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诊断学》教案:一般检查教学课题 一般检查 授课对象 授课学时 4 学时(180 分钟)所属课程 诊断学 选用教材 《诊断学》李玲 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版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及思政设计 本次课选自诊断学课程中体格检查中的“一般检查”一节,教学内容是讲授四大生命体征的检查方法,异常面容、表情、姿势、步态的临床意义,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具备初步临床诊断的能力。在意外伤害的事故现场,作为参与救护的人员不要被当时混乱的场面和危急的情况所干扰。沉着镇静地观察伤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作出伤情判断,本着先抢救生命后减少伤残的急救原则,首先对伤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判断,它包括神志、呼吸、脉搏、心跳、瞳孔、血压,再检查局部有无创伤,出血,骨折畸形等变化。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必要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病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欠缺,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行为特征 根据学情调查,本专业学生喜欢讨论、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对临床工作充满期待,但诊疗规范需要加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1.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检查方法,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2.熟悉性别、年龄、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及皮肤等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3.了解异常面容、表情、姿势、步态的临床意义。 1.能对病人进行恰当的沟通。2.能对一般检查的病人进行初步问诊。 1.培养亲和沟通、驾驭复杂情况、团结协作等能力。2.培养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3.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四大生命体征的检查方法,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教学难点 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教学组织 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流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体现教师学习指导和价值引导作用,具体如下图示:教学实施过程课前探索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线上预习 1.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课前预习资料和课前测试。2.根据课前测试结果预判学生学习难点。 1.预习新知。2.完成线上课前测试。 通过课前预习和测试了解学生学习动向,预判学生学习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导学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签到、复习旧课16分钟 1.引导学生进行在线签到。2.复习上次课基本内容并提问。 1.在线签到。2.回答提问。 组织签到,促进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复习旧知识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案例导入、思政融合20分钟 1.介绍案例并融入思政内容:2021年9月的一天,一名医生后,遇到生命危急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迅速检查生命体征,判断病人安危,协调紧急救助呢? 2.总结学习一般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了解案例。2.讨论汇报。 案例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外伤害的事故现场, 医护人员沉着镇静地观察伤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作出伤情判断,本着先抢救生命后减少伤残的急救原则首先对伤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判断。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展示学习目标。2.学习建议。 1.熟知学习目标。2.思考学习计划。 展示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本次课学习计划。学生讨论汇报40分钟 1.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讨论一般检查的内容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2.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汇报。3.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 1.讨论全身状态检查、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进行资料总结和汇报。 根据学生学情特点,设计本环节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新知,在汇报过程中,梳理知识点,促进牢固掌握。新知讲解:一般检查60分钟 1.启发式教学,讲授一般检查的内容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2.提问巩固知识。3.课堂答疑。 1.学习新知。2.回答提问。3.提问。 依据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新知讲解,启发式教学结合提问答疑等方法,有助学生进行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 点。总结及测评40分钟 1.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本节重点知识。2.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随堂测试。3.作业点评。 1.讨论案例。2.进行案例分析汇报。3.完成线上测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临床初步诊断的能力,巩固掌握本节重难点;通过线上随堂测试可高效及时发现学生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课后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课后测试2.义诊拓展 1.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课后任务:参加社区义诊、观察病人全身状态、皮肤情况及浅表淋巴结触诊 并进行汇报总结。2.发布课后测试。 1.参加课后义诊拓展。2.及时完成课后测试。 课后布置课后测试和义诊拓展任务,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同病人沟通的过程中掌握本次课重点,锻炼问诊沟通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将所学课堂知识内化吸收。教学反思本次课教学中,部分学生反映对一般检查时,检查内容不完整,检查方法不准确,如生命体征检查方法不得当,检查内容不全面,应变能力稍有不足,今后的教学中应及时关注学生,加强一般检查应用方面的练习,熟能生巧,弥补应变能力不足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