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共1课时)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导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
(历史解释)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较为准确地指出中古时期各主要文明在地图上的位置。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有关中古时期各国的材料,能较为准确地各文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清晰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
【课前预习】
阿拉伯帝国·P22页
穆罕默德创立 并建立政权。继任的最高统治者称 。8世纪建立起地跨 的大帝国。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阿拉伯帝国是 交流的桥梁。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P23-24页
信奉 。最高统治者称 。灭亡 帝国。16世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 的商路,使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P24-25页
(1)南亚:笈多帝国征服北印度,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并得到统治者支持。在印度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日本:646年,孝德天皇进行“ ”,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12世纪末,日本进入 时期, 为首的朝廷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以将军为首的 掌握实权。
(3)朝鲜: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14世纪末,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
【课堂探究】
任务一:探究西亚文明的特质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阿拉伯帝国的主要特征。
材料 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阿拉伯帝国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材料 阿拉伯人对于欧洲传播的不仅仅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因为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文化繁荣的拜占庭,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遗产,而一些希腊著述就被阿拉伯人引进翻译成阿拉伯语,后来又以拉丁语传回西方,才为中世纪的欧洲学习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他还把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以及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度和零的符号都传到了欧洲。这些文化的交流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启蒙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潘迎春《简明世界史》
任务二:探究东亚和南亚文明之间的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古时期佛教外传对亚洲历史的意义。
材料 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朝时期,统治者扶持佛教发展,佛教获得短暂复兴。佛教传播到中国,经由中国,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佛教也传播到缅甸、暹罗(今泰国)、柬埔寨、爪哇等地。中国东晋时期的名僧法显和唐代名僧玄奘分别于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朝时期到印度求取佛法。这两个时期恰恰是佛教在印度复兴时期,两位中国高僧将印度本已失传的大乘佛教思想回传印度,也从印度获得了大量重要佛教典籍带回中国,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孝德天皇即位后,于646年颁布《改新之诏》,按照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模式,废除奴隶社会体制的“部民制”,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公民每六年收授一次班田,凡领“分田”者交土地税(租);每年到京城服徭役10天,交纳手工业品(调)。中央设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设二官(神祇官和太政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在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各级地方官的任免均属中央。
——摘编自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
材料二 645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课后提升】
突破学考,力争全对
1.(2023·浙江学考)某文学作品把许多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以波斯传说为主,同时又吸收、汇编和加工了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神话传说,是境内各地区文化的集大成。这一文学作品是
A.《摩诃婆罗多》 B.《吉尔伽美什》
C.《一千零一夜》 D.《哈姆雷特》
2.(2023.7·四川学业水平)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阿拉伯人 B.印第安人 C.阿兹特克人 D.日耳曼人
3.(2023·广东学考真题)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冲击期考,稳步提升
4.(2022·广西百色高一下期末)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这场改革,日本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了幕府政治统治 D.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
5.(2024·山西太原高三上期末)古代阿拉伯文献中有很多“五王说”的记载,即世界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印度则流传着“四天子说”,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拜占庭和印度。据此可知
A.多元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B.东西方天下观认知趋同
C.古代世界政治秩序形成 D.欧亚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6.(2022·广西北海高一下期末)哈里发奖励游学,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的经济繁荣 B.地处东西方文化中心
C.伊斯兰教的推动 D.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7.(2023·广西北海高一下期末)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统治期间,他们将东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知识带到了西班牙,修建了许多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排积水设施,将阿拉伯数字传入当地,还教会了西班牙人代数学和运算法则。由此可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统治
A.传播了伊斯兰文化 B.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C.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D.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8.(2023·广西钦州高一下期末)1221年,日本后鸟羽上皇(天皇的父亲)号召各地封建主起来声讨幕府。5月22日,幕府一方的北条泰时率 18骑从镰仓逃出,5月25日就集结起军士 19万骑。不久,幕府军打败了后鸟羽上皇。由此可推知,当时日本
A.幕府体制下主从关系牢固 B.大化改新导致皇权衰微
C.封建庄园制经济陷入衰退 D.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挑战高考,尝试超神
9.(2023·湖南高考)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