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课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基础知识1.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昆虫吃草,鸟吃昆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鸟,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 的。草地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 。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如一片森林,一个湖泊等。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 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前者包括 、 、 ,后者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的整体)生物环境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填出图中横线所在生态系统中的名称。(填图上)①②③④之间是 、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5.生物部分组成:(1)植物制造的 ,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 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不仅仅是植物)。(2)动物不能自己制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作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除腐生的 外,还包括蚯蚓等。有机物动物生产者有机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6.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 之间由于 的关系而形成的 。7.食物链的知识要点:(1)食物链的起始端一定是 ,其余都是 ;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从 开始,其后是一级消费者或初级消费者,然后是二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直到后面最高营养级(没有捕食者)为止。(2)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箭头指向 (或第二营养级),表示生态系统中的 和 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方向。生物所含物质和能量随着 的递增而逐级递减。生物吃与被吃(捕食)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捕食者物质能量营养级链状结构8. :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9.生态系统必会知识:(1)生态系统中的 是循环的, 是单向流动且逐渐递减的。某些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盐类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2)一般情况下,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食物网物质能量积累(富集)数量比例自动调节能力一定限度的10.生物圈范围:如果以 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______ 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和 。11.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 ,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 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注意: 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海平面10千米10千米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固体部分陆生生物人类12.值得注意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有“ ”“ ”之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2)湿地生态系统:有 、 的作用,有“ ”之称。沼泽是典型的 生态系统。(3)农田生态系统:以 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是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人工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净化水质蓄洪抗旱地球之肾湿地农作物1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是一个 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 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影响这种关联的非生物因素有 普照, 的运动;生物因素有花传种运动、鱼洄游、鸟 。统一生态水和水蒸气迁徙阳光二、选择题1.(2023·梅州一模)1906年,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鼓励猎人大量捕杀凯巴森林中的美洲狮和狼。如图表示40年黑尾鹿数量的变化曲线。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凯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B.美洲狮与黑尾鹿是竞争关系C.1906年后,黑尾鹿的数量先升高后下降D.人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生态平衡B2.(2023·梅州一模)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是 ( )A.细菌和真菌 B.水稻 C.青蛙 D.鸟A3.(2023·泸州)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A4.(2023·无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比自然因素更大C5.(2023·牡丹江)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 谚语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谚语中描述的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C.若水体遭到污染,有毒物质在虾米体内积累最多D.谚语中的大鱼和小鱼是竞争关系A6.(2023·牡丹江)地球表层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 ( )A.城市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D7.(2023·广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担当,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该目标,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两方面入手。下列举措不利于达成目标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B.进行垃圾分类C.倡导节约资源D.将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D8.(2023·莱西一模)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生理过程表示呼吸作用的是①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这一级生物体内积累得最多C.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D.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C9.(2022·海南)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除甲外,其余生物都是消费者B.丁与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C.共有4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中有4种消费者D.该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戊获得能量和积累毒素最多D10.(2020·巴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依赖、相互制约B.各自独立、互不干涉C.相互促进、共同发展D.相互依赖、相互促进A1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C.循环流动,逐级递增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12.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D1.(2023·巴中)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请辨识和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春季,农民通过播种育秧种植水稻,水稻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 的地位。三、非选择题生产者(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3)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写出一条即可)。(4)除图中已经出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包括者和 成分。5水稻→蚱蜢→青蛙→蛇→鹰(或水稻→蚱蜢→鸟类→蛇→鹰)分解非生物2.(2023·永州)(创新题)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体现了图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 环境。(2)图中兔取食白菜,狼捕食兔,三者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a,则a是 ,在a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3)现实生活中,水果放久了就会有酒味,主要是图中 发酵的结果。适应食物链狼酵母菌3.(2023·鞍山一模)稻田养蟹好处多,例如蟹能清除杂草、吃掉害虫,其排泄物还能肥田、促进水稻的生长;而水稻又为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两者互利共生,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图为人工蟹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作答:(1)此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2)此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3)若想将该蟹田生态系统补充完整,图中还需添加 和非生物部分。(4)此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能力差,一旦疏于管理,很容易打破 。太阳能(或“光能”)竞争分解者自动调节生态平衡4.(2023·滨州改编)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拥有多个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湿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 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 。(2)图一中与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 。(3)图一中,能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 (用图中序号表示)。(4)图三中,流经该食物链的总能量来自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是有一定限度的,我省拟通过立法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蟹、虾4鹭和鱼①③④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自动调节能力5.(2023·聊城一模)动物在生物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最近几年来,开江县大力助推“稻田+”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大闸蟹+小龙虾”“稻田+禽”“稻田+鱼+蛙”等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靖安乡、甘棠镇已建成3.5万亩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田园综合体,采用“以渔养稻,以水养鱼,稻鱼共生”等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全程种养循环,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印着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正排队发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材料二 蜜蜂在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身上沾满的花粉会掉落下来,从而帮助植物顺利传粉。