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课件(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课件(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课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基础知识
1.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昆虫吃草,鸟吃昆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鸟,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 的。草地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 。
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如一片森林,一个湖泊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 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 、 、 ,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的整体)
生物
环境
生物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填出图中横线所在生态系统中的名称。
(填图上)
①②③④之间
是 、
的关系。
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5.生物部分组成:
(1)植物制造的 ,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 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不仅仅是植物)。
(2)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作 。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除腐生的 外,还包括蚯蚓等。
有机物
动物
生产者
有机物
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
6.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 之间由于 的关系而形成的 。
7.食物链的知识要点:
(1)食物链的起始端一定是 ,其余都是 ;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从 开始,其后是一级消费者或初级消费者,然后是二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直到后面最高营养级(没有捕食者)为止。
(2)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箭头指向 (或第二营养级),表示生态系统中的 和 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方向。生物所含物质和能量随着 的递增而逐级递减。
生物
吃与被吃(捕食)
生产者
消费者
生产者
捕食者
物质
能量
营养级
链状结构
8. :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9.生态系统必会知识:
(1)生态系统中的 是循环的, 是单向流动且逐渐递减的。某些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盐类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

(2)一般情况下,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食物网
物质
能量
积累(富集)
数量
比例
自动调节能力
一定限度的
10.生物圈范围:如果以 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______ 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和 。
11.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 ,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 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注意: 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海平面
10千米
10千米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固体部分
陆生生物
人类
12.值得注意的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有“ ”“ ”之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2)湿地生态系统:有 、 的作用,有“ ”之称。沼泽是典型的 生态系统。
(3)农田生态系统:以 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是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人工生态系统。
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
净化水质
蓄洪抗旱
地球之肾
湿地
农作物
1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是一个 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 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影响这种关联的非生物因素有 普照, 的运动;生物因素有花传种运动、鱼洄游、鸟 。
统一
生态
水和水蒸气
迁徙
阳光
二、选择题
1.(2023·梅州一模)1906年,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鼓励猎人大量捕杀凯巴森林中的美洲狮和狼。如图表示40年黑尾鹿数量的变化曲线。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凯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
B.美洲狮与黑尾鹿是竞争关系
C.1906年后,黑尾鹿的数量先升高后下降
D.人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生态平衡
B
2.(2023·梅州一模)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是 ( )
A.细菌和真菌 B.水稻 C.青蛙 D.鸟
A
3.(2023·泸州)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
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
A
4.(2023·无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比自然因素更大
C
5.(2023·牡丹江)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
A. 谚语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谚语中描述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
C.若水体遭到污染,有毒物质在虾米体内积累最多
D.谚语中的大鱼和小鱼是竞争关系
A
6.(2023·牡丹江)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 ( )
A.城市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D
7.(2023·广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 ( )
A.大力植树造林
B.进行垃圾分类
C.倡导节约资源
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D
8.(2023·莱西一模)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
A.图中生理过程表示呼吸作用的是①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
物体内积累得最多
C.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D.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
C
9.(2022·海南)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除甲外,其余生物都是消费者
B.丁与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共有4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中有4种消费者
D.该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戊获得能量和积累毒素最多
D
10.(2020·巴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
A.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B.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C.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D.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A
1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
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逐级递增
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
12.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
D
1.(2023·巴中)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辨识和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春季,农民通过播种育秧种
植水稻,水稻在该生态系统中处
于 的地位。
三、非选择题
生产者
(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
(3)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写出一条即可)

(4)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包括
者和 成分。
5
水稻→蚱蜢→青蛙→蛇→鹰(或水稻→蚱蜢→鸟类→蛇→鹰)
分解
非生物
2.(2023·永州)(创新题)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图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 环境。
(2)图中兔取食白菜,狼捕食兔,三者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a,则a是 ,在a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
(3)现实生活中,水果放久了就会有酒味,主要是图中 发酵的结果。
适应
食物链

