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课时教学(预案)学 校 年 级 八年级 科 目 物理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24.03 使用时间 第 周第 课时课 题 第七章第2节:弹力 课 型 新授课主备人预备(一备) 集体讨论调整(二备)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知道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物理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 学 重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 方法 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学法 指导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用实验验证结论。教具 多媒体、塑料刻度尺、弹簧秤、钩码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同学们想一想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 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1.弹性与塑性 用手对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等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交流讨论上述实验现象,思考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并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等。 2.弹力 前面同学们知道了弹性和塑性,那么什么是弹力呢? 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将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压弯(几次用力使直尺弯曲的程度不一样),体会手的感觉。 同学们交流讨论各自的感受。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互相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测力计 1.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按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并将每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 次数施加拉 力/N弹簧原 长/cm弹簧的 长度/cm弹簧的伸 长量/cm12345同学们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交流讨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多媒体展示不同弹簧测力计及其构造图: (1)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2)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 (3)量程:零至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 (4)最小刻度(分度值):从0~1 N之间有n小格,每一小格(分度值)为 N。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弹簧测力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及体验力的大小。 同学们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要调零;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分别指到1 N、3 N、5 N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 N、3 N、5 N的力。教师引导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①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能快速准确地读数; ③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 ④使用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⑤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以确保测量准确; ⑥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板面垂直。课堂检测与评价内容、导学案 (可附检测卷、导学案) 下列有关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互相接触的两物体,一定产生弹力作用 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从力的性质来看,重力、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在弹性限度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2.下列现象中属于弹性形变的是( ) A.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 B.饼干一捏变成碎片 C.用力拉弓把箭射出 D.用力把弹簧拉直 3. 如图所示的四个力中,不属于弹力的是( ) 妈妈对婴儿车的推力 花瓶对桌面的压力 磁铁对小球的吸引力 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作业 布置 优佳学案P3、P4板书 设计 一、弹力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量就越长; 结构:吊环、弹簧、指针、刻度盘、挂钩 使用:看、调、测、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