苍耳的果实表面有钩刺,可以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动物带到远方。材料三 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包括蚜总科下的所有成员,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对野生植物及农作物的生长极具威胁。(1)材料一中,小龙虾和大闸蟹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 为食,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等无机物,然后再被生产者利用,说明小龙虾和大闸蟹在促进 方面发挥作用,降低了稻田养殖的生产成本。(2)材料一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昆虫→青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 、相互 的关系,大量捕杀青蛙,会导致害虫数量大大增加,水稻减产,说明青蛙在维持 方面发挥作用。物质循环依赖制约植物(或生产者)生态平衡(3)材料二说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有利于植物顺利地 ,也能说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 。(4)材料三说明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 。繁殖后代分布范围危害6.(2022·临沂)图1表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图1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缺少 。(2)图2中的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蟹,此生物与鹭之间是 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鹭可从多条食物链中获取能量,这些能量的最初来源是水生植物固定的 。(3)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湿地的生物种类明显增加,所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地球之肾分解者捕食和竞争太阳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33张PPT)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课时 认识生物、生物与环境关系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CO2、水、无机盐等,通过 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 ;动物和植物不同,不能自己制造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 ,维持生存。(2)生物能进行 ,绝大多数生物吸入 ,释放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 、 、 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也能排出废物,如 能带走一部分废物。营养光合作用有机物有机物营养物质呼吸氧气二氧化碳废物排尿出汗呼出气体落叶一、基础知识(4)生物能对 作出反应。(5)生物能 。(6)生物都有 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外界刺激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细胞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 。3.生态因素分类:可分为两类(1) ——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非生物因素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 关系,还有 关系、关系、 关系等。5.生物与环境之间: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 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 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捕食竞争合作寄生(或共生、腐生)适应环境适应环境6.科学方法(1)观察:是 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 ,也可以借助各种仪器或工具,有时还需要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科学探究肉眼测量(2)调查:是________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___________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_________,有时还要用_________进行统计。森林资源的调查是调查中的抽样调查。科学探究整理和分析调查目的数学方法(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过程。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和 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方案设计一般有 组和 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对照实验(4)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阴暗光对照组实验组光少多阴暗(5)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 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 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 的影响,如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等。研究对象条件相同偶然因素二、选择题(一)生物的特征1.(2023·河南一模)以下对生物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疫情的“元凶”——病毒不属于生物B.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C.“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D.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2.(2023·濮阳一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起了全民学诗热潮。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3.(2022·烟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生物的 特征 ( ) A.能够呼吸 B.能够生长和繁殖C.需要营养 D.能够排出废物B4.(2021·通辽)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下列生命现象中,与含羞草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B.雄蛙鸣叫招引雌蛙抱对C.小刚躲开树上掉下来的树枝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C5.(2023·长沙)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6.(2023·益阳)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没有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1.(2023·武威)民勤县盛产蜜瓜,其肉嫩汁多、含糖量高,深受人们喜爱。在瓜田中,影响一株蜜瓜生存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水分 B.杂草C.其他蜜瓜 D.以上都是D(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2023·凉山州)“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仅捕食 B.仅竞争C.合作和捕食 D.竞争和捕食D3.(2023·十堰)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哪一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 )A.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北极圈里的海豹皮下脂肪厚实C.冬季来临青蛙转入冬眠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肥沃D4.(2023·昆明一模)捞渔河湿地公园里,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红水杉构成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水经过红水杉林的净化后变得清澈了,这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改变生物A5.(2023·河南一模)枯叶蝶落在树枝上,像枯树叶一样难以辨认。这一现象体现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能改变环境A6.(2023·泰安)如图所示,同种树在同一地区单独生长和成群生长时形态呈现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B.乙中成群生长的树与树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影响甲、乙树形态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等D.甲、乙树的形态差异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A7.(2022·南充)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依赖于环境D.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D8.(2021·海南)将豆苗盆栽放置在带洞孔的暗盒内,并在盒子中放入两片厚纸板做成迷宫,豆苗会绕过厚纸板弯曲生长,并从洞孔伸出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B.土壤中的有机物为豆苗生长提供能量C.盒内的温度可能会影响豆苗伸出洞孔的时间D.盒内的豆苗茎叶多为黄白色,原因是黑暗中无法形成叶绿素B9.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了 ( )A.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B.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C.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生存斗争D.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A1.(2023·凉山州)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 ( )A.观察法 B.实验法C.比较法 D.调查法A(三)探究与实践2.(2023·随州)“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向我们展示了“用筷子喝茶”的挑战实验: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C.实施计划 D.得出结论C3.(2023·怀化)为了解初中生近视情况,露露同学在本校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调查。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 B.比较C.推测 D.抽样调查D4.“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为了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A(2023·营口)某同学发现鱼缸中的水蚤在明亮一侧和阴暗一侧的数量不同。为探究光是否影响水蚤的分布,该同学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将50只水蚤、适量的培养液和空气密封在一根长60厘米的玻璃管内。步骤二:将玻璃管中水蚤轻轻摇匀,再将玻璃管水平放置并固定。用遮光布遮住整根玻璃管,静置5分钟。三、非选择题步骤三:如图所示,将遮光布移至30厘米处,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步骤四:当玻璃管中水蚤基本不再移动时,记录两种环境下水蚤的数目。将步骤二、三、四重复操作2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实验中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的目的是设置____实验。(2)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大小、生理状态等因素均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水蚤。(3)实验结果:明亮环境中水蚤的数目明显多于阴暗环境中水蚤的数目。据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光对照相同光影响水蚤的分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课时 认识生物、生物与环境.ppt 第二课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