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目前在我国主要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较小的R134a、R600a等新型物质作为冰箱的制冷机。 (3)电冰箱的“能效等级” 读过上述文章后,你认为下表中介绍的电冰箱会破坏臭氧层吗?你知道表中的“能效等级”是什么意思吗? 【总结】①表中介绍的电冰箱使用R600a新型的物质作为冰箱的制冷剂,不会破坏臭氧层。 ②“能效标识” 将能效分为1、2、3、4、5五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最节能,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低于该等级要求的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 【播放视频】——《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课堂检测与评价内容、导学案 (可附检测卷、导学案) 【例题3】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①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从烧瓶口冒出时生成的“白雾”。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水滴,握金属盘手的感觉是______,说明了_______。 ②加热时烧瓶里的水发生的是______现象,金属盘底部出现的水发生的是______现象(上述两空均填物态变化)。某同学在观察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从瓶口喷出一股“白气”,在最靠近瓶口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为什么? ③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所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________液化凝结成雨落下. 【例题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D ) A. 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B. 冬天,人口中呼出“白气” C. 夏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 D. 放在敞口瓶中的酒精逐渐减少 【例题5】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常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作业 布置 完成课堂小练和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 设计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 4.沸腾 5.蒸发和沸腾的对比 二、液化 1.定义及特点: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热。 2.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