酵母菌
3.(2023·鞍山一模)稻田养蟹好处多,例如蟹能清除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还能肥田、促进水稻的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图为人工蟹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作答:
(1)此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
(2)此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3)若想将该蟹田生态系统补充完整,图中还需添加 和非生物部分。
(4)此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能力差,一旦疏于管理,很容易打破 。
太阳能(或“光能”)
竞争
分解者
自动调节
生态平衡
4.(2023·滨州改编)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湿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 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
物是图一中的 。
(2)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 。
(3)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中序号表示)。
(4)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来自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
蟹、虾
4
鹭和鱼
①③④
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自动调节能力
5.(2023·聊城一模)动物在生物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几年来,开江县大力助推“稻田+”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大闸蟹+小龙虾”“稻田+禽”“稻田+鱼+蛙”等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靖安乡、甘棠镇已建成3.5万亩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田园综合体,采用“以渔养稻,以水养鱼,稻鱼共生”等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全程种养循环,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印着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正排队发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
材料二 蜜蜂在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身上沾满的花粉会掉落下来,从而帮助植物顺利传粉。苍耳的果实表面有钩刺,可以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动物带到远方。
材料三 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包括蚜总科下的所有成员,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对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的生长极具威胁。
(1)材料一中,小龙虾和大闸蟹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 为食,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等无机物,然后再被生产者利用,说明小龙虾和大闸蟹在促进 方面发挥作用,降低了稻田养殖的生产成本。
(2)材料一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昆虫→青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 、相互 的关系,大量捕杀青蛙,会导致害虫数量大大增加,水稻减产,说明青蛙在维持 方面发挥作用。
物质循环
依赖
制约
植物(或生产者)
生态平衡
(3)材料二说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有利于植物顺利地 ,也能说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 。
(4)材料三说明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 。
繁殖后代
分布范围
危害
6.(2022·临沂)图1表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 。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蟹,此生物与鹭之间是 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鹭可从多条食物链中获取能量,这些能量的最初来源是水生植物固定的 。
(3)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湿地的生物种类明显增加,所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地球之肾
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课时 认识生物、生物与环境关系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CO2、水、无机盐等,通过 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 ;动物和植物不同,不能自己制造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 ,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 ,绝大多数生物吸入 ,释放 。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 、 、 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也能排出废物,如 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营养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有机物
营养物质
呼吸
氧气
二氧化碳
废物
排尿
出汗
呼出气体
落叶
一、基础知识
(4)生物能对 作出反应。
(5)生物能 。
(6)生物都有 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外界刺激
生长和繁殖
遗传和变异
细胞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 。
3.生态因素分类:可分为两类
(1) ——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
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 关系,还有 关系、
关系、 关系等。
5.生物与环境之间: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 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 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捕食
竞争
合作
寄生(或共生、腐生)
适应环境
适应环境
6.科学方法
(1)观察:是 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 ,也可以借助各种仪器或工具,有时还需要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科学探究
肉眼
测量
(2)调查:是________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___________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_________,有时还要用_________进行统计。森林资源的调查是调查中的抽样调查。
科学探究
整理和分析
调查目的
数学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过程。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和 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方案设计一般有 组和 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控制变量
设置对照
对照
实验
(4)探究光对鼠妇的
分布
阴暗

对照组
实验组



阴暗
(5)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 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 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 的影响,如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等。
研究对象
条件
相同
偶然因素
二、选择题
(一)生物的特征
1.(2023·河南一模)以下对生物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冠疫情的“元凶”——病毒不属于生物
B.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C.“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D.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2.(2023·濮阳一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起了全民学诗热潮。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
3.(2022·烟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生物的   特征 ( )
A.能够呼吸 B.能够生长和繁殖
C.需要营养 D.能够排出废物
B
4.(2021·通辽)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下列生命现象中,与含羞草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
A.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B.雄蛙鸣叫招引雌蛙抱对
C.小刚躲开树上掉下来的树枝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
5.(2023·长沙)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6.(2023·益阳)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1.(2023·武威)民勤县盛产蜜瓜,其肉嫩汁多、含糖量高,深受人们喜爱。在瓜田中,影响一株蜜瓜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
A.阳光、水分 B.杂草
C.其他蜜瓜 D.以上都是
D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2023·凉山州)“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
A.仅捕食 B.仅竞争
C.合作和捕食 D.竞争和捕食
D
3.(2023·十堰)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哪一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 )
A.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北极圈里的海豹皮下脂肪厚实
C.冬季来临青蛙转入冬眠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肥沃
D
4.(2023·昆明一模)捞渔河湿地公园里,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红水杉构成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水经过红水杉林的净化后变得清澈了,这体现了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
A
5.(2023·河南一模)枯叶蝶落在树枝上,像枯树叶一样难以辨认。这一现象体现了 (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能改变环境
A
6.(2023·泰安)如图所示,同种树在同一地区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时形态呈现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
是阳光等
D.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A
7.(2022·南充)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于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
8.(2021·海南)将豆苗盆栽放置在带洞孔的暗盒内,并在盒子中放入两片厚纸板做成迷宫,豆苗会绕过厚纸板弯曲生长,并从洞孔伸出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说明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B.土壤中的有机物为豆苗生长提供能量
C.盒内的温度可能会影响豆苗伸出洞孔的时间
D.盒内的豆苗茎叶多为黄白色,原因是黑暗中无法形成叶绿素
B
9.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了 ( )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生存斗争
D.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A
1.(2023·凉山州)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 (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A
(三)探究与实践
2.(2023·随州)“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向我们展示了“用筷子喝茶”的挑战实验: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实施计划 D.得出结论
C
3.(2023·怀化)为了解初中生近视情况,露露同学在本校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调查。这种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 B.比较
C.推测 D.抽样调查
D
4.“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为了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
A
(2023·营口)某同学发现鱼缸中的水蚤在明亮一侧和阴暗一侧的数量不同。为探究光是否影响水蚤的分布,该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50只水蚤、适量的培养液和空气密封在一根长60厘米的玻璃管内。
步骤二:将玻璃管中水蚤轻轻摇匀,再将玻璃管水平放置并固定。用遮光布遮住整根玻璃管,静置5分钟。
三、非选择题
步骤三:如图所示,将遮光布移至30厘米处,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步骤四:当玻璃管中水蚤基本不再移动时,记录两种环境下水蚤的数目。
将步骤二、三、四重复操作2次。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实验中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的目的是设置____实验。
(2)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大小、生理状态等因素均
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水蚤。
(3)实验结果:明亮环境中水蚤的数目明显多于阴暗环境中水蚤的数目。据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对照
相同
光影响水蚤的分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