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课件(共36张PPT)-《导游基础知识》同步教学(旅游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课件(共36张PPT)-《导游基础知识》同步教学(旅游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一、天文历法
天文:商周甲骨文种就有星名、日食、月食的记载;
《甘石星经》-最早天文学著作;
《史记》《汉书》专门设有《天官书》《天文志》。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历法
最早的历法—《黄帝历》
夏朝时改为夏历
秦—《颛顼历》
西汉—《太初历》
南朝祖冲之—《大明历》
唐朝僧一行—《大衍历》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精确的历法
二、农业科技
农业:
最早:栽桑、养蚕、饮茶;水稻、粟、小麦、大豆、苎麻原产地;
春秋战国:人工灌溉-都江堰、施肥、牛耕;
西汉:茶叶种植、耧车、龙骨水车;
唐朝:曲辕犁
农学著作:
西汉晚期—《汜胜之书》—中国最早的农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国早期农书种最
完备的一部
唐代—陆羽—茶圣—《茶经》(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元代—《农桑辑要》
元代—王祯—《农书》—既讲北方也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还绘制了
两百多幅农具;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农政思想
三、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1、中医
理论基础:阴阳五行
四诊法:望、闻、问、切
八症候-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治病方法:中药内服、艾灸、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中医著作与名医
西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现存最早医书
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圣:八纲辨证施治
东汉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西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脉学专著;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
学专著
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东方医学圣典
南宋:宋慈-《洗冤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2、中药
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诸药以草为本。
中药材:人参、三七(金不换)、冬虫夏草、鹿茸
中成药:山西定坤丹、大活络丹、漳州片仔癀、安宫牛黄丸、云
南白药,六神丸
用法:干用或鲜用、生用或熟用、直接用或炮制用;
配伍:按照不同病情和不同药物的特点,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相须:药物间有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的;
相杀:能保证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的;
相恶:药物间有拮抗作用,会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功效的;
相反:药物间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副作用的;
配药的禁忌:相恶或相反。
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唐朝:《唐本草》-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四、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萌芽-东汉蔡伦改进-魏晋广泛使用;
印刷术:唐《金刚经》(868年)-北宋毕昇活字印刷;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指南针:黄帝首造指南车辨认方向-战国时(司南)-北宋出现人工磁化制造的指南针-南宋出现导航用的指南针(罗盘)-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五、其他科技成就
1.数学
商代甲骨文中已经使用十进位;
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乘法口诀、分数;
西汉:《周髀算经》-最早数学著作-复杂分数运算、开平方、勾股定理;
东汉:《九章算数》-负数概念、正负数运算法则-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魏晋:刘徽-圆的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祖氏原理,其子祖暅提出了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原理;
宋元:珠算
2.地理学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代:王士性-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广志绎》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石灰岩地貌、长江源头-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的一座里程碑
3.综合性科技著作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
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姓氏称谓
1.姓和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作用:别婚姻,氏的作用:明贵贱;
如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还有高阳氏、高辛氏;
商族姓子,下有殷、时、来、宋等氏。
氏的来源:封地、居住地或官名、职业,如:南郭、南宫、卜、祝、司
马、陶等。
魏晋南北朝以后,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
2.名和字
婴儿百日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行成人礼,再取字。
名和字同义:屈平,字原;颜回,字渊。
反义:曾点,字皙;诸葛亮,字孔明。
先秦人取字多是一个字,汉以后取两个字。
3.避讳
为尊者讳,尊者的“名”不随便叫,平常互相称“字”;
皇帝或孔子等圣人的名字,要避讳;
改字:邦改为之国,避刘邦之讳;观世音叫“观音”;玄武门叫“元武
门”,避玄烨之讳。
缺笔:唐代“世”写作(无最下面“一”),丘缺右边一竖。
4.别号和谥号
别号:古代文人为自己取的雅号,如东晋道士葛洪号“抱朴子”,
陶潜号“五柳先生”,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与的称
号,目的是褒贬善恶。谥号开始于周,秦始皇时废,汉代恢复。
美谥:如昭、文、武、庄、烈、明、睿、康、景等
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安民立政曰成
恶谥:如厉、炀、幽、灵
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平谥:如怀、悼、哀、愍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诸葛亮-忠武,欧阳修-文忠
5.庙号制度
逝去帝王在宗庙中的称号叫庙号;
宗庙中排位以始祖居中,称为“祖”(如高祖、太祖、世
祖);
左昭右穆排在始祖两侧,称为宗(如唐太宗、唐高宗);
以猪羊祭祀叫少牢,以猪、牛、羊祭祀叫太牢。
二、天文和历法制度
1.天文制度
(1)七曜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火星、水星、木星、金
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日、月,合称七曜。日月之外的五个天体也能用肉眼观察到。
金星:明星、太白,黎明-东方-启明,黄昏-西方-长庚。
水星:荧惑
木星:岁星
(2)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3)占星术
分野: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是对应的;
东方苍龙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
木星代表五谷丰登,日食是上天对天子的警告,彗星是兵灾的凶
相等;
根据隐现或光色的变化,预测未来凶吉,迷信色彩浓厚。
2.历法制度
(1)纪年法
年号-封建帝王即位,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是某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
它起源于汉代。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公元前
140年)。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祥瑞词语:
一般选用两个字:嘉靖
也有用四个字的: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个别也用六个字的: 天赐礼盛国庆
唐以前对皇帝的简称用谥号,如周文王、隋炀帝;
唐以后用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明朝以后,多用年号,如康熙、乾隆等。
(2)闰年闰月
闰年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
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特指农历每2至3年增加的一个月。为
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四季脱节,每2-3年置1闰。
(3)四季
春夏秋冬(孟、仲、季)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
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朔、望、晦
(4)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
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5)天干地支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 甲子 13 丙子 25 戊子 37 庚子 49 壬子
2 乙丑 14 丁丑 26 己丑 38 辛丑 50 癸丑
3 丙寅 15 戊寅 27 庚寅 39 壬寅 51 甲寅
4 丁卯 16 己卯 28 辛卯 40 癸卯 52 乙卯
5 戊辰 17 庚辰 29 壬辰 41 甲辰 53 丙辰
6 己巳 18 辛巳 30 癸巳 42 乙巳 54 丁巳
7 庚午 19 壬午 31 甲午 43 丙午 55 戊午
8 辛未 20 癸未 32 乙未 44 丁未 56 己未
9 壬申 21 甲申 33 丙申 45 戊申 57 庚申
10 癸酉 22 乙酉 34 丁酉 46 己酉 58 辛酉
11 甲戌 23 丙戌 35 戊戌 47 庚戌 59 壬戌
12 乙亥 24 丁亥 36 己亥 48 辛亥 60 癸亥
例题: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例题:
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现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 按我国古代传统干支纪年方法,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应是( )。
A、乙丑年 B、甲子年 C、乙寅年 D、丙寅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计算方法:
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的顺序排列。例如2022年余数是9,那么在天干中第九位是壬。
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例如2022年余数是3,地支中的第三位就是寅。那么2022年就是壬寅。
生肖:算法同地支。那么2022年就是寅年。
纪时法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现代纪时 23-1 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 点 11-13 点 13-15 点 15-17 点 17-19 点 19-21 点 21-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