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诊断学》教案:血液一般检查教学课题 临床血液学检查 授课对象 授课学时 4 学时(180 分钟)所属课程 诊断学 选用教材 《诊断学》李玲 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版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及思政设计 本次课选自《诊断学》课程中实验诊断的“血液一般检查”一节,教学内容是讲授血液一般检查,使学生具备初步血液一般检查诊断的能力。医者仁心,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决心。本次课结合王振义院士在血液病学的贡献,学习他心怀苍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症状表现、问诊、体格检查的诊断学基本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欠缺,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行为特征 根据学情调查,本专业学生喜欢讨论、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对临床工作充满期待,但诊疗规范需要加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1.掌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正常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 1.能够正确分析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沉的检查结果,以辅助诊断。2.能够指导患者配合采血。 1.培养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感 。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良好医德医风。3.培养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血常规检查的项目及其临床意义。教学难点 贫血的诊断及其分类。教学组织 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流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体现教师学习指导和价值引导作用,具体如下图示:教学实施过程课前探索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线上预习 1.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课前预习资料和课前测试。2.根据课前测试结果预判学生学习难点。 1.预习新知。2.完成线上课前测试。 通过课前预习和测试了解学生学习动向,预判学生学习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导学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签到、复习旧课8 分钟 1.引导学生进行在线签到。2.复习上次课基本内容并提问。 1.在线签到。2.回答提问。 组织签到,促进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复习旧知识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案例导入、思政融合10分钟 1.介绍案例并融入思政内容:王振义院士潜心血液病研究,把自主研发的新药无条件奉献给国家,使患者用低廉的价格享受新药带来的疗效,新药能诱导化疗血液病的恶性细胞,使患者血液细胞恢复正常状态。2.总结学习血液检查的重要性。 1.了解案例。2.讨论汇报。 案例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王振义院士心怀苍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1.展示学习目标。2.学习建议。 1.熟知学习目标。2.思考学习计划。 展示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本次课学习计划。学生讨论汇报45分钟 1.引导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讨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正常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2.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汇报。3.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 1.讨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2.进行资料总结和汇报。 根据学生学情特点,设计本环节讨论汇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新知,在汇报过程中,梳理知识点,促进牢固掌握。新知讲解:血液一般检查80分钟 1.启发式教学,讲授血液一般检查的项目及其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 2.提问巩固知识。3.课堂答疑。 1.学习新知。2.回答提问。3.提问。 依据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新知讲解,启发式教学结合提问答疑等方法,有助学生进行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 点。总结及测评35分钟 1.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本节重点知识。2.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随堂测试。3.作业点评。 1.讨论案例。2.进行案例分析汇报。3.完成线上测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临床初步诊断的能力,巩固掌握本节重难点;通过线上随堂测试可高效及时发现学生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课后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课后测试2.见习拓展 1.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课后任务:参加医院见习,查看贫血患者的临床血液一般检查单。2.发布课后测试。 1.参加课后义诊拓展。2.及时完成课后测试。 课后布置课后测试和见习拓展任务,学以致用,让学生在临床中掌握本次课重点,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将所学课堂知识内化吸收。教学反思本次课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贫血的诊断及其分类”没完全掌握,加强对“贫血的诊断及其分类”方面的练习,熟能生巧,强化练习达到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